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浑融之光:楹联非遗中的先秦智慧遗存与当代新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中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书不读秦汉之后”——老先生们摩挲着泛黄的线装书,指尖划过《诗》《书》《易》的竹简摹本,语气里带着对后世典籍的轻哂。他们说,秦汉以降的著述像被拆分的钟表零件,虽精密却失却整体运转的生机;唯有先秦经典如古玉浑金,文史哲的肌理浑然一体,藏着中华文明最本真的“生命密码”。这三部典籍,恰如撑起华夏精神天空的三根支柱:《诗》是文学的滥觞,《书》是历史的源头,《易》是哲学的巅峰。当我们在泉州的门楣廊柱间读懂楹联,会突然惊觉:这些方寸短章正以笔墨为舟,载着这三柱天光穿越千年,在当代非遗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诗》为美之宗:从草木情肠到楹联里的审美基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训诫里藏着一个密码:《诗》不仅是“关关雎鸠”的吟唱,更是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基因图谱”。它以“蒹葭苍苍”的朦胧、“桃之夭夭”的明艳,为华夏文明定下“美”的最初标准——这种美不依附于逻辑分析,而藏在物象与情志的自然勾连里,恰如泉州中山路老茶肆那副“茶烟琴韵书声里,竹雨松风鹤梦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上联“茶烟”袅袅是生活之实,“琴韵”泠泠是情志之虚,“书声”琅琅是精神之境,三物相叠,如《诗经》“赋比兴”的现代表达;下联“竹雨”滴沥对“茶烟”朦胧,“松风”飒沓应“琴韵”清越,“鹤梦”缥缈合“书声”悠远,虚实相济间,正是《诗》教“温柔敦厚”的审美底色。闽南乡间的岁时联更见此道:“冬节红团添福寿,春来彩燕报平安”,以红团之暖、彩燕之轻,续接《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的物候之美,让《诗》的草木情肠在灶间檐下生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记得多年前和一位泉州非遗传承人交流时(遗憾遗忘了先生贵姓芳名),老先生写联时总说:《诗》里的‘美’从不是孤芳自赏,是‘采采芣苢’的劳作里藏着的欢喜,是‘如切如磋’的切磋里含着的郑重。他笔下“刺桐花开香古港,笋江月满照归帆”,让海港的喧嚣与月光的静谧在十四字里相融,恰如《诗》之美——从不是刻意雕琢的“漂亮”,而是生命与天地相遇时的自然回响。这正是《诗》作为文学源头的深意:它为中国人的“美”立下标尺——美在真切,美在共情,美在万物与我为一的浑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书》为真之始:从青史笔法到楹联里的历史刻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翻开的第一页,就写下了中国人对“真”的执着——不是实验室里的精确数据,而是“以史为镜”的实在记忆。这种“求真”的传统,在楹联里化作了刻在木石上的时光指纹,让历史不沦为传说,让记忆不归于虚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泉州开元寺紫云屏前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朱熹以十二字写尽南宋泉州的人文盛况。这联语绝非虚夸:考古发现的宋代碑刻印证着“佛国”的寺院林立,海外贸易档案记载着“满街”的市井繁华,它如《尚书·禹贡》般“辨九州、叙物产”,用最凝练的语言锚定历史的真实坐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泉州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时,此联成为关键佐证——这正是《书》的力量:让文字成为历史的“压舱石”,使记忆不被岁月篡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晋江五店市修复时,工匠们对着族谱里“四世六进士,一堂三将军”的记载,在老门板上重刻这副功名联。木痕斑驳处,能想见明代张氏家族“读书报国”的实迹:地方志里记着他们的政绩,祠堂碑文中载着他们的德行,这联语便如《尚书·尧典》“克明俊德”的注脚,让“历史求真”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到姓名、事迹、精神的实在传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更动人的是“浪打千年屋不倒,风吹两耳簪犹香”。没有正史的宏大叙事,却以渔家女儿的簪花、海边老屋的蚵壳,记下了海上丝绸之路最鲜活的“民间真实”——这恰是《书》的智慧延伸: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更是寻常人的生活痕迹。《书》为中国人的“真”立下标尺:真在具体,真在实证,真在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铭记的郑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易》为善之极:从阴阳之道到楹联里的平衡哲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西方哲学家总在追问“我是谁”,中国的老祖宗却在《周易》里写下“吉凶悔吝无咎”——前者是对“思想的思想”,后者是对“生活的生活”。这正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分野:《易》从不是书斋里的玄思,而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针”,它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平衡智慧,为中国人的“善”定下根本准则——善不是非黑即白的教条,而是在矛盾中寻得和谐的通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泉州文庙明伦堂高悬的“孝悌忠信传家宝,礼义廉耻处世箴”,藏着《易》的阴阳玄机:“孝悌忠信”是内在德性(阴),“礼义廉耻”是外在规范(阳);“传家宝”是静(阴),“处世箴”是动(阳)。二者看似对立,实则如《周易》“刚柔相济”,共同构成“做人”的完整图景。这种平衡不是折中,而是如太极图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如楹联的对仗,“孝悌”对“礼义”,不是简单的词语对应,而是“内修”与“外践”的相互成就。</b></p><p class="ql-block"><b> “涨海声中万国舶,云山影里双塔钟”更见此道:“涨海”的动(阳)与“云山”的静(阴),“万国舶”的喧嚣(阳)与“双塔钟”的沉静(阴),在空间上呼应《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视野,在气质上暗合“动静相济”的哲思。好的对仗如《易》之爻变,‘吉’不是永远顺遂,是知‘凶’而避之;‘无咎’不是毫无过错,是懂‘悔’而改之。这恰是《易》作为哲学巅峰的深意:它为中国人的“善”立下标尺——善在知进退,善在求平衡,善在“过则勿惮改”的生命智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结语:登三经之峰,览万典之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书不读秦汉之后”,并非否定后世智慧,而是叹惜那种“文史哲分家”的细碎——正如西医把人体拆分为器官,却难悟中医“气血贯通”的整体。《诗》《书》《易》的伟大,正在于它们是“活的源头”:《诗》以美润心,《书》以真立骨,《易》以善导行,三者浑然一体,构成中国人精神的“ Trinity(三位一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当年轻学子在“非遗进校园”里写下“刺桐新发千年蕊,丝路重闻万国风”,他们笔下的不仅是楹联,更是在接续一种“会当凌绝顶”的视野——摸过《诗》的草木,便懂所有文学皆为“情之所至”;触过《书》的青史,便知一切历史皆为“人之所为”;悟过《易》的阴阳,便明所有哲学皆为“行之所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非遗保护的真谛,从不是把楹联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是让《诗》的审美、《书》的真实、《易》的智慧,成为当代人看世界的“三棱镜”:见花则思“桃之夭夭”的美,读史则念“以史为鉴”的真,处世则求“阴阳相济”的善。这或许就是老先生藏在“书不读秦汉之后”里的深意——唯有守住那浑融无界的源头,中华文明的长河才能永远奔涌,既有千年雪水的清冽,又有时代浪花的鲜活。而这,正是楹联非遗最珍贵的“浑融之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5.7.14于闽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