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瓦当,中国古建筑屋面檐口上的陶制构件。用来遮挡雨水,使木质椽头免受浸袭的陶制瓦片。通常为圆形或半圆形,偶见有大半圆形,方形,扇形及三角形瓦当。</p> <p class="ql-block">最早出现的瓦当,属西周晚期的素面半圆瓦当,出土于陕西扶风西周宫殿建筑遗址。这一发现将瓦当的起源时间推至了西周中晚期,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从单纯功能性向装饰性、文化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扶风周原遗址是西周中晚期高等级宫殿建筑的集中分布区,在此发掘出大量的建筑材料,其中也包括目前己知年代最早的瓦当实物。这些瓦当与同时出土的板瓦、筒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早期屋面系统,证实了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己开始使用瓦件覆盖屋顶,是中国建设史上 " 瓦顶技术 " 成熟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西周瓦当均为半圆形或大半圆形(后世汉代才出现圆形瓦当),直径约15~20厘米,厚度较薄。纹饰极为简单,大多为素面无纹饰。少数带有极浅的绳纹或弦纹,可能为制陶过程中陶轮留下的痕迹,并非是为了装饰效果而刻意设计所留下的。这种朴素的设计反映了早期瓦当的功能优先性,主要是用于保护木椽免受雨水侵蚀,尚未表现出明显的装饰意图。</p> <p class="ql-block">西周瓦当的发现,意味着当时己具备成熟的制陶技术,以及对建筑耐久性的追求,是我们中华早期城市文明与礼制建筑发展的重要佐证。</p> <p class="ql-block">目前公认的 "最大的瓦当",是出土于秦阿房宫遗址的【夔纹大半圆瓦当】,也称"阿房宫瓦当"或"秦夔纹瓦当",真径达61厘米,高约47.5厘米,堪称中国古代瓦当中的"巨无霸"。这一尺寸远超普通瓦当(汉代常见的瓦当多在15~20厘米之间),体现了秦建筑宏大的尺度与"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造理念。</p> <p class="ql-block">秦瓦当以半圆或大半圆为主,夔纹大半圆瓦当的直径,相当于现代人家庭用的小圆桌面大小,当面外缘弧长近1米。</p><p class="ql-block">当面主体纹饰为夔龙纹,夔龙是一种抽象化的龙形纹饰,单足卷曲,线条遒劲。纹饰布局饱满,夔龙躯体盘旋占据整个当面空间,边缘辅以云纹或绳纹填充,整体风格雄浑粗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纹饰是秦官方建筑的典型标志,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车饰构件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秦夔龙纹大半圆瓦当的出土地位于阿房宫遗址。阿房宫是秦统一后规划建设的"天下第一宫",《史记》载其"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虽末完全建成,己建成的部分规模惊人,夔纹大半圆瓦当正是为覆盖阿房宫巨大屋面而特制的建筑构件,印证了《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描述并非夸张之词。</p> <p class="ql-block">秦的宫殿追求"壮丽以重威"的政治象征意义,阿房宫作为"天子之居",屋顶跨度极大,普通尺寸的瓦件无法满足覆盖需求。夔纹大瓦当的巨型尺寸,正是为了适配长达一米以上的筒瓦,确保屋面防水性能的同时,通过统一的大型的纹饰来强化宫殿建筑的庄严感。</p> <p class="ql-block">秦的制陶业己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烧制。考古发现阿房宫遗址周边存在大型陶窑群,能夠烧制尺寸超常、厚度均匀的陶质构件。(后世沿袭了建筑周边建窑烧制砖瓦构件的作法,就地建窑,就地取土,成品构件免去了长途运输的破损,节约了建筑所需材料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笔者参与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作时,距离殿基不远处就有制陶窑址数座被发现。若干年前参与过西安唐"兴庆宫公园"修建的老专家们也说起过,上世纪50年代建公园时,在现在公园南门内东侧建窑烧制琉璃瓦件,用于公园的建筑屋面之上。)</p> <p class="ql-block">战国后期出现的瓦当直径也多在15~20厘米左右(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饕餮纹半瓦当,直径约18厘米)。</p><p class="ql-block">汉代瓦当以圆形为主流,间或有半圆形瓦当出现(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的"长乐未央"瓦当,直径约18厘米)。</p><p class="ql-block">唐代瓦当受佛教影响,当面纹饰采用莲花纹装饰,部分瓦当直径可达30厘米。</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的瓦当,装饰性意味增强,纹饰多样,直径也大多在8~12厘米之间(如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故宫的部分琉璃瓦当)。由此可见,秦代夔纹大瓦当的尺寸,其"最大"的地位至今未被超越。