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青铜器展厅,当目光掠过墙面上那些镌刻着历史的青铜器名录,最终必然会为特设展厅里那尊气势恢宏的巨鼎所震撼。它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达201.5公斤的体量让展柜都显得谦卑,双立耳如猛兽蓄势,三只兽蹄足稳稳托起千年文明——这就是被誉为"海内三宝"之首的大克鼎,西周晚期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上海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魂"。</p> <p class="ql-block"><b>一、黄土下的惊世发现:从关中沃土到江南秘藏</b></p><p class="ql-block"> 1890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的农民在耕作时,锄头突然碰上了坚硬的异物。随着泥土被慢慢拨开,一件件青铜器碎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他们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打开的是西周孝王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最显赫的贵族礼器窖藏。这批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后来被称为"大克鼎"的青铜重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于它的流传,古玩界至今仍津津乐道着"南潘北陈"的传奇。清末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潘祖荫得知此鼎现世后,立即重金购得。据《潘祖荫年谱》记载,他为保护真品,特意请苏州铜器名匠周梅谷仿制了一件赝品陈列于厅堂,而将真鼎秘藏于苏州老家"攀古楼"的暗室中。潘祖荫曾对挚友吴大澂说:"鼎器乃国之重宝,宁可碎于中土,不可失于外夷。"这番话语中透露的不仅是收藏家的执着,更是一位文人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苏州沦陷在即。潘家后人潘达于女士(潘祖荫孙媳)冒着生命危险,与家人连夜将大克鼎和大盂鼎(另一件国宝级青铜器)藏于苏州老宅地下。据潘达于晚年回忆录所述,她们先是在卧室下挖地窖,后又转移至柴房埋藏,期间甚至用旧家具堆成"迷阵"迷惑日寇搜查。抗战胜利后,这两件国宝才重见天日。1951年,潘达于致信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这份捐赠书现仍保存在上海博物馆档案室。</p> <p class="ql-block"><b>二、纹饰中的礼制密码:青铜时代的艺术语言</b></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的纹饰堪称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的典范,每一道纹路都暗藏深意。</p> <p class="ql-block"> 1. 颈部纹饰:三组变形饕餮纹构成主装饰带。与早期狰狞的饕餮不同,这些兽面纹线条更为流畅,双目圆睁却不显凶恶,鼻梁高挺如青铜扉棱,展现出西周晚期纹饰"去神秘化"的演变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组饕餮纹两侧都配以倒立的夔龙纹,形成"兽面-夔龙"的固定组合,这可能是周人"阴阳相合"宇宙观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2. 腹部纹饰:宽阔的波曲纹(旧称"环带纹")如江河流转,又似山峦起伏。考古学家马承源先生曾指出,这种纹饰可能象征"水德",与周人尚水的观念有关。更精妙的是,纹饰的起伏节奏与鼎腹的弧度完美契合,展现出工匠高超的空间设计能力。</p> <p class="ql-block"> 3.鼎足装饰:三只兽蹄足上部各饰一浮雕兽面,兽角卷曲成涡纹状。这种设计既增强了承重能力,又在视觉上形成"顶天立地"的稳定感。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兽面的眉弓处都有细密的雷纹装饰,这种工艺需要工匠在陶范上雕刻出0.5毫米宽的纹路,其精细程度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 这些纹饰严格遵循西周礼器规范:饕餮纹代表通神权柄,波曲纹象征江山永固,兽蹄足暗示力量与稳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礼制符号系统",是研究西周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珍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b>三、290字铭文:刻在青铜上的西周档案</b></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腹内壁的290字铭文,堪称一部微缩的西周政治史。这些文字用西周中期典型的"玉箸体"铸就,笔画匀称挺拔,结体端庄严谨,被金石学家称为"青铜器上的《尚书》"。</p><p class="ql-block">铭文内容可分为三个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 1. 家族荣光(第1-28行):</p><p class="ql-block"> "克曰:穆穆朕文祖师华父,冲让厥心,虚静于猷......"</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记载了器主"克"追述其祖父师华父的功绩。值得注意的是,师华父的谥号"文祖"表明他应是周王室的重要辅臣。铭文中"冲让厥心"(谦虚谨慎)、"虚静于猷"(谋略深远)等评价,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德才兼备的西周贵族形象。</p> <p class="ql-block"> 2. 天子册命(第29-120行):</p><p class="ql-block"> "王曰:克,昔余既令汝出纳朕令......今余唯申就乃命......"</p><p class="ql-block"> 周孝王通过隆重的册命仪式,正式任命克担任"膳夫"一职。现代学者根据金文资料考证,"膳夫"在西周中晚期已不仅是掌管王室饮食的官员,更是参与政事的重要职官,其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内务府总管"。</p> <p class="ql-block"> 3. 赏赐清单(第121-290行):</p><p class="ql-block"> "赐汝玄衮衣、赤舄......田于埜,田于渒......臣妾、百工......"</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详细记载了周王赏赐给克的物品,包括:</p><p class="ql-block"> - 服饰:玄衮衣(黑色绣龙礼服)、赤舄(红色厚底鞋)</p><p class="ql-block"> - 土地:埜地、渒地等七处田产</p><p class="ql-block"> - 人口:管家、奴仆、各类工匠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记载印证了《周礼》中"官爵以驭其贵,禄田以驭其富"的治理理念。</p> <p class="ql-block"><b>四、大克鼎的现代启示</b></p><p class="ql-block"> 1. 冶金技术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通过X射线检测发现,大克鼎采用"分铸法"制作:先铸鼎耳,再将耳与器身铸接。鼎腹厚度仅3-5毫米,却能做到如此大面积均匀浇铸,展现了西周晚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 2. 文字演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铭文中"德"字写作"徝"(彳+直),还保留着早期会意字的特征;而"王"字已从斧钺象形简化为三横一竖,显示出文字简化的趋势。这些细节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了关键证据。</p> <p class="ql-block"> 3. 文物保护典范</p><p class="ql-block"> 2002年,上博采用最新科技对大克鼎进行保护处理。通过电解还原去锈、缓蚀封护等步骤,既清除了有害锈,又保留了珍贵的"原皮锈",为大型青铜器保护树立了新标准。</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展柜前,当灯光洒在这尊历经沧桑的青铜重器上,我们仿佛能看见三千年前的场景:周王在庄严肃穆的册命仪式上宣读诰命,克恭敬地行稽首礼;能工巧匠们在作坊里精心制作陶范;潘家三代人在战火中守护国宝的身影......大克鼎不再是一件冰冷的文物,而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触摸那个礼乐文明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 历经沧桑而风华依旧的大克鼎,穿越三千年时光长河,在黄土之下两度深埋又两度重生,如今静静矗立于展柜之中,依然焕发着永恒的生命力。**作为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西周时期登峰造极的铸造工艺,更是中华文明早期国家治理体系的珍贵实物见证。这件国之重宝,既承载着古老王朝的礼制文明,又诉说着近代仁人志士守护文脉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夏天,当您漫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展厅中,不妨在大克鼎前驻足凝望。那些流转千年的纹饰线条,那些镌刻着古老记忆的青铜文字,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文明的传奇。您会发现:历史从未远去,它正通过这件青铜瑰宝,将三千年前的智慧与荣光,娓娓道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