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天津

增元

<p class="ql-block">  天津,离北京不过咫尺之遥,但去的极少。记忆中,八十年代初曾为了发小购买夏利车一事到过一次。北京的街道横平竖直,规矩如棋盘,而天津的街巷却像游走的水蛇,斜斜绕绕,一入其中便迷失了方向。问路于天津人,他们不说东西南北,只道“朝左拐”、“向右转”,“再简直走”,令我一时很难适应。幸好朋友及时赶到,总算是解除了窘境。那天阴云密布还夹杂着小雨,整座城市仿佛蒙上了一层灰纱。七劈八叉的街道,熙来人往的路摊,竟让我想起了京剧《红灯记》中粥棚的场景。这便是我管窥天津的最初印象。</p><p class="ql-block">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随集团影协再次来到这座城市,一来是去中信泰富特钢天津钢管公司拍摄人物肖像及工业采风,二来也是想亲眼看看这座被誉为“百年海河,万国之城”的城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从北京到天津十分方便,高铁耗时30多分钟即可抵达。说来也巧,这次又遇到了一个阴云密布,细雨绵绵的天气。好在是室内拍摄,对行程影响不大。</p><p class="ql-block"> 说起天津钢管,或许很多人不太知悉,但若提起“大无缝”,那可是津门家喻户晓的名字,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也颇具声望。这家以无缝钢管制造著称的企业,目前已跻身世界钢管行业前三强,成为业内公认的“钢管巨人”。在它的成长历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以全国及省市劳动模范为代表的行业精英。</p><p class="ql-block"> 来之前,我曾经设想能捕捉到工人们挥汗如雨、奋战在炉火旁的震撼画面。然而进入到厂区后才发现,现实早已不同于往昔。如今的生产现场,几乎见不到工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械操作。当我们游走于厂区时,化身为“键盘侠”的工人们,则正端坐在工作室的电控屏前,远程操控着整个生产的流程。</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科技也在重塑企业。如今的天津钢管,已不再是过去的大无缝。这里的钢管不仅能承受600℃的高温和1500个大气压,耐受高强度的腐蚀,也能穿越沙漠戈壁为“西气东输”提供坚实保障,还能潜入万米海底为“南海油气”保驾护航。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李刚,是天津钢管厂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敬业精神成为行业翘楚。当1600℃的钢坯从加热炉中咆哮而出时,他仅凭肉眼就能穿透灼热的气浪,精准的捕捉到轧辊间毫米级的偏差。工友们称他“耳朵能听懂机器的咳嗽”,业内专家更誉他为电气“华佗”。</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主持攻克了100多项行业技术难题,小改小革上千项,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带出超百名徒弟,培养出大批技术骨干,成为国内钢管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能为这样的人物及团队拍摄肖像,既是我的荣幸,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全国劳动模范孙宇</p> <p class="ql-block">  新生代人物李宏斌</p> <p class="ql-block">  劳模及领军人物(左起)杨仕达、尹同甲、夏明和、安仕亮、高本国</p> <p class="ql-block">  走出工作室,步入生产现场。熊熊的炉火仿佛将人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心跳不自觉地加速,手中的镜头也仿佛被点燃,满目皆是火红的场景。现代化的流水线,瞬间又将炽热的钢坯转化成钢管,更是令人不禁对中国企业的飞速发展心生敬意,对“中国智造”的未来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  回到市区,雨水渐停。雨后的津城,空气中还弥漫着湿润的气息。我们选择了下榻在海河之畔,迫不及待地想要用镜头与脚步,细细品味这条河流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海河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排列着许多风格各异的桥梁,宛如被河水串起的璀璨珠链。听当地人说,每座桥都藏着一段往事,每道涟漪都倒映着岁月的痕迹。于是,我们决定与水流相向而行,去探寻这些桥梁的前世今生,以及在它周边发生的如烟往事。</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永乐桥,位于子牙河、北运河、南运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原名慈海桥。公元1400年,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由此渡河,挥师南下建立了永乐王朝。1404年,明成祖感念此地,下诏赐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同时设卫筑城,始有“天津卫”之称。‌‌为了纪念“天子津渡”的这段历史,慈海桥改名永乐桥。</p><p class="ql-block"> 2008年,“天津之眼”摩天轮建成,便落座于永乐桥上。它上仰天子之渡的灵气,下揽九河下梢的风光。人们随着齿轮缓缓上升,即能遥望津门历史的烟尘,又可俯瞰海河全景和津门街景,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津之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离永乐桥不远,还矗立着一座沉默的丰碑。