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耳东教授·陈剑<br>美篇号:253932472 盛夏,晨雾未散,山岚初醒,笔者踏入了四明山麓宁波西乡龙观这片被青山绿水环抱的秘境。抬眼望去,层峦叠嶂的群山如巨龙蜿蜒,将交坑大峡谷的雄浑气势悄然收拢怀中;山脚下,溪流潺潺,半山伴水度假村静静地伫立着,潜龙湖(外牌楼水库)的碧波荡漾在晨光里,倒映着两岸郁郁葱葱的野生板栗林与桂花丛。山风掠过时,紫云英、山茱萸等野花次第摇曳,仿佛大地绣出的斑斓锦缎。在这山水相依的转折处,中华蜜蜂养殖基地便藏身于这片山水褶皱的诗意之中,如同一枚被自然珍爱的琥珀。 中华蜜蜂,古称“中蜂”,是华夏大地千年不散的生灵。《诗经》有云:“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先民早已与这小小的精灵结下不解之缘。在龙观乡,中蜂不仅是山林的精灵,更是乡土文化的血脉。当地人称其为“土蜂”,它们与山民共栖共荣,在板栗花的醇厚、野桂花的清冽、紫云英的柔香中,酿就了一部跨越千年的“蜜史”。 循着小径蜿蜒而上,山坡间,数十只长方形、圆桶形蜂箱梯次错落叠放,蜂箱缝隙间渗出琥珀色的蜂蜡,在晨光中凝成时光的痂。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伯正蹲在蜂箱旁,用竹刀轻轻刮去箱壁的蜂蜡。“这蜂箱啊,得用老杉木做,透气又防虫。”他抬头笑道,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几十年与蜜蜂打交道的故事。老人是龙观乡土生土长的蜂农,祖辈三代都以养蜂为业。“以前山里人家家养中蜂,蜂蜜是换盐巴的宝贝,蜂蜡还能点灯。旧时《鄞县志》里写着‘山民采蜜,以木桶储之,待市集换粮’,这手艺传了不知多少年。”而今,这份手艺仍在山间流转,蜂蜜不再是换盐的“硬通货”,却成了乡愁里最温柔的甜。同时,也成了蜂农养殖经验交流基地和青少年科普知识实习基地。 在龙观,蜜蜂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午后在半山古村落闲逛时,见几户人家的窗台上摆着祖传的竹编蜂笼,墙根下晾晒着金黄的蜜脾。一位白发阿婆告诉笔者,旧时,每逢清明前后,村里会举行“请蜂”仪式:用艾草熏蜂笼,祈求蜂群兴旺。她说,中蜂认得乡音,哪怕飞进深山,也能循着熟悉的气味回家。“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总怕被蜇,现在懂了,蜜蜂是山林的信使,它们勤快,人也得勤快。”这朴素的言语里,藏着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龙观人相信,蜜蜂的繁盛是山灵庇护的征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证。 “龙观蜜蜂自然科普馆”就坐落在这样的村落之中。灰瓦白墙的院落由宁波易乐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负责人张女士将老宅改造成自然课堂。推门而入,玻璃展柜里不仅陈列着各色蜂种标本,墙上还挂着村民捐赠的老蜂箱照片,泛黄的相纸记录着上世纪山民采蜜的珍贵影像。最触动人心的是角落里的“蜂情故事墙”,密密麻麻记录着与蜜蜂相关的记忆:“爷爷说,蜂群兴旺的年份,庄稼收成准好”“记得小时候偷吃蜜脾,被蜂追着跑了一里地”……这些文字,如同散落在民间的蜜语,串起了龙观人与蜜蜂的千年情缘。 张女士介绍,基地不仅致力于中蜂繁育,更在努力唤醒村民对本土蜂种的保护意识。馆内特意设置了“古法养蜂”展区:竹编蜂笼、木制摇蜜机、蜡染蜂衣等传统工具一一陈列,配合老蜂农的现场演示,重现了《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山民取蜜法”。她说:“中蜂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它们采百花而成蜜,正如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如今机械化养蜂盛行,但传统技艺不能丢。”为此,基地准备联合乡政府申请“龙观中蜂古法养殖技艺”非遗项目,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暮色染山时,蜜酒、蜜饼、蜜茶列于长桌,杯盏间流淌的不止是甜浆,更是千年相守的情谊。青年诗人即兴吟诵:“蜂舞山川酿百花,人耕云雨承天馈。蜜非独甘醴,乃自然之契。”诗句与明代袁宏道的“山深蜜熟无人取,野老闲眠听蜂声”遥相呼应,龙观的山风,将古今的蜜语一并送入云霄。 夜色渐浓,蜂箱前的暖灯次第亮起,归巢的蜜蜂在光晕中盘旋,似星子坠入尘世。立于观景台俯瞰,山谷灯火点点,如蜜色星河流动。此刻方悟:中华蜜蜂的翅膀,不仅扇动自然的生机,更托举着龙观人代代相传的智慧与温情。那些关于蜜蜂的传说、信仰、记忆,早已与青山绿水交融,化作滋养人心的永恒诗篇。<br> 归途时,山风携来一缕蜜香。回望云雾中的半山村落,恍若看见千年前,山民焚香祈蜂的身影与今日的无人机光影重叠。蜜蜂的诗,从未停歇;龙观的蜜韵,千年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