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清华学子姚名达烈士</p><p class="ql-block">作者:姚果源(注:姚名达烈士之子姚果源系九江学院教授,曾任九江市政协副主席、九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7日</p> <p class="ql-block">记清华学子姚名达烈士</p><p class="ql-block">姚果源2025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史学家、目录学家、年谱学家、编辑出版家,《史理学》的开创者,姚名达、字达人、 号显微;笔名史蜂、力行、大任、圣楠。他是一位文节俱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姚名达 自述:“作者是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努力的一分子”(《目录学•自序》)。是他对自己 一生深刻的表白和生动的概括。</p><p class="ql-block"> 一、为国学文化千辛万苦坚贞不屈一意向前创造</p><p class="ql-block">(一)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5 年)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7 年)时期</p><p class="ql-block">(1)为梁启超学术的继承人 为章实斋史学的发扬人</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自述:“我生长在山高水深的江西兴国,祖父是一个农夫,父亲是一个秀才,其 所谓半耕半读人家,从小就半耕半读,一直到中学时期(赣州一中)才脱离农村生活。因为 家里有几千本古书,所以就对历史特别发生兴趣。”1923 年中学毕业,1924 年秋考入南洋 大学国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姚名达《论史学》是他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原载《民铎》 第 6 卷第 5 号,1925 年 11 月。本文中,姚名达提纲挈领说:“章实之史学根柢于邵念鲁, 而邵学又出于刘蕺山。......故欲穷章氏之史学之渊源,非追求邵、刘之哲学不为 功。......。”) ;(转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 罗艳春 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存》63-64 页,2012 年 10 月出版)。</p><p class="ql-block">1925 年 7 月,姚名达考取清华学校国学院的研究生,9 月 9 日,开学典礼,姚名达 20 岁走进清华,受业于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趙元任、陈寅恪(一年后从欧州回国到校)教授, 讲师李济,助教多人等教师。“那时梁任公先生正想合师生之力,共著一部空前绝后的《中 国文化史》”,姚名达当即立志:“著作其中一部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中国史学史》”。1925 年 9 月 14 日,研究院正式开业。首先将各教授就自已所指导之学科范围上课介绍,如梁启 超先生: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清学术史,中国文学等。俾诸生就其范围与各 教授商谈研究题目。姚名达:“请问梁任公,自患学问欲太多,而欲集中精力于一点为何? 先生曰,史也!史也!(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第七章华夏增辉,174 页,简介姚 名达。2002 年 1 月出版)。姚名达主要师从梁启超和王国维先生。首选研究课题:《中国通 史》,《章实斋之史学》,《邵念鲁年谱》等。</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在校刊发表第一篇论文《什么是学问》(《清华周刊》1926 年 4 月 16 日,第 375 期。)姚名达到校的第二篇论文,《清华周刊》和史的意义,恰逢清华满十五岁。他说:“史 的意义钟郁在有意义的人生”;“希望《清华周刊》记载清华有意义的人生,使清华的史昭 垂万古”。“我们应努力做有意义的工作,过有意义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有史的意义”。 (原载《清华周刊》第 377 期,1926 年 4 月 30 日出版)。(转载罗艳春 姚果源选编《姚名达 文存》71-74 页,2012 年 10 月)。</p><p class="ql-block">1926 年 6 月 25 日,清华研究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本届学生 29 名,姚名达毕业论 文获成绩优良奖学金 100 元(名额 16 人)。姚名达、刘盼遂、周传儒、吴其昌等七人申请留 校继续研究一年。