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巴西里约热内卢

2U-Angela

<p class="ql-block">巴西Brazil是南美最大的国家,金砖国创始成员之一,东濒大西洋,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足球王国,人口2亿。</p><p class="ql-block">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简称里约Rio,曾经是巴西首都(1763-1960年)。里约是巴西仅次于圣保罗的第二大城市,西有“ 狂欢节之都”之称,是巴西最大的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在里约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上帝用6天创造了世界,第7天创造了里约;里约因而被称作是上帝之城。然而天堂有多美好,地狱就有多黑暗;里约就是这样一个天堂与地狱共存的地方。我们是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到巴西里约的,落地已是晚上9-10点钟,看着街上仍然熙熙攘攘的人群几乎惊掉了下巴。原来我们是赶上了巴西狂欢节的尾巴。狂欢节余热未消,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不说 ,且男男女女都几乎一本正经地不好好穿衣服!还有狂欢节期间几百万人涌入面积仅相当于上海1/5的里约,相应的公共设施显然跟不上,于是整个城市变身巨大的公厕,气味可想而知。那一晚搞得不得不屏住呼吸的我们简直开始怀疑人生了。</p> 巴西狂欢节,每年都会吸引数百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在此狂欢三天三夜。我们赶上里约狂欢节的尾巴,虽然没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花车游行,但狂欢余热未退的里约仍让我们惊愕不已。 <p class="ql-block">狂欢节作为巴西最重要的节日,每一个巴西人都为其盛装出席,于是异装癖、跟比基尼比还要省布的上装和T裤大行其道,平日性格内向的女士和西装革履的白领先生也加入这不分阶层不分尊贵卑贱的音乐、桑巴舞、酒精和性的盛会,从白天到黑夜,快乐可以传染,不满得到宣泄;同时对巴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狂欢节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界限,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在狂欢节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个性,这种对性别角色的模糊和包容,使得狂欢节成了一个性别平等和自由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这一家子看见我举着手机要拍照,一秒钟发动起来,停都停不下来。一家之主的男主竟然穿了条粉色超短裙,还背了个天使的翅膀,走在一起的老婆孩子显然也很享受这种疯狂的即兴表演。</p> <p class="ql-block">狂欢节上的异装癖可见一斑:对女性化的狂热程度独一无二。男性们会穿着女人的服装、涂上鲜艳的唇彩,穿上性感的迷你裙,跳着热辣、激情的舞蹈。</p> 这种异装癖现象在狂欢节上极为常见,且不会受到歧视。 还看见了几辆等待出发的狂欢节花车。 花车上装饰着耀眼的灯光和繁复的图案,花车上的演员身着华丽的服饰,花车巡游时她们会翩翩起舞,仿佛是在造梦,五彩斑斓的梦境。 狂欢盛事我们没赶上。据说里约的狂欢 最负国际盛名。标志是桑巴大道(Sambódromo)上举行的桑巴舞学校游行大赛(Desfile das Escolas de Samba)。各个桑巴舞学校(本质是大型社区组织)花费一整年时间准备,呈现极尽奢华、主题深刻、规模宏大的表演,包括精美绝伦的花车、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fantasias)和震撼人心的桑巴鼓乐(bateria)。这是高度竞技性的表演。 狂欢节唯一笑不起来的人是警察和保安。狂欢节期间不仅交通流量大增,小偷抢劫案件成倍增长。我们被要求晚上不出门不上街;如果一定要上街那不可以拿手机。我想在我们住的酒店门口拍几张照片被酒店保安死死拦住不得跨出酒店半步,只能在酒店门口挡板后面拍几张,可见这期间治安混乱到什么程度。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是去海拔710米的里约科尔科瓦多Corcovado 山,象征巴西独立(1922年独立100周年)与和平的基督救世主Cristo Redentor 雕像高耸于此。</p> 来耶稣山需要乘车走盘山公路,半山腰的地方换乘景区专用观光车、再排队转乘通向山顶的垂直电梯和一段滚梯才能到达大名鼎鼎的耶稣像脚下。 耶稣像面向着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张开着的双臂,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庄重、威严,它是世界上第四大的耶稣基督雕像,2007年,该雕像与秘鲁的马丘比丘、中国的长城和罗马的竞技场等一同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201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耶稣张开双臂,鸟瞰整个里约,整个雕像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白色十字架守护着里约热内卢。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在里约市内的几乎任何一点角落都可以看到。