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嘉应学院杨璧菀教授师生赴五华县长布镇调研客家文化传承

廖宏义

长布镇近年来持续推动客家传统文化传承,今年2月22日由镇人民政府主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长布镇文学艺术创作学会承办的“客家传统家礼家规”专题讲座,在长布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综合文化站)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精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上图 :是来报名参加的学员正在综合文化站课室认真听讲。 上图:是听课后大家合影。 今年4月4日,长布镇文体中心倡导、长布镇文学艺术创作协会组织的“民俗文化”主题采风活动——参加大田张氏洪恩公后裔清明祭祖活动。由于今年是始祖洪恩公之墓重修告竣首祭,所以今年的祭祀活动规模特别庞大、隆重。<div>  要懂得祭祖是一种表现孝道的方式。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通过祭祖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敬仰。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了祭祖对于培养孝德的重要性,‌‌孔子也主张祭祀祖先要亲力亲为,发自内心的诚敬,而不是迷信。‌‌</div> 其次,祭祖是一种传统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春节等重大节日的假期安排,以及国家对扫墓祭祖习俗的认可,都表明了祭祖活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祭祖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还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承家风家训等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代代相传。‌‌<div> 让我们的后代不忘祖德,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社会,感恩生活当中遇到的和陪伴的每一个人,感恩一切的存在。(摘自钟立鹏《由一场祭祖活动所想到的》)</div><div> 此外,长布镇文学艺术创作协会为了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婚礼等喜庆、丧礼、春节、元宵节赏灯、山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字和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上图:是长布镇文学艺术创作协会组织的“民俗文化”主题采风活动现场留影。</div> 由此,得到了原五华县作协主席、中国客家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缪德良赞许。知道长布家乡多位会员,不辞劳苦,不计报酬,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玫宝,而引进来嘉应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博士、方言研究专家杨璧菀教授带领师生团队,于近日赴长布镇开展客家文化田野以及搜集客家传统的农业和生活工具的调查。上图由廖宏义(中间)陪同杨璧菀(右三)教授一行到栋岭村调研。并分享下面几个照片: 上图董裙帕的栋岭三位老女人,这穿戴很快就会消失。 上图董裙帕的日坑的一位老女人,这穿戴很快就会消失。 上图:是原上石一列一列的五列古民居。 上图:烳谷,有一道制作工序:一般是晚饭后将水放进大铁锅里煮沸(刚割下的湿谷就用70-80度温水则可)时,然后将60斤左右的干谷(糯谷不能烳谷)倒进锅里,让水浸过谷面,停火后,盖上锅(客家称“车锅盖”)盖;在睡前,再把锅铲将锅底的谷翻到上面来,锅上面的翻到锅底去,再盖上锅盖,这是第一步叫“浸泡谷”。 