姚名达专题研究,增加《历史研究法》,继续《章实斋之史学》等。</p><p class="ql-block">姚名达《邵念鲁年谱》发表(初载清华《国学论丛》第 1 卷第 2 号,1926 年 2 月 12 日 起连续刊载);《邵念鲁年谱》单行本,作为何炳主编“中国史学史丛书之一种,”1930 年 12 月,啇务印书馆出版。《邵念鲁年谱》•序例(原载同前);(转载《姚名达文存》65-67 页, 2012 年 10 月出版)</p><p class="ql-block">《许真君故事的起原和概略》(原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一卷第五号。1926 年夏,姚名达回江西家乡采辑而成);(转载《姚名达文存》106-109 页。2012 年 10 月)。</p><p class="ql-block">姚名达:“据我的见浅,大禹就是许真君的前身,许真君就是大禹的替人......我可以说</p> <p class="ql-block">江西民众确已承认许真君是唯一的信仰对象,唯一的中心人物,尊之为江西福主。江西的 陆地,所以没有沉入大海,全是许真君之赐。”和上古的人说大禹是平水土的人,说山是 “维禹甸之”,水注是“维禹之绩”,后人“缵禹之绪”,“设都于禹之绩”,几乎毫无二致。 研究大禹的人们请你们注意这点罢。</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史记•田敬仲世家》中驺忌的三段话(原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 一卷第四号,1926 年 11 月 21 日北京。(转载《姚名达文存》75-81 页)。</p><p class="ql-block">1927 年 4 月 16 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告:“本届审查合格研究生 10 人之中,姚 名达研究题目《中国史籍考》。”(《北京大学月刊》1927<2086>)。</p><p class="ql-block">《章实斋之史学》(原载《国学月报》第二卷,第一、二号,1927 年 1 月 31 日、2 月 18 日出版);(转载《姚名达文存》82-105 页。2012 年 10 月出版)。《章实斋遗书》•叙目(原 载《国学月报》第二卷第三号,1927 年 3 月 31 日出版。(转载《姚名达文存》110-119 页)2012 年 10 月出版)。《纪年经纬考序》(原载清华研究院《国学月报第二卷第五号,1927 年 5 月 31 日出版.(转载《姚名达文存》140-141 页。2012 年 10 月出版)。</p><p class="ql-block">1928 年 3 月姚名达接任《清华周刊》学术部主任编辑,始将梁任公教授演讲 姚名达编 记《历史研究法(续)》在清华《国学月刊》陆续刊载完毕。</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姚名达更名並作跋,1930年4月初版 啇务印书馆 发行,万有文库 国学小丛书)。姚名达《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跋》:“新会梁任公先生讲述, 其门人周传懦、姚名达笔记为文都十一万言,所以补旧作《历史研究法》之不逮,阐其新 解,以启发后学,专精史学者也。”名达忆:民国十四年(1925 年)9 月 23 日,名达受业于 染任公先生,是年秋冬梁先生即讲“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口敷笔著,昼夜弗辍,入 春(1926 年)而病,遂未完成!1926 年 10 月 6 日,讲座复开,绵延以至于 1927 年 5 月底, 扶病登坛,无力撰稿,乃令周君速记,编为讲义,载于《清华周刊》,即斯编也。周君因事 忙不能卒业,编至“合传及其做法”而止。名达遂继其后。自 1928 年 3 月 18 日至 5 月底, 编成“年谱及其做法”、“专传的做法”二章”。自 8 月 13 日至 28 日,编成“孔子传的做 法,”及以后诸篇,全讲始告成文。经梁先生校阅,卒为定本。是年秋以后,先生弱不耐 劳,后学不复得闻高论,而斯讲遂成绝响!“《中国文化史》既未成书于前,《史法补编》 又未卒述于后,是诚国人之不幸,亦先生所賫恨以终者已!名达无似,有心治史而无力以 副之,深愧有负师教!”;(转载《姚名达文存》166-167 页》。)</p><p class="ql-block">1927 年上半年,梁启超为燕京大学作《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专题讲座,並拿出一月 30 元酬金,请姚名达将其听课笔记印发给听讲者,“其记录稿条理清楚,颇受听众好评”。该 专题讲完后,由姚名达、周传儒、吴其昌等根据记录整理,辑为《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 书。(以上见孙敦恒编著《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 1 次印 刷);其第七章《华夏增辉》筒介姚名达,175 页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吴其昌《哀念姚名达教授》:“......梁任公先生当时(1927 年)又兼讲于燕京大学,且恒 为夜课,我等三人相携步行,清华燕京路上,往来何啻数十百回”。