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足迹107——在清朝第一都城兴京举办满族婚礼第1集《婚礼序曲》

通达(拒私聊)

<p class="ql-block">新宾县满族故里大牌楼</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4日,我们到沈阳桃仙机场接来儿子儿媳和亲家一家。此行是因为儿媳希望举办一个满族婚礼,因此来到抚顺,在新宾县的满族故里暨清朝(清前后金政权时期)第一都兴京赫图阿拉城举办婚礼。</p> <p class="ql-block">清朝第一都兴京的清太祖努尔哈赤雕像,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我家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上都是满族,其实我家先祖是锡伯族,祖籍所在地在黑龙江齐齐哈尔,随着锡伯族南迁而靠近明代长城的抚顺城定居下来。其实,我家的民族祖先可以上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那已经是距今1600多年前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转变民族身份的原因是发生在距今432年前的九部联军之战。1593年,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左卫,经过古勒山大战,努尔哈赤的5000人击败九部联军3万人。战后,努尔哈赤成为东北的老大,以后逐步统一东北,建立后金政权,后金是清朝的前身,这段历史成为清前史(清朝前期历史)。九部联军战败后,锡伯族加入满族,我家从此编入满洲八旗的正红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是正红旗的旗主。我家的民族身份从锡伯族成为满族。</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是清朝的第一个都城,是清朝认定的京城——兴京。《清史稿》开篇就说:“凡五迁乃定都焉”。这是指从新宾佛阿拉城(旧老城)——新宾兴京(老城)——辽阳东京——沈阳盛京——北京。所以,新宾赫图阿拉城虽然小,却毫无异义的是清朝的第一个首都。</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进而成为东北王;</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在这里称汗(称帝),定年号天命(奉天承运的同义语);</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努尔哈赤向明朝宣战首攻抚顺城,从赫图阿拉城出击发动萨尔浒战役,击败明朝4路大军,粉碎了明朝攻灭兴京的企图,然后他率领八旗进占辽沈平原,最后他的后代定都北京。</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满族。赫图阿拉城成为全世界满族的故里。</p><p class="ql-block">本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金銮殿和寝宫</p><p class="ql-block">岁月轮转,远去了鼓角争鸣的赫图阿拉城成为了全世界满族追寻民族之根的故里,这里保留着浓郁的满族风情和历史的韵味。</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为孩子们举办满族婚礼,不但别具一格,也是儿媳和家人对我们的极大尊重,也满足了儿媳希望结婚坐一次八抬大轿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委托赫图阿拉城民族歌舞团邢团长筹备婚礼期间,中央电视台4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恰好到老城拍摄电视专题片《长城内外》。摄制组在老城发现这里的努尔哈赤的宫殿在张灯结彩,于是得知是我家要在这里举办婚礼。然后他们通过市委宣传部找到我,希望在《长城内外》电视片中拍摄我们家的满族婚礼。经过与孩子们商议,同意中央电视台拍摄,但不能在拍摄时打断我们的婚礼,因为我们没有义务配合拍摄。摄制组同意我们的要求。后来,在当年的10月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播放了我家的满族婚礼。我的朋友问我,花了多少钱请来中央电视台拍摄?我说,中央电视台是花钱就能请来的吗?完全是凑巧啊!</p><p class="ql-block">本张图片拍摄者梁秋子。</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电视专题片《长城内外》视频,时长41分钟。作者进行了剪辑,本段6分15秒的视频是赫图阿拉城的解说员介绍老城。</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5日早上,儿媳与儿子加上淑慧的弟弟贴红喜字,南北寝室、卫生间、客厅、窗子、书房、房门、楼门洞都贴上了。接着,我的弟弟们陆续赶来。我的三弟、四弟、五弟到楼下,把道路上的15个井盖都用红纸盖上,这是我们当地的习俗。</p><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两辆奔驰轿车和大客到来。大奔租金是每天1000元,大客每天1500元。两辆大奔缠上了红绸子,我们和亲家一家以及孩子们乘坐。大客车上是我和妻子两方的直系亲属。</p><p class="ql-block">车队从高速抚顺东出口也叫雷锋站上高速,二弟从后面打来电话,说车速太快,要慢,要放慢到每小时80公里。下午接近3点出高速永陵口。到了老城东门,摄像的和婚礼主持人小邢在此等候,我们停车,儿子夫妇下车,走到城门口文物保护碑前摄像。然后小邢抬起横杆。我们进入老城。</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后金宾馆</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家举办婚礼的住宿地,其位置在城内,与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塔克世故居只隔着一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在后金宾馆会议室</p><p class="ql-block">进入老城宾馆会议室,二弟主持亲友见面会。