这也是我们观看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6年里约奥运会电视直播时看到最多的巴西景色。 雕像建成于1931年,高达38米(约为纽约自由女神像的三分之二),伸出的双臂横跨28米有余,这座雕像不仅是里约最知名的地标,而且也是巴西的文化标志。与此同时,这座雕像已经成为基督教的全球象征,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和非信徒登上科尔科瓦多山。 这里大概是巴西最热门的打卡景点了,每年吸引近200万名游客,绝对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人流如潮。张开双臂的基督像不仅仅有宗教含义,更代表着巴西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巴西人民热情接纳和宽阔胸怀的象征。。 除了与上帝同在的耶稣像,科尔科瓦多 Corcovado山值得多逗留。大西洋浩瀚无边,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海湾,那里的岸边居住着里约最富有的人群,海湾停靠着数不清的游艇。 遥望面包山Sugarloaf Mountain(海拔396米),如此俊秀的伫立在瓜纳巴拉湾,轮廓清晰可见,其独特的面包状山体形态在远处的天际线中十分醒目,与周围的瓜纳巴拉湾、城市建筑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城市风景画,被形容为上帝撒落在人间的一颗钻石。 在科尔科瓦多山顶俯瞰马拉卡纳球场Maracana Stadium,能将这一世界第一足球场的全貌尽收眼底。该运动场是为1950年巴西世界杯而兴建,除了曾作为1950年世界杯决赛举行场地外 ,还作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比赛场馆以及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体育场。 梯形的操场和跑道是赛马俱乐部 Jockey Club,赛马场的右侧一片郁郁葱葱,那是里约市的植物园。 在耶稣山可以环绕观赏里约城市山海城交融的壮丽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科帕卡巴纳海滩Copacabana迷人的海岸线尽收眼底。 里约的科帕卡巴纳海滩,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海滩之一,海岸沿线长达4.5公里,以其终年宜人的气候及多姿多彩的海滨风情闻名遐迩。 海水蔚蓝,浪花雪白,沙滩洁净松软,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 据说科帕卡巴纳海滩是比基尼的诞生地,虽无从考证,但满眼都是比基尼美女倒真是眼见为实。在这个海滩上,一个小时所看到的肤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比在其他的城市一年看到的都多。 巴西综合了印第安人、欧洲白人、亚洲人(华人和日本人为主)还有非洲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黑人后裔的血统。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混血构成了今天的巴西,正是因为移民的多元化,巴西人更善于接受拥有不同习俗的外国人,并非常友好地与之相处。 爱运动是巴西人的天性,海滩上有跑步的、冲浪的、踢球的,还有沙滩排球。 4公里长的滨海大道,似乎在与旁边的大海一样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波纹状的马赛克由黑色的玄武岩和白色的石灰石构成。 项目于1970年建成,大手笔波纹图案的马赛克展现了巴西精神:富有诱惑力的曲线沿着人行道上下起伏,呈现出出多样化、色彩丰富和质感细腻的图案样式。 马赛克图画挥洒在里约的海滨,城市成为画布。 每年的最后一天,科帕卡巴纳海滩上会汇聚数千人同时跨年;还有像麦当娜和Lady Gaga这种重量级的歌星会时不时地在这里开演唱会。 无烤肉不巴西。巴西除了足球,桑巴,美女,咖啡……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巴西烤肉。离科帕卡巴纳海滩不远处有家carretao 的烤肉店,也许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这里本地人和像我们一样的外国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巴西烤肉历史悠久,起源于18世纪早期,牛仔们喜欢将战利品牛现场宰杀,直接用刀串着烤来食用,牛肉作为巴西烤肉的主要食材沿袭至今。现如今,烤肉店基本都是自助餐厅,除了烤肉是人工现切、酒水另收费,其他一些生鱼片、蔬菜水果都可自助随便吃。 这家的烤肉用的是炭火,火炉的温度很有讲究,要控制在200度左右。如果过高,肉质就会老,过低又会影响外皮。店里的烤肉大多都来自里约周边的牧场,牛肉肉质新鲜,且不同的部位烘烤的时间不同,生熟度也不同,口感自然不一样。 客人落座后,都能看到一张图片,牛的身体被分为9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味道和感觉都不一样,相当于一次可以吃9种肉。服务生举着长长的烤肉叉,大块大块的牛肉串在叉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直接说阿拉伯数字,就可以品尝到不同部位的烤肉啦!这家店的侍者都很帅的。 <p class="ql-block">里约有上千家烤肉店,我们在这家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好巧不巧的是,在这家烤肉店竟然遇到曾经的旅友,我们一起去过西藏的林芝看桃花,这次她从长沙过来。</p> 里约二战纪念碑,建于1957年。尽管二战的战火没有烧到南美,但巴西参战了。