梁启超演讲,吴其昌 周传儒 姚名达笔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印刷发行,1936年3月。吴其昌:“此 即三位同窗好友当年辛苦合作的永久纪念”。(原文载四川乐山县《诚报》1942 年 7 月 31 日); (转载姚果源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附录-3》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p><p class="ql-block">1927 年 10 月姚名达 储皖峰编《国学月报•纪念王静安先生专号(陈垣署)》编者《引 言》:“清华研究院教授王国维于 6 月 2 日自投昆明湖,你若想知道王国维是怎么样的一个 人,就是本报本号的目的,因为他在学术上对当代的中国有莫大的贡献”。同期;补白:姚 名达《无题》诗一首:“绝学不传,师胡早死。群嚣未息,吾欲无言。”当年姚名达主编 《国学月报》第 8、9、10 期合刊,1927 年 10 月。以上紀念专刊扩编转载,姚果源选编 《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一编国学文存拾遗补阙》(稿本待出版,本书 2025 年內出版)。</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回忆:“吾院师生 1926 年 6 月 1 日叙别会。餐前聚坐,欢声沸腾,惟静安先生 之席,寂然无声。任公先生忽起立致辞,历述同学成绩之优越,而谓“吾院苟继续努力,</p> <p class="ql-block">成国学重镇无疑”。众皆谛听,静安先生亦点头不语。呜呼,孰知先生以此时死别诸生也! 翌日暝,钟八点,突闻王先生死矣!急奔颐和园东,会于讲堂。“名达主席,议决要案多种, 新设治丧委员会以执行之”。姚名达作纪念文:《王靜安先生年表》、《达人史话》、《哀余断 忆(五则)》、《友座私语(二则)》(原载《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八、九、十号合刊,1927 年 10 月 31 日出版)。(转载《姚名达文存》142、145 页、150 页)。(2012 年 10 月出版)。 (注:《王静安先生年表》未转载《姚名达文存》,编者失误)。王国维著作长篇,姚名达整 理《观堂集林批校表》(原本没有收载紀念专刊)。</p><p class="ql-block">1927 年 6 月 1 日,清华国学研究院举行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其中刘盼遂、姚名达、 吴其昌等 11 人被准许留校继续研究一年。本届没有排成绩等级,也没发奨学金,仅举行了 成绩展览。1927 年 9 月 7 日,暑假结束,新学年开始。第三届国学研究院学生到院报到, 7 月间试录取新生 11 名。加上前二届考取的 2 人,亦准入学,共有新生 13 人,加上留校继 续研究的 11 人,本学年共有学生 24 人。</p><p class="ql-block">1927 年 4 月 30 日出版,姚名达《会稽章实斋先生年谱》(1926 年 7 月在江西兴国《衡 庐》作);(原载《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四号,1927 年 4 月 30 日出版);(转载《姚名达文 存》120-139 页)。《纪年经纬考序》(原载《国学月报》第二卷第五号、1927 年 5 月 31 日 出版)(转载《姚名达文存》140-141 页);姚名达《致顾颉刚之一》1927 年,(转载《姚名 达文存》152-154 页)。姚名达《致胡适函》之一(1927 年)和之二(1928 年)(转载《姚名达 文存》155-158页); 之三(1930年 ); 之四(1930年)和之五(1931年)(转载《姚名达文 存》173-177 页); 《致胡适函》之六、之七、之八(1932 年)(转载《姚名达文存》185- 187 页,2012 年 10 月出版)。</p><p class="ql-block">1928 年 6 月中旬,国学研究院第三届学生举行毕业典礼。本届毕业生学生有:刘盼遂、 姚名达、吴其昌(以上 3 名为三年毕业)。</p><p class="ql-block">1928 年 8 月 7 日,南京国民政府议决: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 年 7 月停办 国学研究院,创办与大学本科衘接的多科研究院。清华国学院送走应届毕生,也就走完了 它 4 年的艰辛历程。</p><p class="ql-block">直到 1929 年 1 月 19 日,梁启超逝世。姚名达:“明灯失去了,不得不自己摸索前进”。 2 月 17 日,姚名达参加了北京各界 500 多人为梁任公举行的公祭。3 月依依不舍离开清华 大学。但姚名达一生牢记梁启超先生的谆谆教诲,他的书房(《史斋》)里始终挂着:1926 年(丙寅年)夏,梁启超以姚名达行将研究院毕业,特为题:“达人仁弟属”照片和集张迁 碑联赠之:“小林独石有道气;宿墅崇兰无俗芬”。(原载《女子月刊》1934 年 1 月,转载 姚果源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一编编前彩图》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这张梁启 超的照片和墨迹送给姚名达的复制品,已在江西师范大学《姚名达纪念馆》大厅入口处陈 列,闪亮展出,2020 年 10 月。