由我先介绍儿媳淑慧和她的家人。我说:“我们有了一个儿媳妇,得到了一件小棉袄,非常可心,淑慧给大家行个礼吧,满族的”。我示范一下满族行礼的动作,双手抱在右侧腹下,半蹲一下。淑慧落落大方的走到会议桌的一端说:“我是安徽爸妈的女儿,我又是东北爸妈的儿媳,谢谢大家参加我们的婚礼”。然后行了满族礼,美丽庄重又有趣,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欢笑起来。接着,儿子向各位亲友行礼。</p> <p class="ql-block">我向抚顺的亲友隆重介绍亲家、亲家母和儿媳淑慧的弟弟。</p> <p class="ql-block">我的妻子向亲家和亲家母介绍抚顺的亲友。然后我的二弟讲话,三弟分配各位亲友的房间。妻子的大姐这时说:“老佟家的哥几个真团结”。</p> <p class="ql-block">我们找到宾馆负责人,送给宾馆后厨和服务员喜烟和喜糖。领过房间的钥匙,亲友们顷刻之间都不见了,都去逛老城了。我们和孩子们、淑慧的父母和淑慧的弟弟来到201房间,这是一间大套间,作为孩子们的婚房。服务员开始铺床,在被褥下铺6尺红布,红布上留下20元钱,这是这里的规矩。儿子和淑慧弟弟开始贴喜字。然后我们陪同淑慧父母去逛老城。</p> <p class="ql-block">妻子的小弟和弟媳在后金宾馆窗下。</p> <p class="ql-block">后金宾馆院子里的游廊,妻子的姐姐和弟妹。</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生父,这里是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是塔克世的长子,因之这里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院子门前的石碾子是用于碾米脱壳的,这是东北地区农村到处可见的,是属于东北农村的公共设施。由于碾子体积较大,必须是放在户外的。而磨面的石磨体积较小,多数属于私人财产而放在屋里。</p> <p class="ql-block">妻子的大姐、二姐和大姐的孙子外孙。</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院子里的东厢房是制作面食甜点的饽饽房。这里制作和售卖的满族糕点主要是沙琪玛和喇嘛糕,尤其喇嘛糕,是作者最喜欢的满族糕点。</p> <p class="ql-block">烟囱直接立于房子外面,是传统满族民居的特色。 ‌因为满族房屋为草房,以苫房草覆盖屋顶(古代没有瓦),烟囱立在屋顶易引发火灾,所以烟囱只能立在房子侧面,且与房子保持一定距离。</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院子里的索伦杆</p><p class="ql-block">这是满族祭天中使用的神杆,通常设立于院子东南角。神杆顶部的方形锡斗在祭天时放置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供乌鸦、喜鹊食用,以象征"神享"。其文化内涵包含萨满教的通天柱信仰与乌鸦救主的民族传说。</p> <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出生的东屋南炕</p><p class="ql-block">这里将作为我家儿媳的娘家,儿媳将从这里出嫁,从这里走上花轿,从这里走向赫图阿拉城的寝宫洞房,完成婚礼。努尔哈赤出生在这里的南炕。台湾连战来这里参观,曾经要求脱鞋上炕,他要在努尔哈赤出生的炕上坐一坐。</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出生的东屋北炕。</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出生地的堂屋有一盘石磨,我的三弟在拉磨。</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家的石磨。</p> <p class="ql-block">我的五弟妹。</p> <p class="ql-block">我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的东门里。</p> <p class="ql-block">妻子的姐姐哥哥和弟弟。</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的东荷花池 </p> <p class="ql-block">妻子的二姐和二姐夫。</p> <p class="ql-block">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汗王井旁的军鼓。</p> <p class="ql-block">我的五弟。</p> <p class="ql-block">五弟夫妇在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儿子的同学夫妇。</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儿子儿媳在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亲家一家在汗王井合影。</p><p class="ql-block">汗王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见底。井呈长方形,以色木、柞木成井字叠压成为木头井壁。,井内径1.1米,井口以四块木板围成长方形,井裙高出地面。这是赫图阿拉城内唯一的水井,自古以来,城内军民皆用此水,故此井得名“千军万马饮不干”。因努尔哈赤在此城“建元称汗”,故得名“汗王井”。汗王井应该是明朝正统五年(1440)建州左卫迁来的时期出现的,努尔哈赤的祖辈是担任明朝军政组织——建州左卫的长官,奉旨在长城之外的赫图阿拉定居。</p> <p class="ql-block">我和妻子。</p> <p class="ql-block">来到赫图阿拉城的汗宫大衙门门前,这里是努尔哈赤的宫殿区。努尔哈赤和他的父祖,都曾经是明朝建州左卫的最高长官,是明朝的官员,努尔哈赤还是正二品的明朝龙虎将军。明朝的各级官府办公机构都叫做衙门。努尔哈赤因为在1583年其祖父和父亲被明朝杀害(明朝解释为误杀)而起兵,最后的历史结果是创建了清朝。如果明朝没有杀害努尔哈赤的父祖,也许历史真的就不会有一个清朝了。</p><p class="ql-block">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建筑物名称——汗宫大衙门。