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西楼的美篇

月满西楼

<p class="ql-block">我的文采,是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逐渐圆润起来的。这让朋友圈里那些同样钟情文字的朋友,也乐于品读我的文字。在写作上,我并非天赋异禀,全凭一份深入骨髓的喜好与热爱。闲暇时,美妙的词句常常不期然地蹦入脑海,让我忍不住放下手头的事,将那些瞬间的精彩捕捉于笔端。几十年如一日地习惯性写点短文,日积月累,思路也随之愈发清晰。这份精进,也得益于我天性里的奇思妙想,喜欢在无事时细细琢磨文字——说到底,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犹记当年初到西递担任导游,我们的培训老师是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年逾古稀却思维敏捷,尤擅古典文学,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更是如数家珍。他给每位导游布置的任务,是重新撰写一份导游词。那时,我因拥有大专学历,年龄限制得以放宽(导游平均年龄21岁,我22岁),并以笔试第四、面试第二的成绩入选。或许因学历略高,我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心想这点导游词还不是小菜一碟?更何况大学读的还是文秘专业,写作怎会逊色他人?那时的我,实在高估了自己。最终,我写的导游词被长者严肃批评:“有些人别看她学历高,写出来的东西却要大打折扣。” 这话像针一样刺痛了我的神经,强烈的自尊让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自那时起,我便暗下决心要提升写作。不过,当时并未直接在写作上下苦功,而是将大量精力投入考试,一心想着跳出西递的舒适圈,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p><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2008年我离开西递旅游公司,进入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在那里的四年,我重操讲解旧业,只是博物馆的讲解专业性更强,普通话要求也更为严苛。这四年,是我蜕变的关键期。馆内设有图书馆,不讲解时,我几乎都泡在里面如饥似渴地读书,那份求知欲丝毫不亚于学生时代。正是这四年,为我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当时动笔仍不算勤快,但文采已初现端倪,写出的文字开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再索然无味。那时,我喜欢将小心思诉诸QQ空间,前些年回看,觉得其中颇多牢骚,便索性全部清空。如今阵地转移,文字或发表在“美篇”平台,或分享于朋友圈。在“美篇”,许多陌生读者会给予点评和点赞,迄今已有35万人次浏览。</p><p class="ql-block"> 写文,并非为了炫耀,而是想记录下过往的美好。正如我现在经营客栈,这些有缘相遇的客人,便是我鲜活的创作素材。年轻时错失了记录那些五湖四海游人的机会,如今再有机会接待八方来客,便再不愿错过他们在客栈小憩的瞬间。或许,冥冥之中就有这样的轮回,静待我执笔续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