</p><p class="ql-block">姚名达《中国妇女运动与梁任公先生》:“提倡妇女运动,乃是提倡维新变法的先知先 觉梁启超先生。本社同仁所以献身妇女运动,又多少受了梁先生的影响”(原载上海《女子 月刊》)1934 年 1 月);(转载罗艳春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存》284-307,页)。</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常搜集史料,为梁任公先生著作之助。先生说:“治学如治羹调和五味则大厨 之技,而采购剪裁之劳,亦需小廚之力焉,吾与弟子尤是也,能虽稍异,功则不可偏废” (巴怡南《姚显微烈士事略》,原载《国立中正大学校刊》1943 年 10 月);(转载执行主编姚 果源《浩气壮山河——原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纪实》上冊目录 1 页,巴怡南《姚 显微烈士生平事略》,2010 年 11 月出版)。</p><p class="ql-block">(二)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 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时期与创办《女子月刊》 出版《女子文库》开设《女子书店》时期</p><p class="ql-block">1929 年 3 月,姚名达到上海,应聘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兼特约撰述,时值商务印书印 “万有文库”第一编 1010 种(包括 13 种丛书);他还参与编辑《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 史学丛书》、《国学小丛书》、《小学生文库》等。</p> <p class="ql-block">1931 年 9 月,26 岁,兼任暨南、复旦大学教授。先后在中国公学、正始中学、复兴中 学等校兼授历史课至 1937 年 2 月。这一时期,姚名达撰述的商务印书馆版著作有:</p><p class="ql-block">胡适 姚名达著《章实斋先生年谱》万有文库• 国学小丛书,1929 年 10 月;胡适著 姚 名达订补《章实斋年谱》•中国史学丛书,本书补充了姚名达 1930 年夏寻访淅东,还拍摄章 实斋夫妇遗像。本书,胡适之先生敬记:“姚达人热心搜求章实斋传记材料,果然访得此像, 可谓有志者事竟成了。十九.九.廿八。”(转载姚果源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編前图片》 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北京大学博士趙元賦硏究《姚名达学术成就》(50 万字),茯北京大学优秀博 士论文)。课题研究中,还发现当年姚名达将胡适著 姚名达订补《章实斋年谱》寄赠给日 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现藏日本关西大学。本书留有姚名达亲笔墨迹:“此像(章实斋夫妇遗 像)得自绍兴章氏祖堂,時为中华民国十九年四月,姚名达摄制”。</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呕心沥血的著作文稿,长期苦心搜集的文献资料,屡遭日本侵略者毁灭性打击。 先是 1932 年“一•二八”之难,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焚毁,全国藏书最多的东方图书馆和他 的寓庐“也同时、同地、同样的“化为焦土”。已完成的(1)《目录学》,垂成之(2)《中国 目录学史》,垂成之(3)《中国目录学年表》,(4)《宋濂年谱》在印刷中,(5)《黄宗羲年 谱》在印刷中,(6)《吕祖谦年谱》在印刷中,(7)《程颐年谱》在印刷中,(8)《清代文 字之狱》在印刷中,等十几部文稿及“余之《史斋》藏书数万卷亦片楮不存”。</p><p class="ql-block">《女子月刊》笫 1 卷第 1 期 1933 年 3 月 8 日《姚名达先生四大名著》广告:(1)《邵 念鲁年谱》(商务印书馆•中国史学丛书)。姚名达语录:“邵念鲁清初一大史学家兼哲学 家,......开清代淅东史学之源。”(2)《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万有文库中,又一单行本)。 姚名达语录:“本书系梁任公先生在清华研究院演讲,由姚名达笔记、补充成书,经梁先生 鉴定印书,可补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不足,为历史研究者所必读。”</p><p class="ql-block">(3)胡适 姚名达著《章实斋先生年谱》•国学小丛书,1929年10月;胡适著 姚名达订 补《章实斋年谱》1931 年 8 月。姚名达语录:“章实斋系自古唯一之大史学家,胡适之先 生曾为之作一年谱,后因史料续出,经姚名达先生搜集补订原书,多出一倍以上。何炳松 先生说:“因此这本年谱更美备了”。