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八廓街,远远就看见了大昭寺的金顶,它如同被佛陀指尖点亮的明灯,在高原的春风中漾开层层光晕,晕染了游客信众的心。我也被这一抹金色吸引。</p> <p class="ql-block">拉萨,除布达拉宫外,最重要的景点就是大昭寺了。我们是下午进大昭寺参观的。</p><p class="ql-block">这是大昭寺的门票。</p><p class="ql-block">怀揣着敬畏与虔诚之心,我踏入了这座承载着千年信仰与历史的寺庙。作为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和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大昭寺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来到拉萨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昭寺的大门。大门雕梁画栋,是藏族汉族尼泊尔和印度建筑的合璧。</p><p class="ql-block">讲解员介绍说: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西藏各派寺庙的单一性不同,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徒们共同的的精神中心。</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望向外面,磕长头的信众依然虔诚地磕着等身长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是下午时分,太阳偏西</span>,看起来光线略微偏暗。但吾以为,参观寺庙,这种光线到反而恰到好处,更能传达出寺庙的庄严肃穆的神秘之感。</p> <p class="ql-block">开始参观。</p><p class="ql-block">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大昭寺的内廓顺时针参观。</p><p class="ql-block">寺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音袅袅,</span>酥油灯影幢幢,幽幽暗暗中只觉得酥油灯燃烧的味道很“藏族”。参观的过道并不宽敞,游客相对拥挤。</p><p class="ql-block">寺内内文物众多,佛像唐卡遍布,坛城殿堂一个接着一个,历史故事,佛教传说无比丰富,真有目不暇接,耳不暇听之感。由于对藏传佛教知之甚少,即使紧跟讲解员的脚步,仍有不知所云,不知所观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但我还是很勉力地有了一些收获。</p><p class="ql-block">一是了解了大昭寺的建造历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span>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关于它的建造历史,有这样的传说。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决定<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建寺庙。传说当时此地是一片湖泊,叫“卧塘湖”。文成公主通过堪舆推算出西藏的地形如同一个仰卧的魔女,而这片湖泊正是魔女的心脏,需填湖建寺才能镇住魔女。于是,松赞干布决定填湖建寺。因为当时交通运输工具缺乏,松赞干布下令用白山羊从远处驮土填湖。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大昭寺建成后,人们便将最初的佛殿命名为“惹萨”,</span>惹”,藏语意为山羊,“萨”意为土地,“惹萨”的合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为“山羊驮土”。后来,“惹萨”就演变成了“拉萨”,成为城市的名称。所以,在拉萨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span>它至今已有1350年了。</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建好以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赞干布就将尼泊尔尺尊公主入藏时从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供奉在这里,而当时的文成公主及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则被安置在小昭寺。</span></p> <p class="ql-block">二是比较详细地了解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以下内容来自讲解员,当时听得囫囵吞枣的部分后搜索百度搞懂。</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佛教最珍贵的圣物之一。它的历史已有2500年。公元前486年,80岁的佛祖释迦牟尼在涅槃前留下遗言,“为调伏邪魔外道”,允许弟子们塑造与其相似的像来代替他。佛陀弟子请来古印度最杰出的工匠,按照佛陀12岁时的身材比例精心铸造了这尊等身像,同时铸造的还有8岁和25岁等身像。</p><p class="ql-block">等身像造好后,最初供奉于古印度的乌杖那国(今巴基斯坦斯),公元4世纪,前秦皇帝苻坚派大将吕光西征,将佛像带回中国。历经后梁、后秦等朝代更迭,最终供奉于唐朝长安。</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时将这尊佛像带到吐蕃,最初供奉在小昭寺。武则天时期,因唐蕃关系紧张,吐蕃人将佛像秘密转移到大昭寺南门的墙壁暗室。