这便是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那尊母子盼水的雕像,凝望着北来的甘泉,见证着天津人最深的感恩。</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以“凿”为魂,主体将钢钎放大百倍,直指苍穹。投下的影子恰似一条生命之渠。<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身上建设者们搪瓷缸里的浑水未干,破洞毛巾上的汗渍犹在。碑文写着“他们喝的是浑河水,他们睡的是水泥管,他们给天津人留下了甜水”。基座四周,七十三块粗粝的花岗岩,镌刻着献身者的年龄。最年轻的永远停留在了十九岁。</span></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旁还有一水池,池中滦水清冽,可供饮用。游人俯身掬水时,倒影中的钢钎便化作一根连通天地的吸管,将建设者的心血与今人的感恩,永远地连在了一起。同时也让饮水之人铭记:每一滴甘泉,都饱含着生命的重量;每一口清甜,都凝结着无私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1983年,为了纪念这血汗换来的饮水之恩,天津人民立此丰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刚桥,位于天津美院附近,建于1903年。袁世凯将直隶总督衙门迁移到河北新区后,为方便南北交通,把浮桥改建为铁桥,名曰金刚桥。该桥命途多舛。建了塌,塌了建,前前后后竟有三回。有人说桥址选得不好,河底下有"水怪"作祟。于是坊间传言第三次重建时,人们在桥基里埋了把宝剑,说是镇邪。桥果然不再塌了,也不知是工程技术进步了,还是宝剑的传说当真起了作用。</p><p class="ql-block"> 1984年孙道临执导电影《雷雨》,为了向天津人致敬,第一个镜头,就是在这座桥上开拍的。</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转道天津美院。恰逢天美文创街区新张,一场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手做工养活自己”</span>为主题的市集正热闹开市。</p><p class="ql-block"> 一尊尊当代美术作品立于街口,一排排创意工坊融汇其中,一拨拨年轻匠人在这里固执地用手工守护着传统的技艺。看着他们双手翻飞间,皮具、陶器、布艺渐成气象,不由得令人恍然大悟:所谓文创街区,不过是给这些不肯向流水线低头的灵魂,一个安放倔强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狮子林桥,始建于1730年。其名字源于附近的狮子林村,原是一座木桥。1954年,为适应战后天津重建的需要,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2003年桥梁整体顶升1.27米,成为国内公路桥梁技术改造的里程碑。2004年桥身又新增1181只铜狮及688处浮雕,形成了目前“千狮桥”的壮丽景观。</p><p class="ql-block"> 狮子林桥地理位置优越,北望三岔河口,南瞰商业中心,西邻古文化街,东接望海楼教堂,历史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雍正年间,这座桥是天津卫的“VIP通道”,漕运的商船打这儿经过,都得给官府交纳“过桥费”,堪称清朝版的“ETC收费站”。1869年,这座桥作为“天津教案”的见证者,首次目睹了“火烧望海楼”的事件。1900年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座桥又成为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斗阵地,再次上演了“火烧望海楼”的历史大剧。现如今,这个传说桥下曾是哪吒闹海的地方,已成为天津大爷“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的跳水平台和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金汤桥,源于雍正年间打造的13艘木船浮桥。1906年,比利时人将其改建成钢桥。为炫耀殖民者的坚船利炮,<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国领事们称</span>其为金汤桥,意为固若金汤。</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历史开了个玩笑,所谓的固若金汤,在天津之战中瞬间就成为了“泡汤”。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仅用了一天时间,就迅疾攻破了国民党守军的封锁,于15日胜利会师于金汤桥,解放了天津。此战的胜利,也为后来的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进步桥,是由荷兰人设计,跨越南开与河北两区的一座桥梁。2007年建成通车。桥体采用流线造型,"见光不见灯"。形似跃出水面的飞鱼或飞驰的子弹头列车,既有鲤鱼跃龙门的活力,又有列车疾驰的速度。它的名字“进步”,不仅是对桥梁创新设计的礼赞,更是对天津这座老直辖市与时俱进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清晨,大桥沐浴着朝晖发出耀眼的金光;傍晚,灯带映照下的碧波宛如水舞银蛇。桥上,升学者、求职者、创业者纷至沓来,希望借“进步”之力改易命数;桥下游船如织,喧笑不绝,更有津门歌者架音响,和者击节,共享生活甜蜜。桥东袁世凯旧邸砖瓦犹存,桥西意风新区霓虹初上。一桥飞架,竟使百年沧桑与当下风流在此相逢。何谓进步?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新旧碰撞中找到平衡,在开放包容中持续向前。</p> <p class="ql-block">  北安桥,承载着天津独特的历史印记。它最初是建于日据时期的木桥,因连接日本租界而被俗称为"日本桥"。抗战胜利后,这座见证民族屈辱的桥梁被拆除重建,更名为"胜利桥",成为民族独立的象征。