做了一篇长至万言的序文,去阐述,其价值可想而之。 (4)《目录学》(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第一集第一种《目录学》1933年12月,人称“万有 文库第一本书”);姚名达:“本书分为一原理,二方法、三历史,四独断。目录之学,向 属荒芜,得此一书庶几开一沃土矣。”(5)此外,尚有:(6)《程颐年谱》、(7)《刘宗周年 谱》、(8)《宋濓年谱》、(9)《朱筠年谱》、(10)《清代文字之狱》、(11)《中国史学史》。 以上各书在印刷中,将由本馆发行。商务印书馆谨啟。</p><p class="ql-block">1934 年 3 月 15 日《女子月刊》第 2 卷第 3 期。国立暨南大学教授,私立复旦大学教 授姚名达先生的著作,商务印书馆发行(广告)(1)《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任公先生演 讲 姚名达先生笔记。(2)补订章实斋先生年谱(胡适之先生原著;姚先生订补(3)《宋濂年 谱》印刷中,(4)刘宗周年谱(5)邵念魯年谱)(6)《朱筠年谱》;(7)《目录学》。以下商务 印书馆“小学生文库”:(8)《中国文化小史》(姚名达与与鲍组宜先生合著);(9)《郑和》 (姚名达与朱鸿禧合著)。(10)《郑成功》(姚名达与朱鸿禧合作),(11)《孟子》,(12) 《成吉思汗》 姚名达著 1934 年 2 月。凡《史学家年谱》出版,其书封面常有:“著者自存 本”墨迹、“漱泉显微共读之书”印章。(转载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一编编前 彩图》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转载《姚名达文存》209-210 页)。</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劫难,姚名达在《目录学•自序》(原载姚名达著《目录学》商务印书馆•万有 文库,1933 年 12 月);(转载《姚名达文存》209-210 页)大声疾呼:“读者啊!他们毁灭我 们的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地发扬我们的文化,给他们瞧瞧,使他们知道我们是打不倒灭不 掉的呢!”“商务印书馆不因倭寇一炬而歇业关门,作者也不因倭寇一炬而灰心丧气。吾家 虽毁,吾身尚存;敌人虽强,怎能禁止我们另起炉灶呢!”他立即以坚强的毅力,擦净焦</p> <p class="ql-block">土,把上述被毁去的著作多部陆续重新撰写,尽管“搜罗之久,考索之烦,组织之难,莫 不十倍于曩昔”。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气概和精神。编者按:以上著作 (1)(2)(3)(7)先后出版发行。(4)(5)(8)没再看到新书出版。在家中曾看到毛笔抄写的(6) 《吕祖谦年谱》,但是“文革”中又损失了。</p><p class="ql-block">(2)为《中国史学史》的先行者 为《中国战史》集成的实行者</p><p class="ql-block">姚名达感慨地说:“以往所作,乃史学初阶,治史之手段,非余著作目的”。他最大的 志愿,始终追求著作《中国史学史》,拟穷理研几,条分缕析,以表现中国史学之博大精深。 姚名达诉说:“历年苦心积累有许多零零碎碎的小纸片,上面有许多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得到 的史料,委实有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还有我自己对于史学史上的各种思想,自信亦有些 独到之处,也记在小纸片上。说来真很痛心,不料在 1932 年‘一•二八’后 2 日被倭寇把 它和我的家庭完全炸毁了”。</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荀卿也和史学史有关系吗》(原载《中庸》半月刊第一卷创刊号,1933 年 3 月)姚名达评论:在战国末期,他不但已经解释古事难详和古事易灭的原因,而且明明白白 的指示了详近略远的原则......因此,苟卿在史学史上可以占一小位置是确定了。</p><p class="ql-block">《中国史学史讲义》初稿 1933 年,复旦大学油印本(原存《姚名达史学写作笔本》)现 仅存第一章第一节,史字的本来意义。内容仅三张纸,5 页多一点字数。</p><p class="ql-block">《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1934 年,复旦大学油印本(转载《姚名达文存》215-283 页).第二章第一节史字的本来意义,内容较多了。姚名达《史字的本来意义》(原载《齐大 国学季刊》1940 年 11 月,第 1 卷第 1 期);(转载《姚名达文存》441-461 页。)内容更加 丰富。本文结朿语:“综合上文五项,可以知道 史字的本来意义是载笔为书,正辞立信, 执技以事上的人......。(转载罗艳春 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存》441页一461页)。可见姚 名达诠释史学史的首要关键词——“史“字的意义,下了很大功夫,见解充分,论证翔实。” 就是这个“史”字,《说文解字》中释:“史,记事者也。”