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 <p class="ql-block">代县还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雁门关。</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8点我们到达徒步起点山脚下,我喜欢徒步野穿。上山的路比较平缓,初夏时节山野里开满了小花朵,夏虫在草丛中欢快地鸣叫,没有悬崖峭壁、没有急转的陡坡、没有突兀的岩石,绿茵茵的草地铺满了整个山坡,绵延起伏不绝,远处低矮的松树星罗棋布的散落在山坡之上,给翠绿增添了些许深沉。这次徒步于我们而言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轻松。</p><p class="ql-block">经过近两个小时,我们翻过一座山头,远处出现了烽火台,已经接近景区了,顺着山坡下行可以直接到达雁门关景区。</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称为“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多年驻守雁门,“北逐单于,破东胡,降林胡”,抵御匈奴入侵。他采用“示弱诱敌”之计,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匈奴十余年不敢来犯。</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卫青曾两度率军在雁门关击败匈奴,收复并巩固了河套地区。霍去病率五万骑兵从雁门关出发,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斩首七万余,俘获牲畜无数,直接威胁匈奴王庭,在战略上压制了匈奴。</p><p class="ql-block"> 北宋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多次打败辽国的进攻,威震三关,更是为后人所传扬。</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关历经曹魏、隋、唐、五代十国、后周,这里一直是重要关隘,到了宋代,国家整个防御重点就在雁门关。元代时期,雁门关已不是边塞成了腹地,也就失去了其战略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 现今雁门关关城是1374年贬谪代州的吉安侯陆亨所建,1605年巡都御史李景源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雁门关。形成“两关四口十八隘”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三边冲要无双地</p><p class="ql-block"> 九塞尊崇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近代八路军雁门关大捷,雁门关军事影响力贯穿两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雁门关也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感慨之地,李白就留下“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震撼的意象展现战场肃杀。</p><p class="ql-block">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歌颂了飞将军李广在雁门关与胡人英勇作战……</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雁门关,看古道上车辙碾压的深深的凹槽;看守望瞭敌之用的威远楼;看用于边塞报警号令传递的烽火台;看为纪念李牧而修建的镇边祠;看为了纪念镇守雁门关之最早大将(公元前1022年)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的偃公堂;还有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11位的群英堂;更有杨家将群英雕塑……</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我行走的路上一幕幕划过,俱往矣,这里承载着太厚重的历史,如今这里不再会有战争、不会再有争斗,和平的使者飞临这里,雁门关留给世人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山、勾注山或陉岭,三者实为同一山脉的不同名称。该山脉属于恒山山脉西段,东接太行山,西连吕梁山,是山西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和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