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些时,我写过不少故去的亲人。这次,我想换一种角度,把笔触转向工作中那些曾经照亮过、温暖过我的亲朋好友。</h3></br><h3>第一个跃入脑海的,便是宁生。</h3></br><h3>他是我曾共事多年的同事、朋友。尽管身体上略有残疾,但他却从不怨命。</h3></br><h3>几十年间,他如一缕阳光。</h3></br><h3>不炫目、不刺眼,却总能穿过缝隙,照亮人心。</h3></br> <h3>才华横溢的少年</h3></br><h3>脚下却藏着一道伤</h3></br> 宁生是我在工艺美术厂的同事。这个名字,一听便带着几分安静沉稳,好像从小就注定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h3>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命运在他年幼时,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印记——1957年出生的他,幼年患上小儿麻痹,从此落下终身残疾。但这并未让他怯弱,反而让他更早看懂生活。</h3></br><h3>他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妹妹。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家里“负担”, 年幼的他早早意识到:这个家,需要他站起来。</h3></br><h3>他从小就格外努力、自律,学习优秀、文艺天赋出众,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h3></br><h3>听他同学说,学生时代的宁生,就是那种“别人家孩子”:学习成绩好,文艺特长多,班里黑板报、运动会广播稿、学校电教活动都有它的身影。加之性格温润,相貌出众,老师同学都对他印象深刻。</h3></br><h3>高中毕业后,他一心想考大学。可在那个年代,哪怕再优秀的青年,只要身体上有残缺,许多通道便自动关闭。</h3></br><h3>他没能如愿,最终不得不放弃念书梦想,开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靠着一股韧劲做过许多零工。</h3></br><h3>直到后来张海迪的出现,才一点点为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打开了一道门。</h3></br><br></br><br></br> <h3> 那年他拄着拐杖</h3></br><h3>爬上1080级台阶</h3></br> <p data-pm-slice="0 0 []">我结识宁生时,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才二十四五岁。</h3></br><h3>我们同在工艺美术厂干活,一起画油布、绘玻璃画。他总是对人温和有礼,把我们这些小师妹当成亲妹妹一般照顾。</h3></br><h3>第一次见他时,他一手扶着自行车,一手拄着拐杖,动作干脆利索,看不出一丝迟缓。</h3></br><h3>后来熟悉了才知道,他干起活来也是细致利落,是个非常“顶用”的人。</h3></br><h3>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h3></br><h3>1986年夏天,厂里组织去五台山。车间年轻人都去了,宁生也同我们一起。攀登黛螺顶时,面对 1080 级台阶,几个师弟争着要背宁生上山,他却婉拒,坚持要自己走上去。</h3></br><h3>顶峰相聚,我们早已气喘吁吁,叫苦不迭,他却擦擦汗,笑着说,“看,我也上来了,让你们久等了!”</h3></br><h3>这一幕,过了40年,我依然清楚记得。</h3></br><h3>他的这股子倔劲,不是逞强,是骨子里的自尊。</h3></br><h3>我那时刚开始画玻璃画,技法生疏,经常找他帮我看,他总是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如何处理细节,从不嫌我麻烦。</h3></br><h3>至今,我还记得,他教我怎么把云画出层次,怎么让石头更有质感。他从不说“我教你”,却教会了我很多。</h3></br><h3>他就是那种站在人群中,不说话也能让人安心的人。</h3></br> <p data-pm-slice="0 0 []">生活压下来</h3></br><p data-pm-slice="0 0 []">他就画出一条路</h3></br> <p data-pm-slice="0 0 []">宁生后来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那时他有残疾证,根据政策可以合法生二胎。孩子的到来,也意味着生活压力翻倍。</h3></br><h3>但他不愿意依靠父母,只靠自己一笔一笔画,一点一点攒钱。白天上班,业余时间画油布、画玻璃、画墙体,做广告,凭自身手艺贴补家用。</h3></br><h3>90年代后期,工艺美术厂效益下滑,他果断自立门户,创办“美工社”,干起了户外广告、印刷、标语、标牌,广告业务。</h3></br> 工作中的宁生<h3>有一次,他坐着手摇架在高空写广告,恰巧被路过的老父亲看见,心疼得几乎掉泪。</h3></br><h3>等他安全落地,父亲才哽咽着劝他,“别再接这种冒险的活了,缺钱就和家里说”。可宁生只是笑笑:“我能干的,我自己家过日子,当然要自己挣钱”。</h3></br>幸运的是,他有个贤惠能干的妻子,夫妻二人齐心协力,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一双儿女也培养得十分优秀。 <h3>向阳而生</h3></br><h3>终被生活温柔以待</h3></br> <p data-pm-slice="0 0 []">再见宁生,他早不再骑自行车,而是骑上了摩托。进入2000年后,他更是意识超前,考取了大同第一批残疾人驾照,开上了属于自己的汽车。</h3></br><p data-pm-slice="0 0 []">这些年,他的座驾换了一辆又一辆。最近重逢,他还热情地开着丰田,亲自送我回家。</h3></br><h3>他一直喜欢速度。</h3></br><h3><b>不是车快,是他心里一直有路。</b></h3></br><h3>如今,宁生已年近古稀,可岁月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沧桑,他脸上不见丝毫忧郁愁容,永远阳光灿烂。卸下了工作和家庭的重担,反倒让他活得更自在。</h3></br> <h3>热爱音乐的宁生</h3></br><h3>他终于有时间尽情享受生活:拉小提琴、弹吉他、拉二胡,唱歌、研究音响设备…… 那些年轻时没来得及实现的梦,他一个一个重新拾了起来。 </h3></br><h3>他把音乐和热爱,填进生活的每个缝隙,那个少年时期的自己,终于又回到了他身上。</h3></br><h3> 如果你喜欢这个故事 </h3></br><h3> 点个“❤”让我知道你来过 </h3></br><p data-pm-slice="0 0 []">我由衷地钦佩、欣赏宁生。<br></br></h3></br><p data-pm-slice="0 0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却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发光。身有残疾的他,却从不怨命,用几十年的坚韧与乐观,走出一条明亮的人生路。</h3></br><h3>他像一缕光,安静,却有穿透力。</h3></br><h3>但这不是一个“励志故事”。</h3></br><h3>宁生从不以“特别”自居,也从未期待谁的赞美。他只是默默地,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安安静静地、尽全力地,把生活过好。</h3></br><h3>他用拐杖攀山、用笔画谋生、用行动对抗偏见——他从没说过“我不容易“,也不放弃每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h3></br><h3>他不是典范,而是一种提醒:<b>认真生活的人,本身就值得尊敬</b>。</h3></br>愿他一直那样,拉着琴弓,迎着光,在自己的节奏里,活得安然有力。“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x0eJBPNyoFCNW1ewiklP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