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诗歌沦为智力游戏的西川,是否该反思创作迷思的无知?</p><p class="ql-block">杨晓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网上纷纷炮轰对西川的批判本质上是对一种诗歌异化现象的叩问:当诗歌剥离了与大地的联结,沦为知识分子的智力狂欢,它是否还配得上"文学皇冠"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西川的诗歌确实构建了独特的知识迷宫,炼金术、圣杯传说、古典哲思在诗句中交织。这种对智性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当鲍鱼海参与奥义书的乱炖失去了味觉平衡,当"神秘力量的信号"变成隔绝大众的密码,诗歌便成了自锁的玻璃柜,精致却冰冷的怪胎。菜市场大妈看不懂的"高级感",本质上是用知识壁垒替代了情感共鸣,用学院派的小众狂欢消解了诗歌的公共性。</p><p class="ql-block">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历史叙事的轻佻,将《论语》拆解成沙拉酱,把孔子名言与促销广告拼接,看似是对传统的解构,实则暴露了历史意识的贫瘠。当历史碎成二维码扫出的只有商业碎屑,这种解构便成了逃避担当的借口。诗歌对历史的触碰,应当是带着敬畏的对话,而非猎奇式的拆解把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体实验的泛滥则凸显了创作的失重的无知与无知的可怕。从药品说明书到IKEA手册,形式的创新若脱离了内容的支撑,便成了无意义炫技的高级文字垃圾。塑料盆入诗本可成为观察时代的切口,但当抽水马桶也能被硬塞进"后现代"框架,这种实验就沦为了对创作边界的粗暴冒犯,最终让"解构"成了潦草创作的遮羞布。</p><p class="ql-block"> 而"幸存者叙事"的争议,直指创作伦理的底线。海子们的生命重量不应成为诗句中的廉价素材。对逝者的回望需要带着虔诚,而非将其转化为彰显自身深刻的工具。当死亡被消费为文本符号,诗歌的温度便在这种冷漠的智性操作中逐渐冷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川的诗歌困境恰是部分当代诗人缩影的无知显示,他们在798式的艺术泡沫中自赏,却忘了诗歌本该扎根的市井烟火。当智力体操取代了心跳的节奏,当知识的自摸胡牌替代了精神的共鸣,这样的诗歌终究只能在小众的掌声中,与真正的人间渐行渐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