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高坟昭千秋

顾吧

<p class="ql-block">太史高坟昭千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古人评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幸哉!二千年来,《报任安书》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史圣多么伟大的人格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史记》完成了,司马迁也默默地死去了。人们至今不知道他卒于何年?这让我不由得想起2010年夏,拜谒司马迁祠墓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位于陕西韩城古城以南10公里的芝川镇韩奕坡孤峰之巅。我国传统葬仪,是不主张葬在高山之巅的,太史公墓偏偏就这样安葬。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影响了后人千年。谁能说他的死不是重于泰山?韩城人民至今都以崇敬的心情称高山之上的司马迁墓为“太史高坟”。</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建筑,顺崖就势,依山而建,层递而上,远远望去,巍峨壮观。我经山下“文史圣域”石坊门,过芝秀古桥,进“汉太史司马祠墓”两重木坊门,顺韩奕坡上行。这是近一里路长的司马古道,石条铺砌,凸凹不平。由此上山,走“朝神道”,再攀登九十九级石阶,才能抵达祠墓山门。其间,要经过四个高台,每座高台前,立有一个牌坊。第一台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第二台门坊上书“史笔昭世”,第三台门坊上书“河山之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太史祠”山门,登高望远,极目而瞰,黄河东临,梁山西枕,芝川大桥跨水连山于前,河源沃野,山川如画,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祠院内,古柏参天,肃穆幽静。祠中有献殿和寝宫。献殿为宋代建筑,殿中碑石林立,有古今碑石一百余通,保存着宋到清,历代重修墓地的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的诗文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献殿后是寝宫。寝宫正中供奉着宋代彩塑司马迁坐像,身着红袍,手握竹简,方脸长须,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正如献殿联书所云:“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出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祠院后为司马迁墓,青砖环形裹砌,周边嵌有十六幅刻有八卦、花卉图案的砖雕;墓碑“汉太史司马公墓”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墓顶上有棵千年古柏,树分五枝,苍劲盘桓,如巨掌擎天,象征着太史公的伟大志向和永驻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当地人都喜欢称它为“五子登科柏”。每年高考前,不少学子都会带着“子福馍”到墓前祭拜,争取考个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值暑期,有一些父母带孩子来祭拜。他们献祭后,就让子福馍由坟头滚落下来,任后辈们抢食,以沾史圣灵气,祈先祖庇护。</p><p class="ql-block">一问,他们都是司马后裔,就住在山下徐村。一位姓冯的中年汉子,热情地指着山下那片村庄,对我说,村里住着冯、同二姓人家,都是司马后裔。村后小山坡上,还有司马迁真骨坟。据说,祖上为了避祸,把司马姓,改成“冯”“同”二姓。两姓族人一直就有着“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规矩。</p><p class="ql-block">两千年来,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宗。每年清明节连续三天到司马迁坟前敬神祭祖,跑台子戏。如今这种民间祭祀史圣司马迁的习俗,已成为韩城的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广大。</p><p class="ql-block">我不禁感叹,徐村司马后裔的祭祖传统习俗,历千年不衰,正是源自对史圣司马迁无上的崇敬和深沉的纪念,也是对《史记》的无比热爱和历史文化的血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卒年不详,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父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迁少而好学,二十岁以后,游踪几遍全国。公元前108年,父谈去世,迁继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着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他为了替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下狱,被处宫刑;公元前96年获赦,出任中书令。无论在狱中,还是在中书令任上,他忍辱含垢,仍然发愤著述《史记》。历时十二年,最后在公元前92年左右,基本完成这部巨著;于公元前91年写出《报任安书》后,不久即去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先贤发愤而著的精神激励下,述往事,思来者,记载和考察上起黄帝,下至武帝三千余年间的历史,来研究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史为鉴,启迪后人,传承文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改变了《春秋》以前史学著述分国割据的历史概念,扩大为全中国史,建立起历史统一观和正统观,对后世影响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为赓续传统,绵延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其取材宏阔,结构严谨,笔致跌宕,语言生动,是二十四史最具文采的史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关于司马迁祠墓建于何时?据《水经注》载: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首先建石室、树柏、立碑。这时,太史公去世已有四百多年了,而且这也不是他的埋葬墓。后经宋、金、元、明、清不断修缮改建和韩城司马后裔的维护,成就了现在的“太史祠”,使之成为今日中外人士瞻仰膜拜太史公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是不是司马迁的埋骨之处,这又何妨?他以《史记》这一不朽之作奠定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他怀着对历史的执着,忍辱著述《史记》,早已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他在《报任安书》中展现的伟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不屈的心灵,非凡的勇气,已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离开“太史高坟”,走出“太史祠”,九九八十一档,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下台阶。历史从不简单,也没有捷径,但总有来路可寻。当我经过“河山之阳”,就能见到“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的题联,看到的是“史笔昭世”。</p><p class="ql-block">史圣倾尽毕生精力,直笔写下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史记》,已超越沧海桑田的变化,融入到天地之间,光昭万代。</p><p class="ql-block">我就这样站在“高山仰止”门前,回望那高山之巅的太史祖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7-15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