这类巨型瓦当不仅是建筑史研究的珍贵实物,更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直观体现,即便是一片瓦当,亦能承载一个伟大时代的技艺与雄心。</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屋面在使用陶质瓦件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5世纪),出现了琉璃材质的瓦件。北魏平城遗址(今山西大同)出土的蓝色琉璃瓦当,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屋面从陶质向琉璃材质的技术跨越,琉璃瓦也由此成为了皇家建筑与宗教建筑的专属标识。</p><p class="ql-block">唐时琉璃瓦技术进一步成熟,琉璃釉色扩展至黄、绿、白等。宋代琉璃瓦制作更加规范,《营造法式》详细记载了配料、烧制工艺及等级使用规范。(如黄色琉璃仅限于皇家建筑使用)。</p><p class="ql-block">明清时琉璃瓦技术达到巅峰,制作工艺及瓦件尺寸都相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故宫太和殿屋面的黄色琉璃瓦质地坚硬、色彩纯正细腻,瓦当的直径超过30厘米。</p> <p class="ql-block">这些早期的琉璃瓦当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物证,更是技术交流(琉璃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一带传入中国)与艺术融合的结晶,琉璃瓦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从"质朴实用"向"华美庄严"的跨越。也由此开始了屋面瓦件的材质,陶瓦和琉璃瓦并存使用的情形,直至明清及现代。</p> <p class="ql-block">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从开始出现至后世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早期的瓦当朴素无华,注重实用功能,极少有繁复的装饰性纹饰。</p><p class="ql-block">秦瓦当纹饰题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p><p class="ql-block">汉瓦当纹饰题材有四神兽、翼虎、昆虫、植物、云纹、文字等。带文字的瓦当少则一字多则12字不等,文字多为吉祥语句,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延年"等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p> <p class="ql-block">唐时莲花纹瓦当最为常见,文字瓦当几近绝迹。宋代开始使用兽面纹瓦当。明清时官式建筑则多用蟠龙纹瓦当。</p><p class="ql-block">古代一些普通民居建筑上,由于建筑规模体量较小,屋檐结构相对简单,瓦当的尺寸通常较小,这类瓦当直径约在5~15厘米之间。民居屋面檐口瓦当的纹饰相对简洁,多以简单的几何图形,植物纹样或吉祥符号为主,其制作也相对较为粗糙。</p><p class="ql-block">异型瓦当使用在古代园林建筑之上,大部分尺寸也较小。为追求精致和雅趣,小型、异型瓦当的纹饰设计则更加细腻灵动,贯常采用花卉、动物等富有自然情趣的图案。</p><p class="ql-block">古代制瓦时炼泥细致,工艺繁杂,所烧制的瓦件多坚硬细腻,后世喜好此物的读书人常有将尺寸、厚度适合的瓦当雕琢成为砚台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虽然体积不大,却是兼有实用及装饰的双重功能。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耐久性,又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中华建筑文明中智慧与美学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板瓦仰面向上顺陇排列,形成排水陇沟;筒瓦俯身向下,扣住相邻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导引雨水流入陇沟。筒瓦与瓦当、檐口板瓦连同滴水瓦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屋面苫盖系统。</p><p class="ql-block">因为陶瓦、琉璃瓦的阻燃特点,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火灾风险。瓦片及其他苫盖材料组合形成了隔热层,夏季减少阳光直射的热量,冬季则能阻挡寒风灌入室内,调节了室内温湿度,提升了居住空间的舒适度。</p> <p class="ql-block">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用功能到艺术审美的升华,最终发展为独立的收藏与研究门类,是中华文明物质文化与精神追求的典型例证。</p><p class="ql-block">瓦当艺术也随着建筑风格的转型而变化,唐宋时趋于简化,明清时因更多的追求工艺装饰效果而变得较为繁复,然而其文化基因却始终贯穿于中华建筑文明的演进之中。</p><p class="ql-block">从遮风挡雨的建筑构件到承载文明意象的艺术珍品,瓦当的演变史折射出了中华文明对实用与审美的双重追求。瓦当的造型艺术与吉祥寓意契合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这也正是瓦当独特魅力与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