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胆巴碑》全称《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碑文,创作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时年赵孟頫63岁。</p><p class="ql-block">胆巴(1230-1303),青海称多人,系萨迦派高僧,精通显密两宗,在元大都、上都和五台山等地弘法利生。他操行谨严,极具智慧神通,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崇敬,至元七年(1270年)被赐号帝师。</p><p class="ql-block">元仁宗即位之初,曾在元大都某处寺院为胆巴立碑,碑文由赵孟頫书写。皇庆五年(1316年),正定路龙兴寺僧迭瓦八奏请在龙兴寺为胆巴再立一碑,皇帝遂又命赵孟頫撰写碑文,于是便有了与正定相关的《胆巴碑》。</p><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详实,从胆巴的出生、出家经历到他在五台山建立道场、传授密法的经历,再到他被封为国师并辅佐忽必烈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无不体现其非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碑文中言明敕碑之由来、赐谥之含义、胆巴生平及赵孟頫对胆巴的评颂。其中还记载了“宋太祖伐河东”时见寺毁叹息,后降诏复造“高七十三尺”观音铜像,并建三重楼阁覆盖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我临摹赵孟頫《胆巴碑》时,总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沉静。笔锋在纸上缓缓游走,仿佛置身于一座古老的寺庙之中,耳边传来僧人的诵经声与钟磬的回响。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块砖石,垒起了一段段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落款处写着“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敕臣孟頫为文并书”,这几个字虽小,却庄重如碑铭。我仿佛看见赵孟頫在灯下挥毫,神情专注,笔意沉稳。他不仅是在书写文字,更是在记录一段佛教的传承。我临摹时,也试图将这份敬意融入笔墨之间。</p> <p class="ql-block">那句“始于五台山建立道场行秘密法作诸佛事祠祭摩诃伽刺持戒甚严”,让我想起了五台山的晨雾与古刹的钟声。四十多年前,我曾在山中行走,见过僧人们在晨曦中诵经,那份宁静与虔诚,与赵孟頫笔下的文字遥相呼应。我临写时,心中便多了几分对修行者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右下角的落款,像是一枚时间的印记,记录着书写那一刻的心境与时光,每一次提笔,都是一次心灵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延祐三年月立石”几个字,让我想起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岁月。赵孟頫的《胆巴碑》原是为纪念一位高僧而立,我临写时,仿佛能听见石匠敲击碑石的声音,那是一种将信仰与文字凝固于时光中的方式。我也愿将这份敬意,一笔一划地写进自己的作品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