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启发一:骨干教师是如此的入情入理</b></p><p class="ql-block">2005年,为期一年的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呀时任院长将敦杰院长的组织下,“赛辅学院”应运而生,记得自己因为网络培训和培训简报的优秀排名前五,听说前十名将获奖励手提电脑一部很是高兴和期待,因为博客网文当时点数380多万远拉第二名近两百万而自信慢慢。后来省研训院确定电脑奖品只奖励前三名:海口27小王志君、陈敬群、白沙李南梅;自己因为差一点而望洋兴叹,但高兴的是这三位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好网友,奖品嘛也很快淡忘了。然而,当时1万元一天的主讲费着实让我张口发呆,主讲人华师大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叙事研究,以及周斌、张子质等教授的教育心理等课程精彩讲座(记得自己还满足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闹着要到培训现场的</span>刚8岁的女儿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斌教授见一面的要求),</span>尤其是网络专题研讨大家静侯让这个1000留言留给刘教授的“网络静待”情景记忆犹新,当然全是因为刘教授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育叙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至右:教育部新思考网关总、张文质、邓之富、邓桂琴、周斌、蒋敦杰、刘良华、张昌赋(2005接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刘良华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倡导“自然教育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彬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东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附属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教育学部发展规划部主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文质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15px;">,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发起人,1963年生于福建闽侯,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奶蜜盐”等标志性教育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启示二:刘良华教授教育叙事是这样的</b></p><p class="ql-block">刘良华教授对教育叙事的研究和实践,强调以“故事”为核心,将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情境、矛盾与反思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叙事文本,既注重叙事的实践性,也突出其对教师成长和教育本质的揭示。其教育叙事理念的核心启发可概括为:教育叙事是教师理解教育、实现自我更新的“实践哲学”,而非单纯的记录工具。</p><p class="ql-block"><b>一、教育叙事的本质:“回到事物本身”的实践反思</b></p><p class="ql-block">刘良华教授认为,教育叙事的关键是“真实”,即回到具体的教育现场,记录那些充满矛盾、困惑或意外的“关键事件”——比如一堂失败的课、一次与学生的冲突、一个学生的突然转变等。这些事件不追求“完美案例”,而是呈现教育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他强调,叙事不是为了“展示成功”,而是通过对事件的追问(如“当时我为什么这么做?”“学生的反应背后有什么需求?”),让教师在故事中“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从“做教育”到“懂教育”的深化。</p><p class="ql-block"><b>二、教育叙事的价值:连接“经验”与“理论”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刘良华教授指出,传统教育研究常陷入“理论空泛”或“经验碎片化”的困境,而教育叙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教师的叙事文本既是对自身经验的梳理,也是对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解读”。</p><p class="ql-block">例如,当教师叙述“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学生专注力”时,故事中隐含的“儿童本位”“兴趣驱动”等理念,正是对教育理论的实践诠释。这种“从经验中生长理论”的方式,让教师更易理解和运用理论,而非被动接受抽象概念。</p><p class="ql-block"><b>三、教育叙事的实践路径:“问题导向”与“行动改进”</b></p><p class="ql-block">他主张教育叙事应与“行动研究”结合,即叙事不仅是“回顾”,更要指向“改进”。教师需在叙事中明确三个核心问题:遇到了什么教育难题?采取了哪些行动?结果如何(包括成功与失败)?</p><p class="ql-block">这种“问题-行动-结果”的叙事结构,推动教师形成“实践-反思-调整”的循环。比如,教师在叙事中发现“学生作业拖延”的问题,尝试“分层作业+同伴监督”策略后,通过新的叙事观察效果,再优化策略,使叙事成为持续改进教学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四、教育叙事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成为“有故事的教育者”</b></p><p class="ql-block">刘良华教授认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史本质上是“教育故事的积累史”。教师通过持续叙事,会逐渐培养对教育细节的敏感度——能从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中捕捉教育契机,从日常教学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同时,叙事让教师的职业经历变得“可追溯、可解读”,帮助其从“重复劳动”中跳脱出来,在故事的沉淀中形成独特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最终成为“有思想、有温度”的教育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看,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叙事理念,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经验与反思割裂”的壁垒,强调教育叙事是教师“理解自我、改进实践、生成智慧”的核心方式。对教师而言,坚持教育叙事,就是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史诗”,最终实现专业成长与教育价值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是一个很有创意研究与实践的途径。比如:</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r2b4dp"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61别只盯着内地名校,这所被低估的宝藏院校值得你了解</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nwi85k"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53张岳崧与东坡《泂酌亭》的渊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k49xei"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52张岳崧的人性:用AI技术拓展善意才是真正的进步</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hoqsh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50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文化礼堂文明实践点工作现场会在高林举行</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启示三:</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叙事是可以发挥多方面作用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如:时任省委宣传部周文章部长对探花后人也是厚爱又加的。可惜因为上班无法请假,没有陪伴亲自聆听他到高林考察时的指示。