上图:第二步是“烳谷”:浸泡谷到第二天凌晨,揭开锅盖后,将锅面上部分不湿的的谷捞起装进箩里,把锅底的谷全部慢慢捞起(也顺便 “淘净谷中的泥沙”)来装进另一个箩里,把锅底的水与泥沙倒干净,再将这两部分谷交换位置放进锅里,再加2-3杓水,盖上锅盖,开始烧火“烳”约半小时,至水被煮干,锅里会传来“噼噼啪啪”的爆裂声音时便停火。 上图:约等半个小时后,就开锅把“烳”好的谷全部捞起装进箩里,挑到禾坪上耥开晒,烳好后的谷是比较容易晒干,好的阳光一个上午就可以晒干了。晒干的烳谷用碾米机(旧时用砻碓)去除壳糠杂质成为烳(熟)米。 上图 是:<b>独特的廖氏峯公祠</b><br> 说起廖氏峯公祠,最令人称奇的是仿生“鲤鱼”形建筑特色。 <br>“鲤嫲形”峰公祠,地处五华县长布镇栋岭村上湖。背靠洋塘髻,面朝湖洋髻下的美女飚梳。依鲤嫲山傍蒲江水,环境幽静秀美。其所傍之水是琴江源之一的蒲溪(江)河,在祠前二百米之外蜿蜒向东北,流淌2·5公里后与长布河汇合。祠左有上湖,右是下湖(地名)。祠前有3亩大池塘。鲤嫲形峰公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上有洋塘山溪与北洋溪两处汇合成蒲溪活水,下连江海,左右亦湖,无处不是水,仿佛就是一条大鲤鱼在静谧的水里游淌。峰公祠是五华廖氏十世观峰,从大都约迁居长布栋岭下开基时,买下叶氏的山岭田地,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始建,至今繁衍了18代,裔孙遍布重庆、四川、广西、江西、贵州、台湾、香港等地,已经有十多万人。该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辰山兼巽,形喝“鲤嫲形”,结穴为“鲤鱼鳃上穴”。 <br>峯公祠从外观上看象似平房式土木瓦房屋,但屋内结构独特,是一座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的鲤鱼形状建筑,典型的客家土楼特色的老祠。该祠坐东南向西北,面宽(七间)31.4米,两堂进深为22米。悬山瓦顶,设一大门出入。大门为石门框,比普通民居较大、高、厚。门面设晒坪、池塘,屋左侧设转斗门朝坤。走进屋内,整座屋较高,后栋比前栋地基高出一米(前栋高8米,后栋高9米),天井较小,上落上堂(厅)除两边南北廊檐唇砌有5级台阶外,天井正中也还砌有5级台阶上落,此石阶下且有泉水常年不沽,供作饮用水。天井屋面有两层双梁出檐,四周双檐出水。墙体为纯泥土夯墙,泥沙浆披刷墙面,整座屋不用石灰沙。祠内房间布局与众不同,全以套房式设置:一扇门进入呈斜状,里面是两或三个不规侧(或三角、或半圆)的房间互通的套房。 据考查,峰公祠类型建筑在五华县乃至梅州市绝无仅有。<b>2010年被五华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b><br>峯公祠,因其是仿生鲤鱼形状建筑,它有着与普通客家民居绝然不同的七大奇特之处。第一奇是这样外型高大宏伟的房屋正面只设中间一处大门出入,且正面上下两层仅设置很小的窗户透光通风;第二奇是整座屋的建筑没用一点石灰,全以泥、沙夯墙,泥沙披刷墙(因是鲤鱼,忌用石灰);第三奇是天井四周都是双檐出水(意如鱼鳃);第四奇是上堂正中三桁瓦坑,即使是倾盆大雨,也只有极少量的水流出(据传这些水被鲤鱼吃了);第五奇是整座屋的27个大小房间,没有一个是方正的,都是一门进入呈斜状,里面是两、三个房间的互通套房(一意在鳞片斜状,二名曰给鲤鱼便于繁衍产卵)。第六奇是:偌大的一个厅堂空间不用打扫,却很难找到一丝蜘蛛网(因鱼经常穿梭游动,蜘蛛结不成网)。第七奇是天井中间有到上厅的五级台阶,可台阶下有终年不枯的涌泉,泉水清甜!这些奇特的设置和现象,与“鲤麻”的形状,生理特点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建筑者的别具匠心,天人合一的杰作。 <br>独特的古祠建筑,招引来不少专家、文人墨客勘察观赏。剧作家、诗人、五华诗社社长古从新慕名前来观赏,特写下了《栋岭下峯公祠留题》这首诗赞美峯公祠: <br><b>梳头美女案相朝,背倚洋塘入望遥。歌爱鸟声喧古屋,池欢鱼乐泛新潮。 <br>双檐水结鲤嫲穴,万代丁添福地骄。却羡特奇风格异,客来仍恋画堂饶</b>。 <br> (原载于多个“网站”与《中国廖氏通史》《五华廖氏人文荟萃》) 上图:峰公祠特奇是天井四周都是双檐出水(意如鱼鳃)。 上图:民俗二次葬,把土葬的棺木从洞中来出来。 