唐中宗年间,金城公主入藏后重新发现并正式供奉于大昭寺至今。</p><p class="ql-block">就是如今的这座。注:寺内不允许拍照,此图来自网络。与我所见的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的12岁等身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像,被藏传佛教视为“至尊珍宝”。</p><p class="ql-block">现在大昭寺门口的磕长头区域,人们拜的就是这尊“圣象”,磕头的正前方就是等身像的位置。佛教徒认为见到佛像就如同见到佛陀本人,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有的佛教徒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来这座等身像前朝圣。信仰的力量何其强大!</p><p class="ql-block">补充一下:</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是由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到拉萨的,最初供奉在大昭寺,唐金城公主入藏后将其与12岁等身像互换位置,移到小昭寺。至今仍供奉在小昭寺内(一说文革时遭到毁坏)。</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25岁等身像说法不一:有说现供奉于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迦耶是世界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有说已经下落不明的。它完全按照佛陀身体比例打造,被认为是最像佛陀真身的造像。与8岁、12岁等身像同为佛陀亲自认可的三尊等身像,也是极具影响力的“至尊珍物”。</p><p class="ql-block">这三尊等身像是佛教历史上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吸引着全世界佛教徒前来朝圣。</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西藏博物馆拍到的12岁等身像照片。是照片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是看到了这幅文成公主入藏图,这是一幅大型壁画。</p><p class="ql-block">讲解员告诉我们:壁画以图像形式完整记录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史诗性事件,包括:送亲队伍行进、松赞干布迎亲、大昭寺修建等场景,填补了文字史料的视觉空白。是研究唐蕃和亲的一手材料。</p><p class="ql-block">可惜我不是历史学家,对和亲仅略有所知,仅有的停留时间也没能细细观察,又缺乏欣赏画作的能力,所以也未能品咂出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来,这是我的遗憾。但仅从我看到的壁画内容和图案来看,它还是非常让人震撼的,因为采用了唐卡的矿物质原料,色彩至今仍非常鲜艳,隔远望去,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这幅大型的意义在于它展现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反映了当时汉藏两大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四是对寺内众多的佛像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狭窄幽长的寺庙内,我紧跟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认真看认真听。</p><p class="ql-block">只见一尊尊佛像伫立寺内,每一尊都是金光贴面,佛光闪闪。因为对藏传佛教不是很熟悉,即使讲解员已经卖力地讲过了,我依然还是不能记得这些佛祖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们之中有的是藏传医学的集大成者;有的又是藏式建筑的开山大师;有的是某某教派的创始人,有的又是藏传教法的传承人。他们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只记得讲解员在一尊名叫“唐东杰波”的佛像前介绍了好久,我使劲儿地记住了他的功绩:他是藏戏的创始人;是桥梁建筑专家;他发明了治疗内科疾病的“藏药“白丸”和应对流行瘟疫的“红丸”;他还在拉萨创立了“药王庙”,系统传授医药知识,奠定了藏医的地位;他还建立了一个叫什么的寺院,寺院收藏大量佛教经典, 是成为康巴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建筑之一。总之,唐东杰波是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人物。听了介绍,不觉对唐东杰波肃然起敬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唐东杰波应该是藏族的英雄了吧!</p><p class="ql-block">寺内不准拍照,今特盗图一张。</p> <p class="ql-block">五是近距离地观察了坛城,知道了坛城原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曼陀罗”(又称“曼荼罗”)。</p><p class="ql-block">沿着内转经道走到了一座高大的宝殿前。它通身的金光闪闪,满眼的珠光宝气,真正“亮瞎”了我的双眼。讲解员告诉我们说这是“坛城”,“祭坛”的“坛”,“城市的“城”。