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王凯旅游自组团七月打卡湖北宜昌博物馆

老军医

<p class="ql-block">七月的阳光洒在宜昌博物馆的外墙上,我们南京王凯旅游自组团的成员们站在门前,抬头仰望着这座融合了巴楚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建筑。外立面的“巴虎楚凤”纹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穹顶的“太阳人”石刻设计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作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这里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让我们这些来自南京的游客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演进如长江奔涌不息。在宜昌博物馆“物竞天择”展区,可以看到中华鲟、白鲟标本。中华鲟是物竞天择的奇迹,它们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在地球上存续了1.4亿年,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生于江河而长于海洋,从幼鲟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10年。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中华鲟的数量急剧下降。1982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采取了全江禁捕、限制科研用鱼、实行中华鲟放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华鲟保护措施。近年来,中华鲟数量已开始回升。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比中华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白鲟,本世纪初已宣告灭绝。在宜昌博物馆,人们可以看见白鲟的仿真模型。白鲟的消亡警醒世人:保护长江,任重道远,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人类的出现,远远晚于这些古老的生灵。大约19.5万年前,长阳智人出现在宜昌长阳。</p> <p class="ql-block">“远古西陵”是“远古石隧”的模拟场景。隧道入口由几何形状的石块构成,隧道内光线从远处透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氛围。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这里展示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宜昌境内距今30余万年前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骨器和木器进行劳作,懂得用火加工食物、驱赶和捕猎野兽,捕捞鱼蚌,采集果实,集体穴居或巢居。我们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那些远古人类在峡谷中生活的场景,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介绍。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到距今约1.2万年前结束。宜昌境内发现的3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显示,当时的宜昌人开始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骨器和木器进行劳作,懂得用火加工食物、驱赶和捕猎野兽,捕捞鱼蚌,采集果实,集体穴居或巢居。这些信息让我们对人类早期的生存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加敬佩他们的智慧与适应能力。</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介绍牌提示宜昌境内迄今已发现1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在长江、沮漳河、清江等河流沿岸地区。我们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想象着那些远古宜昌人如何磨制工具、烧制陶器、圈养牲畜、种植水稻、建造房屋,开启农耕文明的新篇章。这些遗址从距今8500年至4200年,涵盖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它们自成序列而精彩迭呈,仿佛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p> <p class="ql-block">在一幅描绘远古人类劳作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物跪坐在河边,左侧人物戴着头巾,正在用石头打磨另一块石头,右侧人物则在处理一块骨头。背景是清澈的河水和散布的石头,仿佛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和他们劳作的节奏。我们一边欣赏着这幅场景,一边感叹着人类从简单的工具使用到复杂的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一组排列整齐的石器,每个石器上标有数字,石器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等,表面有磨损痕迹。图片下方有黑色的文字说明石器的名称和年代。这些石器虽然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霜,但依然保存完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们一边观察着这些石器,一边想象着它们曾经的用途,仿佛能感受到远古人类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多件古代骨制品,包括骨锥、骨针和骨片,出土地点为夷陵区中堡岛遗址。这些骨制品展示了古代人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手工艺水平。我们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感叹着古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如此精巧的工具。这些骨制品不仅是劳动的工具,更是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一枚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的骨熊,出土于归县朝天嘴遗址。骨熊呈浅黄色,表面光滑,固定在一根细长的金属棒上,下方有中文和英文标注说明其名称和年代。我们一边欣赏着这枚骨熊,一边想象着它曾经的用途,也许是一件装饰品,也许是一件祭祀用品。无论它曾经的用途是什么,它都承载着一段远古的历史,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p> <p class="ql-block">在屈家岭文化的展区,我们看到了一组排列整齐的石器展品。紫色的背景墙上写着“石器 屈家岭文化”,展品旁有编号说明,展示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石器种类和用途。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感叹着古人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打造出这些实用又精巧的工具。这些石器不仅是劳动的工具,更是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多种刻划符号,分为自然类、植物类、动物类、人体类、记事类、建筑类、工具类等八类。图中详细标注了每个符号的编号和类别,背景为深色,符号以白色突出显示。这些符号不仅是文字的雏形,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对远古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在中堡岛遗址的展区,我们看到了一块标有数字的岩石样本,数字从4到11依次标注在岩石的不同位置。岩石表面有多个圆形孔洞,部分孔洞内部有光源照亮,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颜色。我们一边观察着这块岩石样本,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一张标有“中堡岛遗址地层剖面模拟墙”的图片,列出了从①到⑫的多个文化层名称,包括耕土层、明清文化层、汉代文化层、周代文化层、商代文化层、屈家岭文化层、大溪文化层、城背溪文化层和生土层。