上图:把拉出的棺木撬开盖,捡骨放入金盎,进行二次葬 此次调研聚焦方言保护、民俗传承、农活与生活用具、客家民谣与童谣、山歌、棋牌娱乐等方向,旨在挖掘客家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当代价值,并通过工具名称的方言特征追溯客家移民历史与文化融合脉络。上图:是作协的钟立鹏(他拍照)、邓汉荣、张伯成、廖宏义陪同陪同杨璧菀(右2)教授一行到石础村琴书楼调研。并分享下面几图片给大家: 上图:是琴书楼展览室里摆着的家用工具 上图:是琴书楼摆放的“脸盆架与脸盆(木质)”。 上图:是琴书楼摆放米房桶(左一)、茽橱(钟泥墙用的工具,右2). 上图:是琴书楼墙壁上挂着的“马灯”。 上图:嫁娶婚礼队伍。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民间习俗文化国家,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地域、族群的习俗文化中,客家人尤甚。客家人散居于各地山区,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定居的过程中,既带来了中原传统文化,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别是民间风情习俗,既有中原痕迹,也有独特创新,显得别具一格。就我们梅州客家传统婚礼中的“迎娶”习俗特奇精彩隆重! 客家的婚嫁礼仪主要有: 说媒、 映看、会见、踏家场、 过礼、送 日课、 开面、迎娶、 闹洞房、 逻(探望)三朝、新转门等十个环节。(篇幅有限,只能放2图和简要说明) 上图:长布镇文学艺术创作协部分人陪同杨璧菀教授一行在长生村委会座谈。 上图:在长生村谦和楼邓汉荣的屋里,邀请来几个70岁上下的老人摆弄棋牌(改革开放前,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游戏的年代,只能搞这些娱乐)。 上图:硬三(烂衫)棋牌(不作介绍玩法)。 上图:皇帝光顶棋,要三人对弈:147、258、369各为一组数字。 <h5>上图:作皇帝光顶棋,每人手中有三个子(物件),合并为9个(件),每个人出子前,双手都藏在后面,思考出多少子能合自己所持的那组数字。如果三个人手中同时出了三个子,合共是9个,则持369这组的人胜(上子)。以此类推。</h5> 上图:山髻顶棋型(栋岭下人称“作洋塘髻”),作法与作皇帝光顶棋相似。 上图:作六子棋模(作法略)。 上图:犁耙辘轴枧(见,客家话,拼不出字,作法略)。 上图:作裤裆棋对弈(作法略)。 上图:教小学生念童谣:<b>老鼠里,叽叽叽</b><br>老鼠里,叽叽叽。<br>问你叫脉个?叫锁匙。<br>叫到锁匙做乜个?开箱哩。<br>开脱箱里做乜个?拿刀哩。<br>拿到刀麻做乜个?倒竹哩。<br>倒到竹子做乜个?织篓哩。<br>织好篓里做乜个?摘黄果哩。<br>摘到黄果里做乜计?染衫哩。<br>染到衫里做乜计,卖妹哩。<br>卖到另哩去?卖到天上去。<br>乜计钓吖上,丝线吊吖上。<br>乜计勀(押或坐)吖下?摸篮勀吖下。 上图:教学生念童谣: <b>鸭嫲呱呱</b><br><br>鸭嫲呱呱,交奔邻舍,邻舍滴哚,交奔木杓,木杓漏水,交奔酒篓,酒篓参糟,交奔剪刀,剪刀有继,交奔黄帝,黄帝上天,交奔神仙,神仙有法,交奔腊鸭,腊鸭有油,交奔黄牛,黄牛到草(反刍),交奔大嫂,大嫂命歪,交奔老娣(小弟),老娣命短,交奔竹管,竹管胖风(吹风),交奔觋公,觋公多喙(嘴),交奔白石,白石擂鼓,交奔狗牯,狗牯爬沙,爬到东心坝(中坝),咬条大腊蔗,咬气牙牙沙沙。<b>(20多年来本人收集的民俗文档、童谣、婚丧喜庆、生活工具照片等有几千篇件,难于赘述)</b> 上四图:长布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基层讲解员队伍,宣传推介长布镇生态人文特色,7月10日,长布镇人民政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魅力长布,'游'我来讲”讲解员培训班,来自镇村两级的40余名优秀讲解员参加培训,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杨璧菀教授师生一行,不但参加了培训,6位师生还上台逐一讲了学习的感受。<div>  <b>(简单向大家汇报,敬请斧正。)</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