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劳大建校之前,这块地皮是皖南农场的,因此,到我们来的时候,到处是农场的痕迹。比如大片的旱田,非常适合拖拉机耕作;三排比较精致的小片瓦房是农场办公室;农机维修厂;饼肥粉碎车间;到处丢弃的破旧拖拉机和耕作设备。再就是留下了几条马路,可以走拖拉机、汽车,其中最长、最宽的是东西走向,贯穿整个区域的“长江路”。长江路一开始是土路,下雨天,就是烂泥巴地,人、车都很难走。天晴时若赶上起大风,则尘土飞扬,弄的人睁不开眼睛。于是,在学校的第一批建筑工程(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住宅以及教室、厕所之类的)结束后,首先上马的项目就是修路,尤其是长江路是重点建设,从土路翻新成结实的沙子路。应该是个秋天吧,还是开学时期,我们只有到了上学、放学的时候,才能近距离地观看修路过程。整个工程先是将原来路面挖开,将土运走,再运来石头,铺在路面上,再将熟石灰填入石缝中。接下来就是我们孩子最爱看的大戏--石磙压路。</p> <p class="ql-block">当时缺乏重型压路机,都是采用这样的大石磙压路。蚍蜉撼大树,你能!</p> <p class="ql-block">通过石磙的碾压,将路面的石子破碎,并将其与熟石灰结合,形成结实的路面,再铺上沙子起到保护路面的作用。石磙太大、太重,需要30来人才能拉动。哎呀,那天,呼啦啦来的都是大小伙子,也有一位年龄大的,他负责喊号子,其它人就背起绳子,拖着石磙,按照号子的节奏往前走。当时的劳动场景,在我们山沟里那是非常震撼。石磙在滚动中,碾压地面的石子,发出噼噼啪啪的破碎声;喊号子的人,声音洪亮,乐曲悠扬;拉绳的人的吆喝,整齐、粗放。</p> <p class="ql-block">数数看有30人吧</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修机场跑道,人更多啦</p> <p class="ql-block">现在变成比赛项目了</p> <p class="ql-block">号子的内容已经无法完整地记下来了,但开头部分还行吧,“嘚一睬来,哎,哎嗨吆哎,都是个年轻人来,哎嗨哎嗨吆哎,这是个上坡路哎,哎嗨,嗨吆哎”。除了石磙压路之震撼以外,还有吸引孩子的是打夯号子曲调之优美,而且,号子的内容也非常前卫,用的都是革命口号。比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下面是我现在录的,模仿当时工人的语音、语调喊出的劳动号子。</p> <p class="ql-block">号子一</p> <p class="ql-block">号子二</p> <p class="ql-block">以前打夯都是人工的,小的夯石只需两个人操作就可以,倒也不需要喊号子。如果夯石大些,需要四个人的时候,就要喊了。此时,一个人手抓夯石的把手,控制夯石的位置,并喊号子,另外四个人,各牵着一根绳子,根据号子的节奏将夯石甩起,再松手让其自由落下,砸在地面上,把地基夯实。再有就是更多的人举夯,更需要喊号子了。现在由于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工打夯已经罕见了,劳动号子也变成了稀罕物了,反而成为艺术了,常常出现在歌唱类的真人秀节目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当时见着的五人打夯</p> <p class="ql-block">西北地区时兴的多人打夯</p> <p class="ql-block">珍贵照片,拍的那么清楚。当年农业学大寨,铁姑娘战斗队也来到工地干打夯的粗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