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意匠看“法原”——北京胡同“画”今生之七十九

刘新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在火热进行的2025北京博物馆季活动中,我探访了藏匿在京城前门繁华商业圈一隅的小众博物馆——</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法原博物馆。这座由古老会馆改造而成的私人博物馆,虽仅有数百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却以其独特的民间建筑木作收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连接古今的一道独特门扉。</b></p> <p class="ql-block"><b>法原博物馆好找,就在醒目的大江胡同牌楼对面85号院,所在院落本身便是一处历史建筑,在明清时期曾是江西吉州会馆和贵州会馆,承载着数百年来的文化交流记忆。</b></p> <p class="ql-block"><b>近年来,随着前门街区对多处会馆的活化利用,这座古老的院落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博物馆创始人、著名建筑师朱小地先生将长达近40年收藏散落民间的建筑瑰宝汇聚于此,为它们建立了这座"新家"。馆名取自清末营造大家姚承祖的著作《营造法原》,寓意"民间建筑之本源",这正体现了博物馆的核心理念与主旨。</b></p> <p class="ql-block"><b>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博物馆,这里更像一位耐心的考据者,将目光投向建筑的微观“骨骼”与原始 “肌理”。步入法原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部中国民间建筑的"立体百科全书"。不大的空间内,百余件来自山西、陕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的精品木构件琳琅满目,包括柱梁、斗拱、花窗、牛腿、隔扇、门楼等各种类别,造型丰富,雕工精美,体现了民间木构制作的艺术与智慧,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方寸之地藏乾坤。博物馆的展览设计独具匠心,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建筑构件近距离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你可以360度环绕观察一个斗拱的每处细节,可以近在咫尺地欣赏柱梁、花窗上雕刻人物的一颦一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刻刀与木料相抵所留下的历史痕迹,让观众得以从微观角度领略中国民间木构建筑的精妙之处。</b></p> <p class="ql-block"><b>馆内藏品各具特色,每一件都诉说着不同的历史故事。一件尤其引人注目的展品是来自山西的明代木雕门楼,上面的人物形象穿着游牧民族服饰,专家学者根据其特征分析,认为它体现了明朝时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几件</b><b style="font-size:18px;">名为"驼峰"的木构件因其形状类似骆驼背上的突起而得名,主要用于承接上层梁头,在山西、陕西、广东等地民居中较为常见,从其形状建构可见当地民情风俗。</b></p> <p class="ql-block"><b>法原博物馆除了常设展厅外,还设有临时展厅,定期更换展览主题,先后举办了"文绿融合 新旧共生——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设计之道"“城市行知——姚江胡同更新记”和</b><b style="font-size:18px;">“文化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样式的流变”等展览、论坛、讲座</b><b>。这种灵活的展览机制,为博物馆注入了持续更新的活力。</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的二层设有咖啡厅和建筑书房,参观者可以在此休闲品咖看书,透过窗户俯瞰前门地区的青砖灰瓦,感受老城的慢生活节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走出博物馆,胡同里的阳光正好落在青砖上,与馆内的老物件遥相呼应。法原博物馆就像大江胡同里的一枚时光琥珀,将那些即将消散的记忆小心翼翼地封存。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当城市肌理逐渐被高楼稀释,当传统手艺面临失传,这里用一梁一栋、一拱一檐搭建起一座“记忆锚点”,等待每一个愿意俯身倾听的人,从中读出一个民族的过往与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