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七月的厦门是知了的天堂,伴着人行道不时洒下的“蝉雨”,便知假期已经越来越近。带着往日教育的思考,也带着未来深深的期许。科技组同仁们开展了为期五天的阅读、实践活动:<br></h3> <h3>(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h3><h3> 前三天我们主要阅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考点全归纳》这两本书。不管是旧书再读还是咀嚼新书,我们始终保持着对文本最大的敬意,尽情的阅览,努力的汲取。</h3> <h3> (1)线下阅读:第一天我们来到了静思书轩,对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我们阅读了《小学科学考点全归纳》“生命科学”部分。认识到生命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层次性,遵循自然界的共同规律;也认识到生物体是一个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开放系统;并且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静思书轩阅读打卡</h5> <h3> (2)线上阅读:第二天和第三天由于暴雨的缘故,原定外出阅读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一闪而过稍有遗憾的念头,但不管怎样,我们学习的热情依然丝毫不减。居家学习期间,主要阅读《小学科学考点全归纳》“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部分。通过讨论,对于课标中提出的“少而精”原则积极认可并遵循,也认识到要贯彻落实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中应真真确确的带着他们走向探究,而不是简单的“科普”,科学课要有区别于其它课堂的特征。</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居家阅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线上交流</h5> <h3>(二)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br> 阅读活动的第四天,乘着雨歇,我们走进SM万达影城观看《聊斋.兰若寺》首映,采用“1+5”模式,主线讲述了《井下故事》串联《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五个经典篇章。其融合中志怪美学,以传统国风华服、传统道具强化文化沉浸感的同时,更是通过菁彩技术、高密度毛发渲染技术、超长单帧渲染技术等,让整个场景宏大而精美。感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h3><h3> 观影后,我们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了讨论——科学课程和传统文化怎样结合?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文化情境、融入传统物品、跨学科实践、课程导入渗透。如:在认识岩石性质的时候,可以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增强直观性,也同时感受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工匠精神等。</h3> <h3> 最后一天上午,我们赶往翔安下潭尾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作为厦门最大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其规划总面积达到惊人的404万平方米,其中滩涂面积就占据了125万平方米。通过“游中学”的形式,直观了解到红树林生态系统,也能够看到湿地保护后生物多样性的活体课堂。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课堂,让课堂有更多地经验讲述,以及对生物本身结构的具体认识,而不只是文本上的概括。</h3> <h3> 下午,我们来到厦门国际博中心,走进中国航空航天与国防科技的世界,近距离感受大国重器的震撼力量!我们一路听着解说,从“歼10”、“歼20”,到神州返回舱,感慨于国家科技的强大,而作为科学老师的我们有着更强烈的自豪感,也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带着思考:回到课堂后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我想我们已经笃定决心!<br> 就像罗旭丽老师不无感慨道:我们来到了航空航天科技展,见识了从歼10到歼20科技的突破,详细听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艰难……置身展厅,我感受到祖国科技的强大,也意识到作为小学科学老师肩上所担当的责任,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从我做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们任重道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