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漫影:巴塔利亚修道院,葡萄牙

秋水乐鱼

巴塔利亚修道院位于葡萄牙中部海滨莱里亚区的巴塔利亚市,在1983年就被列入世遗名录,是葡萄牙最早被列入世遗的景观之一,可以说,不仅在葡萄牙,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座极为出色的修道院。 <p class="ql-block">葡萄牙本为西班牙前身卡斯蒂利亚王国的一部分,1143年,葡萄牙开国之君阿方索与卡斯蒂利亚王国签订《萨莫拉条约》,宣布正式独立。</p> 1385年8月15日,在葡萄牙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阿尔儒巴罗塔战役中,战胜卡斯蒂利亚王国,一战奠定了葡萄牙永久独立的地位,巴塔利亚修道院就是为纪念此战役而建。 当时,葡萄牙国王是约翰一世,1385-1433在位,也译作若昂一世,亦被称为若昂大帝,称建修道院是为了感谢圣母帮助葡萄牙人,因此修道院也被称为凯旋的圣母玛丽亚修道院。 航海家恩利克(亨利)王子是约翰一世之子,他对地理探索和航海技术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启了壮丽大航海时代,从此,葡萄牙崛起。 修道院由英国建筑师马斯特·胡哥特设计,大部分建筑是在约翰一世在位期间完成的,修道院的整体建筑由大殿、礼拜堂、钟楼、墓室等部分组成。 从1386年开始修建,由15位建筑师,历经七位国王,历时约150年才建成,建筑风格为晚期哥特式并渗入了曼努埃尔风格,把葡萄牙传统文化和哥特式风格融合在一起,成为葡萄牙皇家修道院独特的典范。 <b>世遗评价</b>:这座多明各会的巴塔利亚修道院是为了纪念1385年葡萄牙王国在阿尔儒巴罗塔战役中战胜卡斯蒂利亚王国而建立的。在后来的两个多世纪中,葡萄牙王室一直把修建这座修道院当作最重要的建设工程。巴塔利亚修道院展示出了高度原创和有葡萄牙特色的哥特式风格,整个建筑明显受到曼奴埃尔式风格的深刻影响,这一点从皇家修道院这一建筑杰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下为修道院平面图,分为六个部分:①广场与骑士塑像,②正门和主殿,③创始人礼拜堂与墓室,④皇家回廊与白鹤钟楼,⑤阿方索五世修道院,⑥未完成礼拜堂。 <b>∇ 广场与骑士塑像</b><br>广场在修道院南侧,广场中央,一尊骑马挥剑骑士的塑像,努诺·阿尔瓦雷斯·佩雷拉,葡萄牙历史上杰出的军事领袖和国家英雄。<br> 努诺支持约翰一世上位,是仅次于约翰的军事二把手,阿尔儒巴罗塔战役就是由他直接率领指挥葡军击溃卡斯蒂利亚军队,这场胜利捍卫了葡萄牙的独立地位,是葡萄牙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他对宗教信仰十分虔诚,后卸下戎装入住修道院修行,并在修道院中去世,2009年,教皇本笃十六世批准册封他为圣徒,被称为葡萄牙圣人。 <b>∇ 正门与大殿</b><br>正门面西,作为修道院的标志性入口,不仅是功能性的通道,其设计极具特色,雕刻工艺精细,质感立体强烈,带有独特的张力和表现力,承载了其历史与艺术价值。<br> 正门结构属晚期哥特式风格,上方有尖拱造型,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支撑,整体结构庄重宏伟,体现了宗教建筑的神圣感。 正门的装饰,深受曼努埃尔式艺术的影响,精美的雕刻、独特的线条和装饰图案等,门楣和立柱上布满宗教题材的雕刻,如十二使徒雕像、基督像以及圣经场景等,78个雕像的装饰等部分,是在不同国王在位期间逐步完成的。 侧面看,其门廊的立体造型。 修道院大殿,即主殿,长80.27米,宽20米,高32.46米。<div>此为进门正视。</div> 祭台位置转身后视。 前方祭台,很简单。 <div>祭台上方的穹顶,极精美。</div> 大殿两边的侧廊。 侧廊的壁面。 大殿的结构是侧肋交叉拱穹顶。<div>肋骨拱将垂直荷载转化为侧向推力,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在哥特式建筑中十分典型。 </div> <b>∇ 创始人礼拜堂与墓室</b><br>在大殿右侧,南面,一间小室,又叫创业人礼拜堂和创立人礼拜堂,都是翻译惹的祸,创始人就是约翰一世,应该不是他使用的礼拜堂,而是纪念他的礼拜堂。<br> 不过,他确实是在用,中央穹顶下安放着他,约翰一世及其妻子兰凯斯特菲力帕王后的石棺,这也是一间墓室。 