我们一边观察着这张模拟墙,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在稻作农业展区,我们看到了一张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的介绍,提到稻作农业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偏南地区,时代为距今1.2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宜昌城背溪文化遗址出土陶片中发现有稻壳和稻草的痕迹,大溪文化关庙山遗址、红花套遗址出土陶片及房址夹竹墙壁上发现有谷壳和稻叶印痕。我们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想象着那些远古人类如何在稻田中劳作,种植水稻,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一幅模拟新石器时代场景的图片,画面中有一个人物,身穿原始服饰,手持类似镰刀的工具在收割稻子。稻田周围有树木、石头和植物,光线从右侧照射进来,营造出一种古朴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一位身穿原始服饰的人,正蹲在地上钻木取火,周围散落着木屑和未加工的木块,我们一边观察着这幅场景,一边想象着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与勤劳。</p> <p class="ql-block">在火的展区,我们看到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上面有中文文字,内容是关于火的描述,强调了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祛除疾病、延长寿命等。玻璃板下方有绿色植物和一些木屑,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氛围。我们一边观察着这块玻璃板,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能感受到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一陶艺制作场景的模型,展示了一位陶艺师正在制作陶器。陶艺师坐在地上,专注地塑造陶土,周围摆放着多个陶器和陶土原料,背景中有一个陶窑,营造出一种古代陶艺制作的氛围。我们一边观察着这个模型,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能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和远古人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建房展区,我们看到了一幅模拟的史前场景,画面中有一个人物背对着镜头,似乎在用树枝探索或挖掘,周围有绿色</p> <p class="ql-block">一块人形陶支座,呈方形,表面有明显的纹理和孔洞。下方有中文和英文说明,提到这是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前5500年)的文物,出土于某遗址。我们一边观察着这块陶支座,一边想象着它曾经的用途,也许是一件祭祀用品,也许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无论它曾经的用途是什么,它都承载着一段远古的历史,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p> <p class="ql-block">巴楚夷陵厅,是对两周时期巴和楚两国文化在宜昌地域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排斥的展示。巴文化承载着廪君、巴蔓子的传说和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器、礼器、葬俗等内容;楚文化中隆重推出万福垴出土的早期青铜编钟和大型楚遗址,以及两周至两汉时期绚丽多彩的铜器、漆器、陶器和葬俗;彰显出了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宜昌博物馆的虎钮錞(chun)于是巴人文化的重要代表文物,具有以下特点:虎钮錞于为青铜器,虎形钮饰展现了巴人图腾崇拜,器身饰有虎纹,常用于军事指挥,与楚文化中的青铜器纹样形成鲜明对比。 ‌该文物出土于湖北宜昌的当阳赵家湖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巴人军事文化的典型遗存,反映了巴楚文化交融的特征。 ‌目前该文物收藏于宜昌博物馆《巴楚夷陵》展厅,通过复原场景展示巴人军事文化,游客可近距离观察其形制与纹饰细节。 ‌</p> <p class="ql-block">历时9年修复、今年初展出的春秋木质建鼓,被誉为“华夏第一建鼓”。《左传》中便有“建鼓”的记载。唐代孔颖达解释:“建,立也,立鼓击之以为战也。”古时军队作战,要立建鼓指挥进退。建鼓也用于宴乐。建鼓鼓身为木质,不易保存,因此现今出土的先秦时期建鼓大多仅存底座或木杆,而宜昌博物馆的这件建鼓1997年出土于当阳市,由于全鼓为金丝楠木整木凿制,且保存环境较好,是国内迄今所见保存较为完整的唯一一件建鼓鼓身实物。此鼓髹黑色底漆,施红色变形窃曲纹,楚文化特色鲜明,对研究先秦音乐、军事、艺术及漆木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楚季宝钟”等12件编钟和1件西周铜鼎出自白洋万福垴遗址内,遗址面积达60万平方米,还出土有大量的鬲、罐、豆、瓮、盂、尊、委、缸等各类陶器和灰坑、墓葬等遗迹。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先生为首的专家组鉴定:“该钟时代应属于西周中晚期,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p> <p class="ql-block">楚国金属饰片共673件(套),均出土于当阳曹家岗M5及赵巷M12贵族墓内,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国内实属罕见,极为珍贵。该批金属饰片形制多见龙、虎、鸟、蟹、象等动物形象,质地有锡、铜饰片之分,之上包贴饰以“动物纹”的金箔、银箔、锡箔和串缀连件的系孔。这批饰片形制规整统一,器物厚薄均匀,部分箔片至今仍然牢固附着于器物表面,尤其是金箔厚度极小,纹饰加工精致,线条流畅,亦是不可多得的楚文化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春秋黑陶罐,为盛器,以其表面漆黑鲜亮、光泽如新而命名。这类黑皮陶器有罐、壶、盂、豆、簋、鼎形器等。纹饰装饰有三角形几何纹、 S纹、水波纹、放射纹、十字纹等等。</p><p class="ql-block">黑皮陶器在制作上极其复杂。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积土,经过精细的淘洗、充分的提炼和陈腐;陶坯成型以后要仔细修刮和打磨。在陶窑中焙烧时,开始用氧化火焰,使胎体硬结,在烧窑即将结束时,火焰控制为还原焰,并用浓烟熏翳,经过相当时间的渗炭,即烧成黑陶。</p><p class="ql-block">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主要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结果。这类磨光黑皮陶器是宜昌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在湘、鄂、豫、皖楚文化陶器系列里“独领风骚。”它经过两千多年的时代沧桑仍保存如新、熠熠发光。在当时的制陶业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猪形铜磬是古代打击乐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宜昌关是清朝在宜昌设立的海关机构,主要职能包括:宜昌关负责管理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里成为日本、英国等国商品进入中国内陆的重要枢纽,进口商品包括棉纱、煤油、军火等工业品,主要销往川东鄂西及江汉平原地区。 ‌</p><p class="ql-block">该关口石匾(现存于宜昌博物馆)是近代宜昌开埠通商的历史实物证据,反映了19世纪中国被迫开放口岸的屈辱历史。其地理位置“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成为连接川鄂、辐射西南的关口。</p> <p class="ql-block">开辟鸿蒙主题展区位于一楼穿过序厅,直接进入宇宙和星系这里用立体模型还原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结合多媒体展现宇宙的壮阔浩瀚动植物化石及岩石矿物标本展览分别为时空隧道、生命之光、走近地球、岩石矿物、宜昌地质五个单元。馆藏337件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标本。并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地质沙盘及地层剖面模型等手段,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