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引擎驱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从周祖翼龙岩调研看新时代红色资源活化路径

De la mémoire

<h3>东肖街道 王玉珍<br>5月29日,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深入龙岩革命老区调研,从邓子恢故居的文物展陈到古田镇苏家坡村的旧址修缮,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的历史回响到蛟洋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这场跨越新罗、上杭两地的调研,既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对新时代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深度探索。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龙岩的实践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br>一、保护为基:科技赋能筑牢红色资源“生命线”<br>周祖翼在调研中反复强调“确保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这一要求直指红色资源保护的核心痛点。龙岩市创新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孪生”技术,对古田会议会址等2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进行毫米级精度建模,既实现建筑结构的永久保存,又为游客提供VR全景漫游体验。上杭县蛟洋镇“协成店”旧址的修缮工程中,工匠团队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用传统糯米灰浆修复墙体裂缝,同时嵌入温湿度传感器,构建起“预防性保护+实时监测”的智慧管理体系。这种“修旧如旧”与“科技护航”的结合,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创作地重现历史风貌,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红色记忆“永续传承”。<br>二、阐释为魂:创新叙事激活红色文化“基因链”<br>在邓子恢纪念馆,讲解员通过“文物+情景剧”的创新形式,再现了1930年邓子恢动员群众支援前线的历史场景。这种“沉浸式”展陈方式,正是龙岩深化革命史料研究的生动实践。当地组建由党史专家、文艺工作者、旧址讲解员构成的“红色故事创作团”,挖掘出“一张借据”“半条棉被”等37个鲜活故事,并开发成微电影、动漫、H5互动产品。新罗区东肖森林公园推出的“红色记忆徒步路线”,将森林步道与革命遗址串联,游客通过扫码即可收听“树槐堂里的党课”“圳背岩洞的休整”等音频故事。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阐释体系,让红色文化从展柜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现实。<br>三、产业为翼:融合发展打造红色经济“增长极”<br>龙岩的实践证明,红色资源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上杭县依托“古田会议”品牌,打造“红色培训+生态观光+客家文化”三日游线路,2024年接待红色研学团队超1200批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42%。蛟洋工业园区则走出一条“红绿交融”的新路:紫金铜业将企业党建展厅与安全生产教育基地相结合,开发“红色工匠”培训课程,年培育技术骨干2000余人;园区管委会与古田会议纪念馆共建“红色教育实践点”,组织新员工在革命旧址开展入职教育,实现“入职第一课”与“党性教育课”的有机统一。这种“红色资源+产业升级”的模式,让老区既守住了“红底色”,又培育出“新动能”。<br>四、民生为本:共同富裕绘就红色老区“新图景”<br>周祖翼在调研中特别指出“发展红色产业要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这一要求在龙岩得到生动诠释。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曾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通过“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模式,建成千亩生态茶园和百亩杨梅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5万元增至2024年的127万元。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依托“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品牌,发展竹制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直播三大产业,带动全村90%劳动力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这些案例揭示:当红色资源开发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老区振兴就能获得最持久的动力。<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