由于努尔哈赤称汗了,称帝了(元朝的开创者铁木真的称谓是成吉思汗,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族称作天可汗。少数民族把皇帝称作大汗或汗王),他住的地方就是皇帝的宫殿——汗宫。当时所有的官府机构叫做衙门,这里曾经是明朝建州左卫的衙门,所以造反称帝的努尔哈赤的住处叫成了汗宫大衙门。而老城村的村民则把这里叫做金銮殿。</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下午,汗宫大衙门正在布置我家的满族婚礼。迎娶儿媳的大花轿停放在汗宫大衙门的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汗宫大衙门里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寝宫作为我家满族婚礼的洞房,正在紧锣密鼓的布置。</p> <p class="ql-block">张灯结彩。</p> <p class="ql-block">这条从宫门到寝宫的御道将铺上红地毯。</p> <p class="ql-block">我的4位弟弟、孩子们的叔叔在寝宫洞房布置现场。</p> <p class="ql-block">寝宫的西间是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举行会议和祭祖的大房间。而东间是努尔哈赤和大妃(正宫皇后)日常起居的房间。这东间就是本次满族婚礼的洞房。西间是本次满族婚礼拜堂成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间面积较大,为了冬季取暖的需要,沿着南、西、北墙建有环绕房间的长炕,满族人叫做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儿媳淑慧盘腿坐在万字炕上。</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八角大殿汗宫大衙门</p><p class="ql-block">汗宫大衙门的宫院里只有3个建筑:昭忠祠供奉祖先牌位,相当于北京故宫旁边的太庙。此外就是寝宫和大衙门。</p><p class="ql-block">大衙门建筑为八角形,八角代表八旗,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又是帐篷造型,老城村民(已经在1999年整村迁出)把这里叫做金銮殿。</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治理国政、研究军机、接纳使 臣的地方,始建于1603年。在1616年龙年的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大金”,年号天命。也因此,这个建筑还叫做尊号台。到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盛京把后金国号改为大清。</p> <p class="ql-block">距今400多年前的龙年春节正月初一傍晚,努尔哈赤在这里召集八旗旗主和五大臣,宣布称汗(称帝)建立后金。然后走出这间大殿,跪拜上天,以示奉天承运。</p> <p class="ql-block">八角大殿里摆放着龙屏和龙案,龙案上摆放着皇帝的冬朝冠和皇后的凤冠。两翼陈放着八旗的8面军旗。</p><p class="ql-block">淑慧和儿子坐在龙椅上,戴上皇冠和凤冠,儿媳淑慧简直就是个皇后,仪态万方。</p> <p class="ql-block">我的儿子儿媳戴上皇冠坐在龙案后边。围观的人都说,儿媳最具有皇家的威仪,高贵典雅、洋溢着华贵的气质,温婉而又落落大方。</p> <p class="ql-block">儿媳淑慧来到寝宫东间,试穿旗鞋。</p> <p class="ql-block">儿媳淑慧在婚礼上怀抱的喜瓶和穿在脚上的旗鞋</p><p class="ql-block">清代妇女的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或高底鞋,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中间,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p><p class="ql-block">满族妇女穿上旗袍,脚蹬高底旗鞋,可使旗袍不拖地。另外,满族妇女穿上旗鞋,由于鞋底高且在鞋子中间,为了保持平衡,就必须身姿挺拔,而且为了平衡就自然而然的走出了风摆杨柳的身姿,更加显得体态婀娜。</p> <p class="ql-block">从来没有穿过旗鞋的儿媳,走路平稳而且步态优雅,好像从前穿过。只能说这就是前世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然后,儿媳和儿子坐在寝宫的暖阁火坑上。洞房的布置已经就绪。</p> <p class="ql-block">儿媳的弟弟站在已经披红挂彩的寝宫门前。</p> <p class="ql-block">临近傍晚,汗宫大衙门宫院里的婚礼布置已经完毕。宫院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宽大的喜联已经贴在宫门两边。</p> <p class="ql-block">喜联是满文和汉文合璧的。</p><p class="ql-block">上联:一世良缘同地久</p><p class="ql-block">下联:百年佳偶共天长</p> <p class="ql-block">作者剪辑的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拍摄的电视片《长城内外》片段,内容是晚上对儿媳和儿子进行满族礼仪的培训。</p> <p class="ql-block">晚上6点,在后金宾馆一、二号餐厅吃饭,招待亲友,富丽堂皇的场合,宴席是满族的八碟八碗。</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8点多钟,婚礼司仪小邢过来辅导满族礼节,中央电视台也过来拍片。淑慧穿上满族服装,真是比满族还满族。</p> <p class="ql-block">仪态万方的满族格格。</p> <p class="ql-block">‌儿媳淑慧在行满族的蹲安礼(半蹲礼)‌。行蹲安礼,双腿微屈半蹲,用于早晚向公婆请安或拜见宾客。‌‌</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在拍摄满族礼仪培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