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欢迎大家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文更新!</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昨天我写了篇文章,讲从《论语》里孔子对《韶》乐和《武》乐的称赞,联想到现在的音乐创作,发现现在很多音乐更注重让人感官享受,却少了真正能打动灵魂的东西。今天咱们接着聊聊《论语》里诗教的作用。《诗经》其实就类似我们现在乐曲的歌词,是可以哼唱出来的。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每一篇都在美善的高度,是对人内在美好的开启。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经》的教化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话啥意思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给大家讲讲《诗经》。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头,也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概五百年间的 305 篇诗歌。它分 “风、雅、颂” 三类,写作手法有 “赋、比、兴”,这合起来叫 “六义”。《诗经》内容特别丰富,有宗庙祭祀用的雅乐,有民间清新的情歌,有征夫思妇的悲歌,还有农民劳作的欢歌,把当时社会的各种样子都展现出来了。它不光能帮我们明白道理,还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们一句句来看。“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前魏徵跟唐太宗说过,拿铜当镜子,可以整理衣服帽子;拿历史当镜子,能知道朝代兴亡;拿人当镜子,能明白自己的对错。《诗经》就像好几面镜子,能给我们智慧。它用 “兴、观、群、怨”,给我们搭建了一个诗教的体系,帮我们完善自己、了解世界。</p> <p class="ql-block">先说 “诗,可以兴”。《诗经》能用生动的形象和真诚的感情,把我们心里的善良激发出来。比如说《周南・关雎》,开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边和鸣,引出对美好爱情和和谐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心里产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再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鹿在吃野草,引出对嘉宾的欢迎,让我们心里也向往那种友善、和睦的人际关系,然后自觉地去对人友善、有礼貌。这就是 “兴” 的力量,它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心里的善念,让我们在生活里做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 “诗可以观”。读《诗经》能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各种样子,知道国家的兴衰。唐太宗说过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诗歌就像一个时代的晴雨表。从《魏风・伐檀》里对社会剥削的批评,到《豳风・七月》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读《诗经》能让我们看到各个国家的风俗好坏、政策对错。以前天子会让太师收集诗歌,通过这个了解老百姓的情况,这说明诗歌很重要。而且,这个 “观” 也是我们心里本来就有的一种智慧,等我们通过读《诗经》激发了心里的善良,就能更清楚地看清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 “诗可以群”,就是说诗歌能把人团结起来,让社会关系更和谐。像《秦风・无衣》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唱出了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精神,这种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一直都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里。为啥这首诗能一直流传呢?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那些品德好的君主和大臣,按照这个传统做事,就能团结大家,把国家治理好;要是有人没道德,违背这个传统,国家就会乱,老百姓就会不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 “诗可以怨”。“怨” 就是抒发感情、表达不满,但不是乱发脾气,而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是 “爱之深,责之切” 的那种批评。比如《魏风・伐檀》里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反着说那些不干活还白吃饭的人;《大雅・桑柔》里说 “乱生不夷,靡国不泯”,讲国家大乱的情况,这些都是用比喻等手法,把 “怨” 变成了对正义和平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兴观群怨” 就像一首配合默契的四重奏。“兴” 像春风一样,把我们心里的善良唤醒;“观” 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群” 像纽带,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怨” 像钟声,能纠正社会的风气。按照这个路走,我们就能找回真实的自己,让好品德发光,分清善恶,在复杂的世界里活得自在,做到仁爱、守礼,还能影响身边的人。</p> <p class="ql-block">再看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把学《诗经》和做人做事联系起来了。“迩之事父” 说的是孝顺父母,读《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 qú 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知道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还有没照顾好父母的后悔。“远之事君” 说的是对君主忠诚,像《大雅・烝民》里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就写出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担当。所以《诗经》不光讲了家庭和国家的道理,还教我们怎么去做。</p> <p class="ql-block">同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不只是认识点动植物,它还体现了 “天人合一,物我同源” 的思想。《诗经》里的动植物,都是有诗意的符号,包含着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既写出了诗人找不到心上人的惆怅,也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小雅・鹤鸣》,表面写鹤在沼泽叫,实际是用鹤比喻君子,说君子品德好,就算在偏僻地方也能被人知道。《周南・芣苢 fú yǐ》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写人们采车前草,能感觉到他们对自然的珍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诗教的角度看,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就像张载说的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家都是生命共同体。看看草木的生长枯萎,能明白四季的变化;听听鸟叫,能知道万物共生的道理,就像《中庸》说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诗经》给我们画出了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让我们现在读起来,还能感觉到人和自然之间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么看下来,诗教能让我们明白历史、感受文化、了解自己的心,还能应对各种人和事,和万物和谐相处。我们要以 “天理” 为标准,以 “良知” 为指引,这样才能真正明白诗教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