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 做攻略,苦差or乐事?</b><br><br>希望和憧憬很重要。我们都体验过,周五晚上,比周六周日还快乐。放假前夕,比假期更快乐。尤其你筹划着想做的事情的话。<br><br>《消失的多巴胺》告诉我们,期待和计划假期,比享受假期更让人快乐。所以,做功课搞攻略,不全是苦差,而是让咱的多巴胺倍增的好机会。<br><br>亲身体验也告诉我,不要把旅行功课全部假手于人。但凡一切攻略都交代或外包出去的,短时间内确实是不操心+很轻松,但那个旅程我真的观感不深,尤其如果是观赏有点文化历史、有点知识内涵的东西,要是不做攻略或功课,很容易走马观花,浮皮潦草,感受不深。<br><br>更重要的是,我的记性很差,但我有地图思维,如果能看着地图(甚至手绘地图)把要去的地方/景点串起来,那张地图可以在我的脑子里存留很久,对游程的众多细节也会加深印象。而在我看来,对行程忘记的越快,快乐也容易消散的快。所以,为了让快乐更持久,行前做攻略、行后写游记,这是我找到的快乐加倍之大法,免得感觉白玩了。<br><br>去博物馆、或去看展览也一样,稍做点功课或事后写点记录,增加的不止是知识的获取量(我假设跑去博物馆看展的人首先图的是知识和见识的增长),也包括了快乐的获取量。<br><br>在这个P人横行而J人不宜的VUCA世界里,这,大概可以算作老天给J人打开的一扇快乐之窗。<br><br><b>2) 关于“人无完人”。</b><br><br>人无完人,道理的层面,谁都懂。但这个道理需要实践,甚至是主动的探索发掘。不知别人如何,反正我遇到过不止一回。<br><br>初识某人,觉得TA样样都很好,智商高能力强,情商在线讨人喜欢,额外还外貌姣好,哪方面都挑不出啥毛病,甚至有时认识多年都没发现啥明显的破绽。那就始终需要自我提醒:人无完人,只是其他的侧面我还没接触到和了解到罢了。<br><br>假以时日,再假以机缘,总会有那么一天,见到那瑕疵的侧面,难免会有些惊讶甚至失望,但多转一念,这又是什么大事,太正常不过了,对此人的认知拼图更加完整了,拍一下大腿,解惑了啊。且把惊讶失望转为了然之后的欣喜,但所谓看透,总是带着一丝悲凉的。继续转念,想想自己不更锉,凭啥要求别人完美。咱还是求同存异、抓大放小、包容多元…且行且修。<br><br><b>3) 跨越平行世界。</b><br><br>如果说校园vs社会是两个平行世界,我总觉着,一辈子在校园里读书工作的人,似乎难免有点“社会脱节”,尤其反映在对不同行业、市场风云、商业运作、甚至对事业机关单位以外的企业职场环境,都会比较陌生。而大多数身处企业环境的人,对校园环境不至于太陌生。<br><br>因为人人都经历过校园环境,哪怕只是以学生的身份,多少会观察到老师们的日常工作模式和状态境遇。但一辈子只做“接受教育”和“教育别人”这么两件事儿的人,如果没有那些职场小说和影视作品(且不说很多作品在还原真实的同时也充满了各种误导),TA真的可能很难想象一位销售代表的工作模式,也闹不明白矩阵式组织在现实中意味着什么。<br><br>校园vs社会只是举个例子罢了。实则,国企vs外企vs民企,是不同的平行世界。体制内外,也是不同的平行世界。再广一点讲,从商vs从政,都是不同的平行世界。身处不同的世界里的人,往往难以想象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运行规则和环境氛围。概念上未必知晓,体感上更是缺乏感知。<br><br>而不同人对于跨界的好奇心和“通感”能力是不同的。有些人,是单纯的属于一个世界里的,对其他世界无知无感。也有些人好奇和通感很强,很快能合理推测、能举一反三,大致摸到另一个世界里的门道。<br><br>所以,能跨着国企外企民企顺利转型的,总是少数人。能体制内外、政商通行的,是相当难得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