七十年代初,随着城市发展需要,桥梁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因所在道路更名为北安道而改称"北安桥"。</p><p class="ql-block"> 北安桥的设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最初由法国设计师构思,灵感源自巴黎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历经岁月洗礼和多次改造后,现已完美融合了欧式典雅与中国传统美学,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p><p class="ql-block"> 漫步桥上,细心的旅者会发现这座"混血美人"隐藏着诸多的"中国基因":四方守护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西洋青铜雕塑的形式威严矗立;桥栏柱基上四位"乐女"怀抱琵琶、笙、阮、箫,衣袂翩跹,仿佛正在演奏一曲津门古调;花岗岩路面上镶嵌着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铜板浮雕;欧式宝瓶栏杆上描金点缀着的却是祥云纹饰。当夜幕降临,暖黄色的灯光洒落,与对岸欧式穹顶剪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城市画卷。</p><p class="ql-block"> 正如一位本地老者所言:在天津,每座桥都是历史的书签。而北安桥,恰是扉页上那枚镀金的蝴蝶结。</p> <p class="ql-block">  大沽桥,建成于2004年。在解放桥的厚重历史与津湾广场的现代韵律之间,它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者,以独特的姿态翩然立于海河之上。这座由世界著名桥梁大师邓文中先生设计的杰作,以其"不对称外飘式联合梁系杆拱桥"的创新结构闻名于世,堪称桥梁建筑史上的艺术臻品。</p><p class="ql-block"> 大沽桥的设计理念蕴含着东方哲学的诗意。东向的大拱如旭日初升,西向的小拱似新月含羞,这一对"日月拱桥"的完美组合,不仅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梁形态,更将天地方圆的宇宙观凝固成永恒的建筑语言。建成后仅两年,这座桥梁就荣获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项——尤金·菲戈奖,为天津桥梁赢得了首个全球性殊荣。</p><p class="ql-block"> 当暮色渐沉,大沽桥便化身为海河上最动人的风景。晚风轻拂,天边的云霞就会为其披上七彩霓裳。此时的桥身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时而红得热烈奔放,时而蓝得深邃悠远,时而绿得宁静平和。每一束灯光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或低吟浅唱,或纵情高歌,在光影交错间演绎着生命的千姿百态。这光与影的交响,粗犷中见细腻,素雅中藏浓烈,清纯中带放纵,将桥梁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的艺术盛宴,使其成为这座城市最富诗意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放桥,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双叶立转式开启桥。它南接原法、英、德等租界区,北连老龙头火车站(现天津站)枢纽,在殖民时期被称为"万国桥"。此桥自1927年横跨海河之日起,便成为天津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梁的前身可追溯至19世纪末。1900年前后,为满足老龙头火车站的客流需求,海河上首现浮桥身影;至1904年升级为永久性铁桥。随着天津开埠后商贸活动激增,旧桥已难堪重负。经多国领事协商,最终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成了这座钢结构开启桥。</p><p class="ql-block"> 桥的名字也数次更迭,恰似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史:最早俗称"法国桥",抗战胜利后易名"中正桥",直至1949年天津解放,才以"解放桥"之名定格。"解放"二字,不仅铭刻着解放军攻克此桥的历史时刻,更昭示着天津城市主权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历经世纪沧桑,这座桥精密的齿轮传动系统与钢铁桁架结构,不仅早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珍贵标本,亦还成为了天津城市更新的活态见证。每当桥身缓缓开启,都会吸引海河两岸无数的游人驻足观望。孩子们犹如在观看一场变形金刚的表演,成人们则是在向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空仪式行注目礼。</p><p class="ql-block"> 按天津话说,如今解放桥已成了天津卫的"门面担当",是“最有故事的桥”。晚上华灯初上,您往津湾广场那边一站,解放桥、世纪钟,配上两岸的万国建筑,那叫一个美!新老建筑交相辉映,活脱脱一部"天津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天津之行,收获颇丰。拍照了八位先进人物,探秘了八座桥梁。临别之际,火车站旁的世纪钟又敲了八响。似是津城给予我们的别礼,更似"发"的吉兆在津门荡漾。</p><p class="ql-block"> 囿于时间及体力的原因,我们无法将海河上的桥一次穷尽,但对“桥”见天津的变迁已经足够。永乐桥的浪漫、金钢桥的坚韧、狮子林桥的雄浑、金汤桥的雍容、北安桥的典雅、进步桥的灵动、大沽桥的精致、解放桥的硬朗。个个精彩,每每惊艳。每一座桥都是一部凝固的奋斗史诗,每一道钢梁都镌刻着劳动者的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