礼拜堂呈正方形,边长19.8米,顶部为八角形,以拱型垛加固,下为八角穹顶,叶脉形的肋拱,八颗雪花状的星星点缀其中,十分漂亮。 约翰一世的石棺在中间,周围靠墙还有许多墓室,有圣费尔南多王子、航海家恩利克王子和科英布拉公爵佩德罗王子以及阿方索五世等,可见约翰一世的地位。 这些墓室相当于一个龛或窟,有精美的雕刻。<div>当时没有花时间去辨识。</div> 进入礼拜堂们的右侧, 画像应该都是与王室有关的人和事件。 <b>∇ 王之回廊与白鹤钟楼</b><br>又称为皇家回廊、约翰一世回廊,位于巴塔利亚修道院的中央位置,是整个修道院的核心区域。<br> 回廊长55米,宽50米,外侧是个花园,内测是三层建筑,修道院的主楼。<div>这是欧洲教堂中最漂亮的回廊之一。</div> 回廊建于15世纪,葡萄牙大航海时期,所以柱饰拱楣门廊都有海洋主题的雕刻。镂空雕塑密集细腻,有绳索、浑天仪等元素,技艺精湛,体现了时代文化特色。 回廊四角的喷水池。 王之回廊东侧有个会议厅,空间很大,其跨度19米,没有支柱支撑,展现了中世纪建筑技艺的高超。 上下两图分别为会议厅入口和背部的花窗。 下图是门侧边的窗,也是哥特式与曼奴埃尔式风格的融合。 <b>白鹤钟楼</b>位于王之回廊的东南角,据说下部为教士议事厅,与会议厅相比,那里应该是小众的,管理层面的。 钟楼特地取名白鹤,也是一种寓意,好运与繁荣,忠诚与和谐,人类各种文化都有相同之处。 <b>∇ 阿方索五世修道院</b><br>不是一座独立的修道院,而是巴塔利亚修道院的一个区域,位于修道院的北面。<br> 也被称为阿方索五世回廊,其布局结构与王之回廊类似,异曲同工,回廊长50米,宽44米,建筑装饰结构基本上是纯哥特式,相对简洁。 这栋建筑是阿方索五世在位期间(1438-1481年)扩建,如前述,阿方索五世的墓室在创始人礼拜堂,他与巴塔利亚修道院有很大的渊源。 回廊是两层建筑,这是上层,更简洁。 一座孤零零的雕像,在二层一角,辛特拉佩纳宫的主人,费尔南多二世,何故在此?原来1755年的地震和1810年的拿破仑军队等,修道院逐渐荒废成为废墟,1840年,费尔南多二世开始修复这座荒废的修道院,拯救这个哥特式建筑的珍宝。 底层的一间室内,是展示室。 <b>∇ 未完成礼拜堂</b><br>主要是建筑的顶部没有完成,但决不是烂尾楼,可以说,这是巴塔利亚修道院最有特色,最具观赏性的景观。<br> 1435年,国王杜阿尔特一世按照设计师杜盖蒂的设计图扩建了新礼拜堂,构思奇特,为八角形,想把它建成自己的陵墓,但1438年没等到工程完工他就去世了,工程就此中止,所以取名叫“末完成的礼拜堂”。 未完成礼拜堂位置在大殿后方,相对独立,由下图的门单独进出。 门内,这里更可以感受未完成一词。 未完成礼拜堂的外立面,两图分别是南侧与东南面,丰富繁复的造型层次。<div><br></div> 本想3张外立面立图予以简化合并,想想,还是保留,可以更好地感觉其特色。 室内,未完成的八角厅顶部,是导游的卖点,游客的热点。 中厅的外围部分,如天井的角落。 残缺不是残败,反而带来另一种美。 室内某局部的壁塑。 敲黑板,划重点,修道院的审美特色,哥特式的庄重宏伟,曼努埃尔式的华丽精美,这里可以概括了。 这是修道院的模型,再一次回顾修道院的格局。 <b>∇ 尾声</b><br>到达修道院时,阴云密布,结束时天色朗晴,拍了一下其南立面。<br><div>前方凸出部分,是创始人礼拜堂。</div> 1509年,曼努埃匀国王又修建了一个大厅和一座15米高、7.5米宽的宏伟大门,南门 南门的斜对面,拍摄位置,是商业区,我们就在那里用午餐。 吃什么不重要,餐毕在室外喝一杯咖啡,此时此景,绝佳享受。<div>自己没有被拍好,所以用了一张帅哥领队的照片</div> 以这张图片结尾吧,历史的剪影。 <p class="ql-block">北非南欧环游掠影:《南欧漫影》</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g4k06w" target="_blank">南欧漫影:埃武拉,葡萄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rxx77" target="_blank">南欧漫影:辛特拉,葡萄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ugbts4" target="_blank">南欧漫影:阿尔科巴萨修道院,葡萄牙</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