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江南(3)镇江—焦山

Guang

2010.3.16 晴 焦山<br>昨晚躺在床上才发现卧床的上方竟是一道房梁。<br>忽然想起这客房在走廊尽头,房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如此不吉,早起赶紧换房。<br>麻溜儿冲了个热水澡,8:00退房存行李。饭后乘4路车直达镇江三山之一的焦山。<br><br> 在焦山的定慧寺,初步领略了南方寺院建筑的独特之美。金黄色的主旋律一直在眼前回荡,主建筑依然庄重,但檐角的昂然飞起,又别有一番轻灵之态。如此之大的反差,令人心情蓦然的愉悦起来。 焦山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在此看到了焦山碑林的镇馆之宝之一,唐代的魏法师碑。 碑额上“魏法师碑”四字庄重大度。碑首上有一圆孔称之为“碑穿”,这是承接了汉碑的形制,唐碑汉制,很是不凡。碑文也为研究初唐书法艺术提供了直观的法书范本。碑文由清河张德言书写,已初见唐楷的端庄、劲挺,当时就有“字值万黄金”的评价,更被清金石大家叶昌炽称赞为“初唐妙品”。 在这里还看到了焦山的镇山之宝:摩崖石刻《瘗鹤铭》的残碑五块。 百度介绍原文如下:六朝著名的摩崖石刻《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麓崖壁之上,后因山石崩塌坠落江中达七百余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陈鹏年募工打捞,得残石五方,九十三字(其中十一字不全)。相传为王羲之所书。《瘗鹤铭》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字体由篆、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行笔雄健,方圆并举,体势开张,结字错落,富于变化。素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之美誉,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自觉不懂书法,更不懂书法的历史延续及传承。看字单凭喜欢。喜欢便是心中的好字,然后赞之不绝。不喜欢的则必是自己看不懂。躲一边谦虚的呆着就好。 碑林中的园林山水必是自己喜欢的,慢慢走,欣赏啊。 <div>走到板桥书屋,板桥曾在焦山苦读,第二年便得中进士。他在焦山文字不少,这首《游焦山诗》便是我喜欢的。</div><div><br></div>日日江头数万山,诸山不及此山闲。<br>买山百万金钱少,赊欠何曾定要还。<br>老去依然一秀才,荥阳公子旧安排。<br>乌纱不是游山具,携取教歌拍板来。<br><br>首句一个“闲”便觉此心相通。人生难得半日闲,何况日日都能闲坐在江头数遍万山。第二句更是洒脱的不食人间烟火。喜欢的紧。郑板桥的字也是自成一家,定不与别家同。 过吸江楼,到万佛塔,在万佛塔上远眺长江,江波不流,如土黄色的一面镜子。过摩崖石刻,来到长江边,却见一江浩浩,东流入海。 出了景区乘4路公交前往北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