王国维研究后认为,“史”之本 意为“持书之人”,“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而姚名达亦为其弟子,却敢于向 老师提出挑战,他说,史字“字形是从手持笔,置于口前,象征着以文字补充语言的不足 的意思”,其“本来意义是载笔为书,正辞立信”之人。实际上,姚名达从小就觉得历史 “亲切有味,爱不忍释”,立志做一位“载笔为书,正辞立信”的人。</p><p class="ql-block">1934 年 3 月 3 日,重整旗鼓,姚名达《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复旦大学讲义,油印 本)。自序:计划《中国史学史》丛书有六部:第 1 部《中国史学通史》已得 6 万字,供复 旦大学讲授的初稿,以供将来进一步研究,完成后大约有 30 万字。第 2 部《中国史学年表》 在清华已经着手编著,已得万余条。原稿侥幸未被倭寇炸毁,可以另印一书。(据王咨臣编 《显微先生著述目略》载《国立中正大学校刊》,1942 年记载:姚名达《中国史学史年表》, 一名《史学年表》6 册,1926 年始撰,已成稿本。是书为先生所发明空前之创作。第 3 部 《中国史学论文总集》现已录集数百篇了。第 4 部《史学家列传》这部书也快成功了。第</p><p class="ql-block">5 部《史学大词典》凭一手一脑之力,也做好 3 千多条。第 6 部《史书提要》一名《史书 要籍解题》。已经试撰 100 余篇。“除此以外,还计划作专家和专书的研究。所有这些原不 是一人的工作,但我一人已做得不少了”。《中国史学史讲义》(即第 1 部《中国史学通 史》)6 万余字尚未完成的稿本外,其他五部书稿和资料,以后损失殆尽!但何时何地遭遇 损失,至今还是一个谜?仅有姚名达《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转载罗艳春 姚果源选 编《姚名达文存》215-283 页,2012 年 10 月)。</p><p class="ql-block">除以上外,姚名达还计划再作:(7)《中国史书目录》,一名《中国史书所知表》。(8) 《史学溯源》,一名《史学的起源》。(9)《史官制度考》,一名《史官制度史》。(10)《方 志学史》。(11)《传记学史》。(12)《史籍通考等》。共十二部研究。(王咨臣编《显微先生 著述目略》原载《国立中正大学校刊•姚吴二烈士纪念特刊》第 3 卷 1 期,1942-10)(转载 姚果源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附录-1》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p> <p class="ql-block">(三) 移居淅江杭州专心著书时期</p><p class="ql-block">(3)为《中国目录学》的革新者 为《中国目录学史》的开创人</p><p class="ql-block">1935 年 12 月,姚名达一家移居杭州,三乐邨(村)。专心研求,每周回上海讲课二日。 1936 年 2 月向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请辞教职,专心著述(现存唯一的《姚名达日记本》记 录)。</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目录学•自序》1933 年 11 月 5 日,姚名达识于杭州淅江图书馆(原载姚名达著 《目录学》,啇务印书馆万有文库,1933 年 12 月出版)。(转载姚名达文存》209-210 页)</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语录:“先是 1935 年冬,商务印书馆以中国目录学史相属。......至 1937 年 7 月 11 日,在《中国目录学史•自序》于完成《中国目录学史》之时。1937 年“七•七”全 国抗战爆发,姚名达:“今日何日?非吾父母六旬诞辰耶?非巴雪楼翁许吾与漱泉(巴怡南) 订婚之良辰耶?谨以此曾经用功而成绩极劣之著作呈献于父、母、雪翁暨漱泉之前,则尤 幸事也”,1937 年 7 月 11 日于杭州。</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王重民教授《中国目录学史•后记》1957 重印后评说:“过去几十年内,关于 中国目录学史的专著和论文,不下二三十种,不论在采辑资料或编写内容方面都应该以姚 先生这部著作为为最好。”</p><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严佐之.撰《中国目录学史•导读》评论:“该书是近 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本学科发展历史的学术 专著。与传统的、具有一定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 影响;与同时代的兼有目录学史内容的著作相比,则以纯专科学术史研究迥然而别谓之开 创,未为过也”。</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著《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二辑•中国目录学史》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 年 8 月初 版。