在1944年派出了25334人的远征军,在意大利战场上对德作战,牺牲了469人。 这对百年无战事的巴西来说,是个巨大的伤亡。1960年,战亡将士的遗骸被运回巴西,安眠在二战纪念碑地下陵墓里。 被风吹倒的树依然顽强向上生长,枝繁叶茂。 不远处是面包山。 <p class="ql-block">巴西里约热内卢天梯教堂 Rio de Janeiro Cathedral 建于1964-1976年,整整花了12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从外表看最不像教堂的教堂。这是一座颠覆传统、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的金字塔型现代建筑,是里约热内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现代艺术的杰作。</p> 教堂的框架结构由规则的方框构成,这些方框从底部一直延伸到顶部,形成了一种类似天梯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天梯教堂”这一名称的由来,同时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诠释"通往天堂的阶梯"这一象征信徒灵魂升华的路径。 教堂旁的圆锥型钟楼,顶端竖立着十字架。。 教堂外特蕾莎修女的雕塑。特蕾莎修女是阿尔巴尼亚裔的著名人物,她毕生致力于印度加尔各答贫民服务,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特别是在天主教慈善领域。1997年去世后,天主教会将其正式封圣。她有两项被官方认定的神迹,第二项神迹发生在巴西。 教堂宽敞高大,气势恢弘,可容纳2万人。四面60米高的带状彩绘玻璃窗不仅用于采光,还可以调节进风量,与顶部天窗形成垂直通风路径。 建筑师刻意避免使用空调系统,通过计算建筑高度,确保自然通风满足20000人聚集时的空气质量需求,在炎炎夏日室内温度比外部低3-5℃。 玻璃窗以十字架四端为起点向下辐射,与顶部玻璃十字架棚顶形成光影十字(阳光直射时地面会显现完整十字光影) 讲礼台上方悬挂巨型木刻耶稣受难雕像,展现基督被钉十字架的经典场景。 雕像高约5米,采用深色木材雕刻,细节刻画细腻。 四面墙体镶嵌60米高的带状彩绘玻璃窗,从地面延伸至穹顶,描绘圣经故事图案。阳光透过时,内部会投射出五彩光斑。 圣母玛利亚怀抱幼年耶稣的白色大理石浮雕,风格简约柔和。 教堂内的装饰雕塑秉承简约前卫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离开阶梯大教堂前往下一个游览点,里约人气最旺的景点之一塞勒隆阶梯。又见狂欢节的人们,氛围拉满。领队和地接如临大敌,一再吩咐看好手机相机注意安全! 在前往塞勒隆台阶的一路上你就可以看到当地的巴西人在街道墙上的涂鸦。这些涂鸦充满了当地特色,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塞勒隆阶梯Selarón Steps修建于1990-2013年,是智利出生的艺术家塞勒隆的作品,被称作"我向巴西人民的致敬"。1990年, 画家塞勒隆开始翻新沿着他的房子前面的破旧的台阶。作品一直不断延伸,似乎不会完成。塞勒隆称"这个疯狂而独特的梦想只会在我死亡的那天结束"。最初,作品所用的瓷砖来自里约的各个建筑工地以及街道上的城市垃圾。但在后来,大多数瓷砖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捐赠的。塞勒隆阶梯共有215级,长125米,使用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2000多块瓷砖。2013年1月10日,塞勒隆在台阶上死去。<br><br>——自维基百科 from Wikipedia<br><br> 由于正值里约狂欢节尾声,各种奇装异服、性别错乱纷至沓来。 塞勒隆彩色阶梯相当出彩,是里约著名的摄影点,国家地理杂频道等均做过专题报道,上上下下走一趟感觉好极,色彩斑斓的阶梯确实是取景的好地方。 走在阶梯上,每一处都有一个小惊喜,有的瓷砖拼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画,有的则独自成景,让人目不暇接。每一片瓷砖似乎都隐藏着故事…… 塞勒隆阶梯被评为“世界十大神奇阶梯”之一,吸引着全球游客前来打卡。它是里约热内卢的文化名片,见证着艺术的传奇。 这些瓷砖里也有来自中国的 大胆张扬的红色作为台阶两侧的背景,热情奔放的色彩与巴西给人的印象相吻合,而台阶黄绿蓝的主色调则是来自于巴西国旗。 <p class="ql-block">离开看点多多的塞勒隆台阶,时间已近傍晚。路过马拉卡纳球场Maracana Stadium,打个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场,是巴西球员向往的地方,也是巴西球迷尽情发泄对足球狂热的地方。地接导游说巴西球迷们苦涩的眼泪和欢乐的泪水几乎湿透了球场的各个角落,其中最难忘的当属1950年世界杯决赛中巴西队输给乌拉圭队的那场比赛,在巴西人的心目中留下了50年不愈的伤疤。50多年过去了,几乎又换了一辈人,但巴西的球迷至今仍耿耿于怀,似乎每人怀里还揣着那本账,不能提这个话题。</p> 在门口拍到的一张旧海报,一窥当年能容纳20万观众的馆内盛况。地接导游特地让我们猜拱门的形状象征着什么?你能想到什么就代表什么。 马拉卡纳体育场记载了巴西足球的荣辱与悲欢,缔造了足球史上灿若晨星的名字:贝利、加林查、济科、苏格拉底、罗马里奥、罗纳尔多、还有今天的内马尔等。 场馆外的著名球员纪念碑文。 再见,马拉卡纳体育场;再见,令人印象深刻多姿多彩的里约!<div><br></div><div>前序: 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伊瓜苏国家公园</div><div>后序: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巴西里约热内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