我一脸懵,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当她讲到“坛城”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曼陀罗”的时候,我才有点明白。小时候听到信佛的人讲“曼陀罗”,原来就是这个与佛教佛法密切相关的“坛城”啊!</p><p class="ql-block">继续听讲解。</p><p class="ql-block">坛城在藏传佛教中有巨大作用:主要象征宇宙的秩序,佛法的庇护所和精神修行的神圣道场。修行者在此观想佛境、体悟佛理,通过供奉坛城可扫除烦恼障碍,获得菩萨的加持与智慧的启迪。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大昭寺的坛城,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它的图案繁复精美,无法用语言描述。据说最最精美的那座足足造了四年,用去黄金几百公斤,肉眼可见的金灿灿亮闪闪。珍贵的矿物颜料又使它色彩鲜艳。那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让我目不暇接。坛城中心的主尊突出,周围的众神栩栩如生,花卉图案众多,几何图案对称,展现出一种佛家所推崇的和谐、完美的秩序。它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站在坛城前,尽管讲解员还在卖力地讲解,但我仿佛已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坛城是修行者心中的理想世界,又何尝不是我们芸芸众生所追求的心灵净土?</p> <p class="ql-block">穿过内转经道,在藏传佛教浓郁的酥油香中,倏忽一道光在眼前亮起,参观结束。</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我们置身大昭寺二楼檐廊,俯视一楼院内正在辩经的僧人,他们是那么地专注;平视对面寺墙上的由牦牛毛编织而成的佛教图案映入眼帘,是那么的醒目;远眺一座座金顶在高原澄澈的天空中舒展铺排,鎏金飞檐如同展翅的金鹏,将袅袅梵音送往云端。</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金顶前留个影。何日能再来?惆怅ing。</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昭寺,高原四月底的和风穿透经幡的缝隙,与日光一起在斑驳的石墙上织就了时间的经纬。</p><p class="ql-block">回望大昭寺,忽听得檐角悬挂的铜铃在风中轻颤,发出空灵的叮铛声——这是历史的低语,是1300年前文成公主入藏时驼铃的余韵。</p><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中,磕等身长头的信众们依旧在为信仰磕着头。面对着释迦牟尼的方向,面对着“曼陀罗坛城”他们诚意满满,让人既感慨又感动。人是需要信仰的!有了信仰才有生活的勇气、前行的力量!才能内心平和,精神丰盈,境界超然!今天的磕头者或许已不是前天我刚到拉萨时看到的那一批,但我相信,大昭寺周围每一块被身体摩挲得发亮的石板里都沉淀着前日昨日今日往后所有的信徒们千万次虔诚的起与伏,并且仍将见证着生生不息的信徒们的虔诚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又转到了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span>弥补了第一天没有参观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外墙白黄红蓝黑五色醒目,门头上飘扬着五色旗。厚重的石墙,庄重的大门,蹲坐的石狮,藏汉两地的建筑风格融合在衙门建筑里。</p> <p class="ql-block">有清一代,皇帝还是重视对西藏的管理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世达赖喇嘛曾长途跋涉去北京觐见顺治皇帝,滞留北京期间又多次去朝见,报告西藏地方政教大事,接受清廷的册封。</span>达赖五世死后,西藏局势不稳,清廷以安定西藏为由,派大臣驻守西藏,<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此以后,</span>无论什么皇帝接位,对西藏的管控都是朝廷的重中之重。设立驻藏衙门,派封疆大臣直接参与政务管理,提高驻藏大臣职权,西藏重要政务必须由达赖喇嘛与清廷驻藏大臣合议才能作成决定。</p><p class="ql-block">“抚远绥疆”是清朝大臣的主要职责。即“安抚边远地区,平定领土边界”。</p> <p class="ql-block">这是衙门内的“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帝”的唐卡。</p> <p class="ql-block">这些清廷大臣在雪域做了不少事情,衙门内特辟有“清代驻藏大臣治藏事迹专题展览”,“功垂雪域,德劭千秋”八个大字非常醒目,足见这些大臣们治藏的功绩可以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驻藏衙门的机构表。很正规很正式。</p><p class="ql-block">相同的内容我在西藏博物馆也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再次站到八廓街上远眺大昭寺,古老而庄严的寺庙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四合的暮云中,金顶也即将收起它的金光。但几个小时后,它又将迎来新的一轮红日,沐浴在朗朗的阳光下。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它就是这样的周而复始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世事的沧桑!永不停歇的时间啊,你是一切的参与者,缔造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