精装本书之一,目次页著者眉批:本书尚须补撰左列各篇于再版时加入:“原理篇...叙 录篇...藏书目录篇...通纪篇”。2010 年 10 月,江西师范大学建校 70 周年(原国立中正大学, 1940 年在江西省泰和县成立)。作者将先父家藏书《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 录学年表》和《章实斋年谱》(书二种)、《邵念鲁年谱》、《朱筠年谱》、《刘宗周年谱》、《程 伊川年谱》等史学家年谱,《中国目录学年表》及文物原件:姚名达的《辞源》词典(初版 本),德国老式照相机,皮包大杉木箱(书箱)各一件,赠送江西师大,已在《姚名达纪念馆》 收藏展出)。</p><p class="ql-block">精装本书之二,封面内页姚名达亲笔:“敬求岳丈大人指正 著者寄自赣县二七、十二。</p><p class="ql-block">2011 年 4 月,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之际,家藏珍品《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复旦 大学油印本原件和《秦始皇帝统一中国的政略和战略》(现存唯一的姚名达亲笔稿本)。《姚 名达史学笔记本》等文物,赠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p><p class="ql-block">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年表》1940 年 5 月,《自序》页,姚名达亲笔写:“此书完成于二 十六年秋,值抗战之始,迨二十九年十月四日,乃于泰和市中得之。时在中正大学,回首 杭州著述倏逾三载,而三年来迄无成绩可言,深可愧也!显微”。</p><p class="ql-block">著名目录学家钱亚新《姚显微先生之不朽》(1943 年,作者邮寄件,巴怡南保存《显 微紀念冊》1942 年).(本文编者选择钱先生该文要点记录以下):“目录学于中国,从西汉 至今二千年中,能把这门学问融通古今中外、撰成有系统的著作,当以姚先生《目录学》 一书为始。这书分原理、历史、方法三编。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目录学定义的确立。 再看方法篇所论及的分类、编目、标题、检字四端等,更可证明他对于目录学的改进了”。</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给了《目录学》史上三本书关系的圆满答复:刘向《别录》“论其指归、辨其讹 谬之录,别集而成者也”。刘歆《七略》取别录所载“总括群篇”、“撮其要旨”、“种别”而 成者而也。班固《汉志》取《七略》“刪其要”而成者也。三者关系,真灼然可知了”。 再论往昔图书分类都重于儒藏、七略、四库。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目录篇对佛藏、 道藏的分类法,论之甚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这样瞻博无遗,大有空前之概。......姚名 达《中国目录学年表》:“以备列全史所不及详顺序,全史所不及理论。此本《年表》所由</p> <p class="ql-block">刊行也”。“总之,姚名达目录学三本书,不管在思想上、方法上、材料上、关系上,都 有创见。所以说姚名达是中国目录学的革新者。”</p><p class="ql-block">编者按:姚名达目录学三本书,开创了我国现代目录学的新纪元,姚名达成为”“中国 目录学的革新者“,“中国目录学史的开创人”。</p><p class="ql-block">以上著作,上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其中(1)《中国历史研究法》(梁任 公先生演讲 姚先生笔记)。(2)《补订章实斋先生年谱》(胡实之先生原著 姚先生补订)。 于八九十年代先后载上海书店编印《民国丛书》;(3)(4)(5)《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 《中国目录学年表》三书合订《民国丛书》第一编第 47 册。以上合订本,全部赠江西师大 《姚名达纪念馆》。</p><p class="ql-block">(6)姚名达 鲍组宣著《中国文化小史》,(7) 姚名达编《成吉思汗》,(8)姚名达 朱鸿 禧著《郑成功》,(9)姚名达 朱鴻禧著《郑和》,(10)《孟子》。“小学生文库”五本书,编 者少年時读过,印象深刻。可能于“文革”中损失。后来,从上海图书馆复印了(6)(7)((9) 全册,为保存版本,编入文集(光盘资料版),必要时可重新出版。其中(10)《郑成功》,上 海图书馆收藏的同名书,作者署名另外二人,而不是姚名达、朱鸿禧。也许出版社改用了 他人为作者名(掉包?)。希望找到姚名达著《孟子》、《郑成功》的原版本。</p><p class="ql-block">(四)返回故乡江西兴国与国立中正大学任教时期</p><p class="ql-block">(4)为《中国史学史》的先行者 为《中国战史》集成的践行人</p><p class="ql-block">漱泉(巴怡南) 显微同吟《行云流水诗稿(显微题字)》1936 年 10 月~1939 年 3 月手稿 本,现保存完整,显微诗 35 首,漱泉诗 21 首。