后来知道他非常关注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如:探花张岳崧热爱本土文化,他与琼台书院有缘,所以在哪里掌教;后来,能把历史与当下融为一体并发挥其科举、教师、革命“三大摇篮”作用的领导,亲自到探花故里考察指导。</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uF5lyX_3oLSvYBHGzlmWw" target="_blank">访北大教授陈向明等:跳出“好人好事型”窠臼,一线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行动研究”?</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启示四:官网重视教育叙事的教师研究</b></p><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中国教师报》发布的文章,日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教师报</span>围绕“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行动研究”等话题,该报记者在中国教师报直播间,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张东云进行访谈,对教育叙事是什么、怎么写,如何从“写故事”到“做研究”,教育叙事行动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成长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向明</b>: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教育叙事把教育现象简单化了,所以我们在带领老师做教育叙事工作坊的时候提了三个要求:第一,你观察到的现象必须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二,教育叙事一定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第三,要有反思。</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东云</b>:在叙事行动研究工作坊,老师就是这么要求我们的;写作之前,我会列一个问题清单,问题涵盖了课堂、学生、家校、教师自身困惑等等;我写过一篇我与特殊生小喜等很多类似的教育故事。我想不管多少人写过,我就想写写独属于自己的痛苦、煎熬。通过叙事行动研究,斩断痛苦轮回,让过往吃过的苦凝练成钢,用在刀刃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启示五:教育叙事是可以促成长获成就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想刘良华教授20年前给我们骨干教师留下的系列教育叙事故事,是很容易触景生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教育叙事</b><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span>教师开展“教育叙事行动研究”能带来多方面启发,既有助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也能优化教育实践,还能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一、促进教师对自身实践的深度反思</b></p><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要求教师记录日常教学中的真实故事,包括成功的经验、遇到的困境、学生的变化等。在梳理和撰写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育理念进行审视。</p><p class="ql-block">例如,当教师记录一个“调皮学生逐渐转变”的叙事时,会思考自己采取的哪些方法起到了作用,哪些方法效果不佳,进而反思背后的教育逻辑,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到“反思型教学”的转变。</p><p class="ql-block"><b>二、推动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b></p><p class="ql-block">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循环。教师通过教育叙事梳理问题后,会针对性地制定改进策略,并在后续教学中验证效果,再根据新的叙事结果进一步优化。</p><p class="ql-block">比如,若叙事中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教师可能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法,然后通过新的课堂叙事观察学生参与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b>三、构建个性化的教育知识体系</b></p><p class="ql-block">传统教育理论多为普适性知识,而教育叙事行动研究能让教师从自身实践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基于真实情境的“地方性知识”,更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也更具可操作性。</p><p class="ql-block">教师在长期的叙事研究中,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例如“基于学生兴趣的分层教学模式”,这些个性化知识是对公共教育知识的补充和丰富。</p><p class="ql-block"><b>四、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b></p><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让教师重新关注教学中的细节: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勇敢的发言、一点微小的进步……这些被忽略的瞬间通过叙事被放大,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努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时,会增强职业成就感,进而提升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认同。</p><p class="ql-block"><b>五、促进教育者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b></p><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是一种生动、易懂的交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不同教师的叙事能提供多元视角,帮助彼此拓宽教育思路。</p><p class="ql-block">启示五:刘良华教授认为,教育叙事</p><p class="ql-block">启示五:</p><p class="ql-block">例如,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分享“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叙事,其他教师可能从中获得启发,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开展类似实践,形成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来,在刘良华教授教育叙事行动研究<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影响下,这种</span>让教师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探索”的作用是明显的;后来第二年2006年,紧接我院信息技术部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就“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主题从论文、课堂、课堂教学、讲座等方面合作了17年,收获是学会了“融合”与“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纵观二十余年,自己正是借助1998年以来海南大学“半壁江山人物”周伟民唐玲玲伉俪俩教授的“苏学传承、名人名村实践”目标,借助省骨培训刘良华教授“</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教育叙事行动研究”、长达17年与东师合作成果“融合-系统”思维,以及自2016年至今与中国社科院张继焦教授团队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荣获国家级系列名牌,和数千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探花故里;支持正义叔叔等一起推进历史文化研究,</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反思、实践、分享中实现专业成长,同时让教育实践更具温度和针对性,最终惠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方面,让乡村振兴更是颇有成就感和教育行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