<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内工业博物馆很多,冠以“中国”二字的,它是唯一;沈阳五花八门的博物馆很多,冠以“中国”二字的,它也是唯一。它就是坐落于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一个不同寻常的博物馆。在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我第二次探访了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导航显示目的地就在左侧时,一栋规模巨大的现代风格建筑出现在我眼前,中国工业博物馆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停好车,顶着毒辣的太阳走到这个庞然大物的一角,我依然没有找到最佳的外景拍摄角度,这个状如两翼的建筑实在是太大了!想要将它完整纳入取景框必须走到前面的高架桥上,我只好退而求其次来到正中位置取了个全景,笔直的建筑线条变成了弧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展馆大厅,迎面就是一幅大型铜制浮雕《铁流凝变》。工业元素集中展现在浮雕中,最顶上那一炉倾泻而下的钢水吸引了我的眼球,恢弘磅礴的气势一下就震撼到了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大厅右侧的廊道,我来到通史馆。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展厅,以展板为主,辅以部分实物展品,用中西对比的手法,勾勒出中国工业化历程与成就。既然是冠以“中国”的博物馆,站位自然不仅仅是辽宁,透过辽宁这一窗口,视野必然涵盖全国,乃至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空荡荡的展厅里,我对着第一篇章嗟叹: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发轫于洋务运动的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处于徘徊阶段。而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却风起云涌,发展迅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壮丽诗篇,而这一时期的史料也全面揭示了中国工业博物馆能落户沈阳的核心原因:沈阳在新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开创性贡献,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24项落户辽宁6项落户沈阳,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靠这里的重工业拉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等无数个工业“第一”,见证了新中国工业从无到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全部历程,具有全国性的里程碑意义。所以,中国工业博物馆花落沈阳当之无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国徽设计制造专题展区我驻足良久。林徽因主导完成的国徽设计于1950年6月被表决通过,铸造国徽的重任落在沈阳第一机器厂身上。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铜铝合金的第一枚国徽于1951年劳动节挂上了天安门城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品读这一展馆,从 1865 年 6 月上海江南造船厂的旧照,到今天“神舟号”发射塔架模型,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重装工业从举步维艰到阔步前行的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通史馆出来,我来到了工业博物馆最有特色的区域:铸造馆、铁西馆和冶金机械展区,这三个展厅使用的是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完整保留下来的厂房,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工业遗址的风貌:规模宏大的房屋开间、纵横交错的钢铁轨道、粗糙的水泥地面,无一不展现工业建筑的粗犷之美;斑驳的机器、弥漫的机油味、复原的工作场景,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机器的轰鸣声,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发展史。走进这一区域,瞬间就有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奇妙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冶金机械展区规模不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部分矿石标本,然后就是一些我根本弄不懂的冶金设备,在中心位置排成一列的被我记下了名字:连续拉伸机、鄂式破碎机、球磨机、分离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冶金机械展区的左侧是一个由48356个弹壳组成的99式坦克模型,再过去是个车床展示区,五花八门的车床家族在这里列队接受检阅。这一部分虽然与冶金机械展区相连,其实应该属于铸造馆的展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铸造馆的这个门洞进去,一个高耸到棚顶的庞然大物迎面而立,足有几层楼高,这是当年翻砂车间的烘砂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铸造馆里保留了当年很多大型设备、工艺流程,有两个参观点不容错过。其一是这对“双胞胎”10吨冲天炉,据介绍,单个炉体重量300吨,因炉顶开口向上、每小时可熔炼10吨铁水而得名。这个熔炉自1957年沈阳铸造厂建厂伊始,直至2007年4月最后一炉铁水融化,整整工作了51年。用蜡像还原的工作场景一下把我拉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工人锤砂模、熔铁水、忙浇铸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二是躺在展示柜里的这把军镐,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这是沈阳重型机器厂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在两个月内赶制出的十万把军镐中的一把。因为时间太紧,工人们还发明了“叠芯串铸”的浇铸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工业博物馆为什么要单设一个铁西馆?可不单单因为博物馆坐落在铁西区这么简单。铁西,因位于南满铁路西部而得名,从日本殖民东北开始便被划为工业区,解放后,中国工业最强的脉搏在这里跳动,中国工业最新的记录在这里创造,有着“东方鲁尔”美誉的铁西的百年变迁,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毫不夸张地说,工业是铁西的根,工业是铁西的魂。因此,设一个铁西馆实不为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西馆以工业为主线,展示了铁西区的百年沧桑变迁。陈列的诸多机器设备中,有一件镇馆之宝——绝不普通的C620-1普通车床。说它“普通”,是因为它的通用性强,曾被广泛使用;说它“不普通”,是因为它是中国人自己生产制造的第一台普通车床,被印在了我国第三套2元面值人民币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读铁西馆,感觉它就是一座丰碑,无声却雄辩地诉说着辽宁为中国工业做出的奠基性、支柱性和历史性贡献。它是共和国工业体系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是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坚地”和“创新源”,是产业工人伟大精神的“孕育所”和“传播站”,是中国工业化道路艰辛探索与成功转型的“活教材”。它为中国工业发展出机器、出经验、出人才,倾其所有支持其他省份的建设,却默默承受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阵痛,这种奉献精神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汽车馆虽然与铸造馆相连,却属于新建建筑,里面陈列着几十辆真车,从农耕时代的人推马拉到工业时代的风驰电掣,完全是一部精彩的汽车进化史。解放牌、红旗牌轿车是耳熟能详的民族汽车工业标志性品牌,民生牌、上海牌的轿车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的国庆阅兵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汽车馆里的这个大家伙就是当年辽宁参加巡游的彩车。巨轮般的造型,齿轮做出的1000代表辽宁贡献的一千多个工业第一,后面铁水包倾倒的铁水极富辽宁工业特色,彩带是蜿蜒的辽河水,整体创意还是特色鲜明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机床馆在另一个方向,也是原沈阳铸造厂厂房,我最后踏进这片区域。这里陈列着从传统到数控50多台机床,每一台机床都是沉淀的历史。中国机床行业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发达国家近200年的历程,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简直就是工业界的“逆袭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第二次前往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因为该馆曾是2024年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举办地和央视元宵晚会沈阳分会场举办地,我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晚会实体遗存,结果没发现丝毫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珍存的车间原貌、真实的生产场景、鲜明的工业符号,这些是我看到的中国工业博物馆表象的东西。从博物馆出来,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辽宁的贡献,难道就止于那些冰冷的机器和庞大的数字?不!辽宁的贡献更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工业筋骨,熔铸了一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并为中国从农业国迈向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伟大征程,提供了最原始、最强劲、也最富启示性的驱动力。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以辽宁为代表的中国工业脊梁的崇高敬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