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梅雨过后要晒书防霉,我从书柜的顶格层翻出了一叠旧书。</p><p class="ql-block"> 都是年轻时收藏的,对我来说,每一本的觅得和阅读都有一段故事。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拿起其中两本书来重新翻看,感触良多。</p> <p class="ql-block"> 秦牧的《艺海拾贝》和杨朔的《荔枝蜜》。</p><p class="ql-block"> 1961年和1962年的初版本,迄今有六十多年了。曾经手不释卷,书皮翻烂、书页卷起、连页码也模糊了,我一直奉作宝贝。</p><p class="ql-block"> 给了我太多的回忆和享受。</p> <p class="ql-block"> 毫不夸张说,这两个散文集是我学写作文的启蒙书。</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最头疼的是写作文,难点在于不懂得如何选材。往往咬笔头抓头皮半天逼不出几个字。妈妈笑谑我写作文像是在“熬猪油”;爸爸还给我讲了个故事,说以前有个人给父母写信只会开个头,写了几句就把草稿团掉仍在抽屉里,结果是“父母大人一抽屉”,哈哈。</p><p class="ql-block"> 直到那一年暑假,我爸(他是教师)专门陪我到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去挑出这两本书。我仔细读后才豁然开窍: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写!</p><p class="ql-block"> 都是随笔随感,贴近生活,睹物而思,随思而述。因此无论什么题目只要能扣住主题,选出日常所见所用的事物,想到几段生发开来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把这两本书里的文章奉作范文,字研句究地模仿着写。既可叙事又可展开议论,形散神不散,从此写一篇作文不再难。</p> <p class="ql-block"> 再想起当年爸爸帮我挑书的过程,看似很随意,其实是因势利导。</p><p class="ql-block"> 我爸总是在我感觉无聊时陪着逛书店,他在书架边一般只指引一两个大类,让我有充裕的时间尽兴的随意浏览,见识书海的浩瀚和有趣。比如这一次,他只带我到散文专柜,让我先独自从各类随记文章中挑出喜欢的书(他则在其他书拒查阅自己想看的书),然后他再帮助从我的十几本里仔细挑选出这两本,边挑边说:“贪多嚼不烂,小短文大容量”。</p><p class="ql-block"> 秦牧和杨朔的文章,除了选材和写法很有创意特色外,在当时还很具有时代性,颂今不复古,因此引导学生的文风保持了正能量(记得其中有几篇曾编入中小学教材),读来能激起“激流涌进之美”的意境,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 今天重新读来,感触更多:</p><p class="ql-block"> 特点是题材广泛。看似读书笔记,写法很随意。似乎是信手拈来,有感而发,叙写真实,只要把平时看到的事物现象和想到的感悟的写出来,就是一篇散文。</p><p class="ql-block"> 好的散文还要观察细腻,善于联想,谈古论今,生动有趣;带有点评,富有生活气息和对于生活现象的思考;再从事物现象升华到其规律的认识,蕴含着对于时代的认识和艺术的追求,对于锻炼作者和受众的逻辑思维也很有好处。这样把平所时喜闻乐见的事物和现象生发开来,"写常人能见却没有想到的",引起读者的共鸣,又是一番新天地,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艺海拾贝》和《荔枝蜜》这两本书,一百来篇短文,每篇都只有三到五千个字,内容却涉及到各个方面,内涵丰富,经得起反复细读。</p><p class="ql-block"> 并且秦牧和杨朔的散文,还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p><p class="ql-block"> 秦牧的文笔朴实自然,通顺自如。世间万物,古今中外,均可涉猎入怀。叙述细腻,生发自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炉,荟萃了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主题却是围绕文学艺术的创作理论和有关方法,"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p><p class="ql-block"> 《艺海拾贝》所介绍的事物,更在说理:抒古论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最精彩的是其评论,往往只睿智性的点几句,言近旨远、格调高昂。语言或警辟隽永、含蓄深邃,或幽默淡定、轻松洒脱。取名《艺海拾贝》,让人们畅游艺术之海流连忘返,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杨朔的散文,讲究即景抒情,即物言理。与秦牧的相比有三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重在勾勒美丽的情境。通过巧妙的联想,百事都能抒情,万物都能入文,给人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二是文笔优美跳跃,字藻华丽,于浪漫中体现现实,既承古诗的音韵又有现代诗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三是遣字用句洒脱考究、托物寄情栩栩如生。汉语语法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拟对偶等等,居然在这篇里都有充分运用(记得我当年曾把这些修辞在《荔枝蜜》文中一一标出,确实如教科书般的经典),比如把雪浪花喻打造人民江山的老百姓,从荔枝蜜联想到酿出蜜样生活的农民(另有专文体会)。诗的激情与生活美感、人生哲理的结合,被称为“诗歌化的散文”。</p> <p class="ql-block"> 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经典老书就是这么有魅力。</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天我重新细读,还是趣味浓浓,新意满满:</p><p class="ql-block"> 艺海本无涯,拾贝执着忙, </p><p class="ql-block"> 浩瀚言万物,笔底出文章。</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