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署来。”2025年7月7日,是今年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从此,悄然掀开了夏日的新篇章。再过一周就是大暑,人间万物以各自的方式,拥抱盛夏的热烈,度过这暑气蒸腾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4节气是古人观察自然节律、总结生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东方哲学与人生哲理,其核心是对“自然与人类”“变化与平衡”“行动与等待”“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考。</p> <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顺应规律,而非对抗</p><p class="ql-block"> 在24节气里,从春耕、夏耘、秋收到冬藏,每个节气都对应着具体的自然状态和人类活动,这背后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人生亦是如此,需尊重客观规律,强行对抗只会徒劳。就像冬小麦不会在夏天休眠,人也不必在该积累的阶段急于求成,顺应规律才能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 循环往复:变化是常态,接纳无常</p><p class="ql-block"> 24节气从春到冬的流转,是永恒的循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没有永远的春天,也没有永恒的寒冬——冬至后白昼渐长,夏至后黑夜渐增,体现“物极必反”的变化规律。</p><p class="ql-block"> 人生也如此,顺境与逆境、高潮与低谷都是常态。得意时不必忘形(如大暑之后必有立秋),失意时不必沉沦(如小寒之后便是大寒,而大寒过后即是立春)。接纳“变化”,才能在无常中保持从容。</p> <p class="ql-block"> 平衡之道:过犹不及,张弛有度</p><p class="ql-block"> 节气中藏着“平衡”的智慧:春分、秋分昼夜均分,是“阴阳平衡”的象征;暑有小暑、大暑,寒有小寒、大寒,极致之后必向对立面转化(如“热极生风,寒极生暖”)。</p><p class="ql-block"> 这映射到人生,凡事需留余地,避免极端。追求目标时不可透支精力(如“夏长”需适度劳作,过度则伤元气);面对困境时不必彻底消沉(如“冬藏”是蓄力,而非停滞),张弛有度,才能长久维持稳定。</p> <p class="ql-block"> 顺势而为:审时度势,灵活应变</p><p class="ql-block"> 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应对之道”:惊蛰需“惊”醒万物(农人开始劳作),寒露需“寒”中保暖(添衣防疾)。节气从不是教条,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提醒。</p><p class="ql-block"> 人生亦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有审时度势的智慧。顺境时抓住机遇,逆境时调整节奏,如同“小满”未满则需努力,“大雪”封路则需蛰伏,灵活应变才能适应环境。</p> <p class="ql-block"> 积累等待:厚积薄发,时机自成</p><p class="ql-block"> “冬藏”是24节气的重要环节:万物在寒冬积蓄能量,为春天的萌发做准备。没有冬天的蛰伏,就没有“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这恰如人生的“沉淀期”:看似“无用”的积累,实则是未来的伏笔。就像“白露”后作物逐渐饱满,“小雪”后土地积蓄肥力,人在低谷时的学习、反思,终会在时机成熟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等待不是消极,而是为了更好的出发。</p> <p class="ql-block"> 24节气里,一年四季的轮回,既有从量变到质变,渐行渐进的转化,也有从大暑到立秋,从大寒到打春,矛盾对立,物极必反的转换;既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让万物历经受严寒酷暑磨难考验的感受,也有人间万物不可太贪,小满即可的中庸告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总之,24节气的故事里,藏着自然的节律,充满着生活的智慧,也含着唯物辩证法的人生哲理。暑热虽盛,却也不必慌张,冰雪虽寒,未必不是好事。“冻死苍蝇未足奇”。受过严寒酷暑,方知珍惜小满,历经沧桑变化,方知“风景这边独好”。为此,顺应时节多化,调整心态态饮食,偷得半日闲眠,便能在这滚烫的夏日里,寻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从容与清凉,或在刺骨的寒冬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阳光与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