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渐行渐远的疍家婚礼

舍得随缘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一方人。来自越南婆湾岛的归侨的婚礼习俗至今仍保留着浓浓的疍家风情。</p><p class="ql-block">相识,相恋,两个婆湾男女青年终于谈婚论嫁了,于是男方的长辈到女方家提亲了。</p><p class="ql-block">提亲时要“抽礼”。“抽”意为“端”、“捧”——亲朋戚友十来人每人手捧一红盘子,上面装有包装喜庆的各色糖果饼干等尾随着提亲者来到女家。这“抽礼”分别在定亲和定婚期以及答谢媒人的时候分三次进行。</p><p class="ql-block">距离正式婚宴还有一到两天,主人家就在家门前搭起一个起码能容下一百来人同时进餐的大棚,大棚入口上方挂一块布,红底,上有绣有龙凤呈祥、年年有鱼(余)图案,图案上下方一般绣着“早生贵子”,“喜结良缘”,“夫妻恩爱”之类的吉祥话语,而左右两旁则绣着“百年好合”的字样。大棚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歌堂”。</p><p class="ql-block">说起“歌堂”,那就要先说婆湾人的歌——“叹家姐”。这是一种夹说带唱的一种民歌形式。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出口成歌;婚恋喜庆,生离死别,皆可咏叹;历史变迁,政治风云,旋律重现。生活无处不飞歌!</p><p class="ql-block">歌堂里面把歌唱。擅长“叹家姐”的人亮开了嗓子,填词作曲,一气呵成,无需丝竹,随口就唱。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感受着喜庆,咀嚼着甜蜜。</p><p class="ql-block">而新娘子一般不在歌堂里唱。她们在出嫁前就在家里唱了,父母恩,手足情,句句情深;忆过往,盼未来,声声动人。</p><p class="ql-block">当歌堂里歌声飘飞时,新娘子则在家里等候夫家的人将自己迎娶过门。此刻,她身上穿着或深或浅的蓝色上衣和黑色的裤子——那是新娘的嫁妆里必不可少的是十套新衣服中的一套。上衣的颜色除一件是喜庆的暖色以外,其余均为各种不同的蓝,而裤子一般为蓝黑或黑色。从被迎娶过门时就穿上,随着仪式的更换的轮番替换,到三朝回娘家时再洗晒出来。那时候,只要看见哪家的阳台上飘着蓝色系列的新衣,就知道哪家的孩子喜结良缘了。</p><p class="ql-block">接新娘的程序也很讲究。第一次接亲一般选在吉日开始的时辰,由男方家族中的辈分高的女性长辈代表男方来到新娘家,履行简单而必要程序之后,就把新娘接回男方家。到了之后,新娘见过公婆,给列祖列宗上香,至此,就算是正式嫁入夫家了,接着男方再把新娘送回娘家。</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接亲,新郎是不参加的,而新娘子也不作过多打扮。第二次接亲一般在上午,且不能过午。长辈领队,新郎等人及随其后,大队人马欢欢喜喜再次登临女方家门,将装扮一新的新娘再次接回。喜宴一般定在下午五点左右。这时新郎新娘站在门口迎宾,他们的手上戴满了了戒指,颈上挂满了金项链,还有一些的确没法戴完的戒指则穿在项链上。从远处看,金光灿烂。</p><p class="ql-block">婆湾人近亲之间的贺礼多为金饰,而新郎新娘则要把亲朋戚友所赠金饰尽数戴上。所以从他们身上佩戴的金饰就大致可以看出双方的家族的经济实力。</p><p class="ql-block">吉时到,鞭炮响,入座,上菜。一道道佳肴色香味俱全,一桌桌宾客吃喝聊尽兴。</p><p class="ql-block">这是居住在镇上的婆湾人的结婚仪式,如果是渔民家庭,仪式的乡土味就更浓了。区别在于第二次接亲。这次接亲,新娘得戴着疍家人特制的帽子,名叫“髻帷”。其制作讲究。先用一顶圆柱形的竹笠做顶,竹笠的大小跟新疆男子带的帽子相仿,但稍高。竹笠外再加上一层绣有各种喜庆图案的红布,竹笠的前面缀满了塑料珠链,密密麻麻的,一直垂到肩膀处。外人只能在珠链的缝隙间猜想新娘的容颜。竹笠的后面是一条条三指来宽绣花的彩带,彩带外同样缀满珠链。这样做成的“髻帷”,当然不轻。好一份沉甸甸的幸福!</p><p class="ql-block">从娘家的船上下来,坐到摆渡的小船上,摇向幸福的彼岸。新娘乘坐的小艇,早用彩带装扮停当。还要在船舷两旁绑上竹竿。船在前行,小艇上的人象征性地撒下一张小渔网,同时用木棍把船舷两旁的竹竿敲得梆梆响,前面的新郎家人,也在自己船上把竹筒敲得梆梆响,象征把鱼虾赶进网里,预祝今后的海上作业满载而归。既然是船上人家,喜宴当然也就设在船上。亲朋戚友的船只那几天都停止作业,并列停泊在一起,来贺喜的宾客入乡随俗,上到船上,脱下鞋子,席地盘腿坐下,吃上一顿别有风味的疍家喜宴。</p><p class="ql-block">海风轻吹,海浪轻摇,尽情燃放之后的鞭炮,留下一片片载满回忆的红纸静静地伏在水面上,随着微波荡漾。碰上月圆夜,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更美!</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疍家人的婚礼程序已简化,服饰已西化。渔家的姑娘为跟上潮流的脚步而高兴,岸上的我却为民俗的渐远感到遗憾。那原汁原味的疍家婚礼啊,何日重返生活的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这篇文章写于十多年前。现在侨港镇的疍家婚礼已经作为一个文旅项目了。但由于负责人的人一知半解,也只图一个热闹了。但无论怎么说,都是好事,比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要好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