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妈说,她怀我的时候,六个月硬生生地吃什么吐什么,所以我出生就营养不良,断奶时的我很瘦弱,奶奶不知如何安抚我的肠胃,就在好心邻居的建议下买了炼乳,据说我很喜欢吃,但一吃就闹肚子,还发高烧。妇产科医生的妈妈忙于工作脱不开身,节俭的奶奶一边带我看医生,灌小儿土霉素,一边坚持把一瓶炼乳喂我吃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我的肠胃功能比较弱,所以小时候的主食基本是粥。心理学教授陈立老师说,在婴儿口腔期,没有得到胃口满足的人,长大都比较馋,甚至容易堕落成美食家,这是一种报复。说起睚眦必报这种事情,还是教师职业的我干起来更专业。长大后我确实馋的出奇,而且经常深夜不睡觉跑进厨房见什么吃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很庆幸,我更喜欢粗茶淡饭,美食家什么的,离我依然遥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我爸爸工作在外地,妈妈忙于工作基本没做过什么家务,在烹饪方面更是没有任何天赋,也没有热情。所以,我对食物有兴趣,家传基因还源于我奶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有记忆开始,我总是觉得奶奶做的饭很香,因此在奶奶面前总嚷嚷着饿,奶奶也因此会在两顿饭之间加一餐,奶奶会用很短的时间煎好一只馒头,搭配了一碗煮好的绿豆汤。那种果腹的好感从此让我感悟到这个世界上,对待吃饭这件事,其实是可以更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常突发奇想,跑进不同的餐馆,跟厨师搭讪着钻进很多大小不一的厨房,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探问老师傅们的绝活,记录下每家餐馆的味道。回到家后,用文字不断地回忆自己味蕾以及对各种菜品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数学教师,不辞辛劳去到各个餐馆,把中国人民的吃饭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其中的动力来自哪里?答案是,嘴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到一家餐馆,都真切地被各位大厨的魅力所吸引,下课后就放弃了自己“体面”的数学研究工作,从而转为不耻下问认真虚心地学起了各种菜品的各种吃法。在我的朋友圈里布满了我学徒之路做出的一道道我称之为“美食”(我鼓励我自己)的不成形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自己的厨房里,小心翼翼地复刻着餐馆里记下的菜谱,用自己数学课上熟悉的计量方式,整理每一道菜的制作方法,把每一位大厨洒脱的“少许”和“适量”,变成一个数学教师精确的几匙或几克,细致拆解菜品的每一个元素,精细到笊篱和竹刷、码味(烹调前的处理程序,根据成菜要求把主料事先放点料酒、蛋清、淀粉、胡椒粉等其它调料腌制的过程,也称烹调前调味)和码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食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通道。在食物里找到共同的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增强交流、消弭误解最便捷的方式。我常常游走在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餐馆之间,去更多地了解美食,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站在世界的坐标里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