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撑得起的骄傲

Chen爱民(手榴余香先生)

<p class="ql-block">图:手榴余香</p><p class="ql-block">音乐:钢琴 带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才华撑得起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哲学摆渡人》(二十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1 从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和学练国标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个舞种,我虽不精深,却迷之欢喜热爱、专注投入,练舞、比赛、考证、公益教学,占用了我全部的业余时间,倾注了我无数汗水,坚韧着我吃苦耐劳的性子,也改变和提升着我的艺术素养、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直到去年我身体出状况手术时,我一直都践行着最喜欢的那一句话<b>“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b>晨起和日落的起舞,象阳光一样,浇灌滋养了我17年<b>。</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今天,我才读到和走近说这句话的人——尼采。才读懂这位在诗歌和哲学上都富有造诣的大师,是怎样始终高抬他傲娇的头颅,证明着他的智慧。我欣喜若狂,甚至感动泪流地读着他,读着这个被称为“疯子”的诗人、哲人,这个已经181岁的老人。只为他那陪伴和支撑我,让我也找到了属于我的一份热爱的那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由自主地想细读、细品,和迫不及待地想分享关于哲人尼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曾经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要取得。于是尼采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发光发热,它不惧冷眼,更不惧孤独,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对的,而且终有一天是有人能懂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的一生很大胆,也很冒险,与其恐惧未知,他更愿意选择勇敢尝试。尼采的孤独源于他的智慧,而他的智慧也同样源于他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的自传《瞧,这个人》中自恋又理直气壮的写“我为什么这样有智慧?”“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这这样优秀的书?”在最后他又用饱含深意的语调说:这是一本为所有人,也不为任何人写的书。是的,这是一本自带强大气场的自传,尼采表示你们可以看,但看完后的反应与他无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这里,你会认为看这是一个多傲娇的人呐。但他却真的有他傲娇的资本,不仅仅是他的出身,更有他的才华和他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2 傲娇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4年的一天,普鲁士举国欢庆,这一天是国王的生日。在一片热闹和喧嚣中,尼采出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祖上七代都是牧师。尼釆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因为父亲曾是普鲁士国王4位公主的教师兼新教牧师。国王恩准以自己的名字为这个新出生的孩子命名,与国王同一天生日,自然是值得相当傲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釆自小就十分严肃,总是用严肃而沉稳的眼神注视着前方,仿佛将一切都看得很通透,这使尼釆得到了老牧师的喜爱,并经常带着他一同散步,这时的尼采便表现出了超出幼童的成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患脑软化去世,几个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也去世了,这些不幸过早的出现在了尼采的生命中,早熟的他在亲人接连去世的情况下变得更加沉默内向,天性敏感的他这时更加忧郁,这颗种子种在了心中,伴随他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时,尼采心中还存着延续家族传统成为牧师的想法,经常朗诵《圣经》中的一些章节。10岁时,尼开始在南堡文科中学读书,他对文学和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也持续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那些文艺又优雅的诗句,也许在这里便开始生根发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岁时,尼采开始在普夫塔文科中学学习,在这个严苛又充满古典课程的学校,他表示自己不能与这些小朋友好好玩耍。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尼采吸收了许多想法,也思考了很多,头脑理智,迅速发展,他开始将音乐与诗歌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没人一起玩,总得自己找点事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岁时,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与古典语言学,半年后,尼采又放弃了神学的学习,转而专修古典语言学后,尼釆偶尔的叛逆不羁也彻底收了回去,他开始认真的思考起了人生。但似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变得恍恍惚惚,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精神危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岁时转学去了莱比锡大学。只因他爱戴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斯去那儿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 与他“相爱相杀”的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时候,邂逅了与自己“相爱相杀”的哲学家苏本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无意间在一家旧书店买的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完后,他才感觉自己找到了寻找已久的答案,终于看到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觉得这本书就是为他而写。在这本书里叔本华将生命悲观的总结为一段痛苦史,尼釆终于为自己的忧郁找到了出口,原来生命本来就是悲痛的。在心中夸奖了叔本华不知多少遍,感觉高山遇流水终于觅到了知音。