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沉入生活才能找到打破心灵枷锁的钥匙</p><p class="ql-block">—————《悉达多》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是黑塞以印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为原型写的书,我从前读过几个版本的《释伽牟尼佛传》,但都是佛家弟子站在佛的视角写的,但黑塞却站在了人的视角写了这本书,以前读过《释伽牟尼佛传》也不知道具体向佛学习什么,读了黑塞的《悉达多》,读了沉入生活中的悉达多才明白,生命的困惑和栅锁只有深入生活觉察反思才能找到打开的钥匙,心灵的解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意义永远是自己赋予的.年轻的悉达多做为王子,享爱着生活的奢侈和知识的富足,但他感到精神层面的空虚和困挠,因此他像一把锋利的刀,割裂了与婆罗门家庭的羁绊,他由奢侈的生活跳入了苦行的修行生活.但是当他穿上苦行者的破衣,在烈日与寒风中折磨肉体并禁欲的时候,他的灵魂依然感觉空洞,所以他明白苦行不是心灵的解药.</p> <p class="ql-block">当他放弃苦行并遇到卡玛拉的时候,这个教他爱的女人,带他走进了从未真正涉足过的世俗世界:财富、欲望、权利.悉达多穿上华服,计算金钱,在感官的盛宴里沉溺了二十年,直到某天清晨,在镜中看到陌生的自己,内心突然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之情.这段沉论并非毫无意义和徒劳,生命必须穿越欲望的峡谷,才能懂得节制的真谛.他放弃了财富,但并没退回到苦行,而是带着对欲望的理解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顿悟始于成为摆渡人.瓦苏迪瓦教会他倾听河流:"河流在任何时刻都是即存在又不存在的",这句话道破了时间的真相--过去,现在,未来本就是一体.</p><p class="ql-block"> 当悉达多看着儿子重复自己年轻时的叛逆,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感受,也因此放下了对儿子的执着: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当他再次遇见受伤的卡玛拉,爱已化为平静的慈悲,所有的执念、悔恨、期盼都在生活的低语中消融.</p><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才明白为什么黑塞让悉达多拒绝成为佛陀的追随者;真理从来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每个人生命的河流里,用自己的脚踩出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我们或许不必像悉达多那样舍弃一切,但可以学习他的勇气:勇于打破固有认知,敢于在一次次跌倒中超越和重生,</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懂了,我们可以像悉达多学习什么:在流动的生命中体验生活,丰富灵魂,成为独立的自己,实现"个体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