然而数年后尼采却又站出来反对叔本华,还将生命分为三个阶段,认同叔本华只是他的第一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尼采写的书相互较量且“相爱相杀”的可不只有叔本华一个,对于瓦格纳这位曾与自己心心相惜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尼采最终却选择了绝交。瓦格纳是尼采一生中最有名的朋友,两人相差31岁。瓦格纳作为继贝多芬后19世纪重要的音乐家,将叔本华哲学融入音乐,在当年也是非常的著名。他们互相欣赏各自的才华,一来二去两人变成了好友,常去他家中做客,好似尼采的另一个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剧情反转太快,不仅围观群众没有想到,恐怕连尼采和瓦格纳也不曾想到他们的交情会走向终结,尼采开始反对基督教,而瓦格纳开始对宗教感兴趣。以致两人从此绝交,再无往来。此外,尼采还写过《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来批判音乐大师瓦格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瓦格纳绝交的同一年,尼采与大学时期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也决裂了,并因身体原因结束了他的教学生涯,开始了漂泊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4 他走着注定属于自己的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的高度自信,也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釆25岁未参加考试,仅凭一纸论文便获得了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经推荐进入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副教授,并在一年后转为正教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职演讲让尼采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新宠儿,他毫不谦逊的展露才华。但接下来他并没有安分守己的研究学术,反而研究起美学和哲学,并在两年后出版了处女作《悲剧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充满了浪漫色彩和奇妙体验,引起了轰动,褒贬不一。受到赞扬的是这本书太新颖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受到贬低是因为作为堂堂一教授,写这些乱七八糟来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书,太过荒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其他哲学家不一样,他直接说“上帝死了”,不留一点余地。尼采可以说是超越他所处时代的存在,他实在太独特了,他写的文章新奇,思想独具一格。他自身也酷劲十足,他是像疯子一样的天才。随手写下的诗歌都能看到哲学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他开始走向了那条注定属于自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5 他那些由爱而生的“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同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一样,尼采也终身未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看起来像个花花公子,因为他太容易对女人动心了。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32岁的他和日内瓦旅行时认识的荷兰姑娘在湖畔一同散步了4个小时后,他便向这位姑娘求婚了,被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带给他绝望的是俄国姑娘莎乐美,当时欧洲名媛,追求者甚多,尼采很快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毫无疑问尼采再次被拒绝。莎乐美欣赏尼采的才华,但对他并没有男女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的未婚,说起来倒有几分滑稽的色彩,他是想结婚的,可惜姑娘最后都拒绝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是去找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尼采为何会说出这样得罪广大女性的话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说:“十个女人有九个女人会让你尼釆丢掉鞭子,他是明知如此,所以才要避开女人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6 身体和灵魂都行走在路上思考的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独自漂泊旅行近10年间,尼釆走过了瑞士、意大利、法国等地,住过100多家旅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让身体和灵魂,都行走在路上思考着、感受着,在漫游中写下他诗意般充满哲理的文字。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对于尼采而言,不知是欣喜还是失落。而这是一条无论如何他都会选择的道路,他不知找寻什么,但一定要找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45岁时在意大利街头看到一个车夫正在用力鞭打着一匹老马,他突然间冲上前去,抱着老马泣不成声,不知这位哲学家究竟想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尼采被送入医院,被诊断为瘫痪性麻痹和精神分裂,尼采彻底疯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终于被迫安静的度过。他先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后被母亲接回家中居住,直到母亲去世。再被妹妹接走照料,一直到走上生命的终点。尼釆始终有着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所有家庭成员对尼采都既体贴又照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却始终不曾为这份温暖而驻足,他真正想要的只有他的思想,只有当他在行走、漂泊,在孤独而落寞时,他才真正拥有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所在的时代,不曾承认尼采的伟大和独特,他不止一次的被误解。当他疯了,他才开始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这位哲学家对自己充满了自信。深信百年之后一定会被人发现,他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的,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还将尼采和马克思一同看作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得不承认,尼采的才华撑得起他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7月15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