诗选介如下:</p><p class="ql-block">1937 年 9 月 25 日,显微:《重逢追和送别句》:“重逢岂料在同年”。漱泉从泰兴来杭 州,对句:“帖耳随君任着鞭”。10 月后期,举家返江西,11 月抵武宁,显微先后在江西武 宁县图书馆工作和师范学校任教。1938 年元旦,漱泉《无题二首》:(1)未成壮志赴疆场, 且慰翁姑学化妆。国破原无家室在,贪生勿恋梦黄粱。(2)飘泊浮生类楚囚,怕闻宾客庆佳 俦。燕歌未敢尽欢趣,别有乡关一段愁。(巴逢辰注:此诗作于大姊与姚名达元旦结婚前后, 曾寄往江苏泰兴家,我记得父亲读后不悦,视为不祥之兆,忧心忡忡,后来姊夫果然以身 殉国,人亡家破。)</p><p class="ql-block">1938 年 12 月 22 日,显微《题南京玄武湖之秋照片》(姚名达摄原载《女子月刊》1936 年 6 月 6 日):珍重笼纱岂偶然,湖山锦绣屡留连。新亭风景应如旧,怕有倭奴榻畔眠。 (注: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第 6 师团首先攻占南京,大屠杀)。</p><p class="ql-block">1939 年元旦,漱泉《题富春江上兰花照片》:(姚名达自拍照,原载《女子月刊》, 1936-05)“旧游胜地蕙兰斜,忍见兽蹄踏落花。对影愤来常抚剑,迢迢万里隔尘沙”。(上 两照片的诗为显微亲笔抄写,(见《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五编编前彩图)槁本,2025 年内 出版)。</p><p class="ql-block">显微 漱泉《杭州鸿雁集──来鸿去雁(显微题字)》1937-11~1939-07 书信集,后 分成(1)杭州-泰兴来鸿去雁;(2)兴国-长汀来鸿去雁,仅存漱泉书信 1 通;,显微书信 11 通;原编号共 190 页,“文革”后,现存 10 页。(以上姚果源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五 编行云流水书信诗章》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 。</p><p class="ql-block">1938 年 10 月后,全家从武宁回到故乡兴国县。11 月因求学且交通险阻,显微护送漱 泉“跋山涉水”去福建长汀,厦门大学读中文三年级(以前 1935 年-1937 年,在无锡国学 专科学校结业)。此时姚名达在赣州一中学任教,曾发表《回到母校的怀抱》演讲。其余时 间都在著述。</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著作志向有多高,有他的亲笔墨迹为证,(显微给漱泉信):</p><p class="ql-block">(1)“创作别开生面、传世不朽之人民本位之中国通史庶几毋负所生”(《杭州鸿雁集》 1937/7/26)。(2)“吾人之处世自持,咸秉达观,一意向前创造。”(《1937/7/26,第二页)</p><p class="ql-block">(3)“窃以为吾人之报国亦复若是,疆场效命,壮烈足钦;帷幄运筹,厥功尤大,中 国战史与民族英雄之作,即属此意”(杭州鸿雁集》1937/8/23):</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4)“一定要写成一部永远不朽的中国史学史和一部空前绝后的中国群众史”</p> <p class="ql-block">4)“一定要写成一部永远不朽的中国史学史和一部空前绝后的中国群众史”(《赣南 鸿雁集》1938/12/1)。</p><p class="ql-block">“向来外省皆鄙吾省文化低落,发扬之责确在吾辈”。“弟所以接受厅(教育厅)聘撰编 《江西文化史》,即有斯意。”(寄王姿臣先生信,《赣南鸿雁集》1941/4/7)。(以上姚果源 选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五编行云流水书信诗章》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著《中国战史文集•秦始皇帝统一战国的政略和战略》,用自印“蜂房史稿”方 格纸,在 1939 年 11 月 22 日晚 12 点写成。是家藏唯一完整的姚名达亲笔稿本(首载罗艳春 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存》368-436 页,2012-10)。</p><p class="ql-block">《学术通讯──平阳与韩原》(致顾刚先生函)(原载《责善》第一卷第十一期,1940 年 8 月 16 日);(转载《姚名达文存》437-44 页)。</p><p class="ql-block">此外,姚名达亲笔《中国战史已成稿本目录》:(1)汉楚的爭雄(约 5 千字), (2)长勺 之战(1700 字,(3)城濮的决战(约 2 千字),(4)韩信破魏赵的战术(约 2 千字),(5)吴越的 相灭(2900 字),(6)马陵之战(1500 字),(7)阏與之战(800 字),(8)燕昭王的破齐和田单的 破燕(约 3 千字),(9)潍水之战(550 字),(10)吴楚膠西七国叛汉的战爭(约 2 千字),(11) 李牧破匈奴的战术(600 字),(12)秦始皇帝统一战国的政略和战略(58 千字),见前。(13) 王翦的灭楚(950 字),(14)笫一次平民革命──豪杰亡秦(约 5 千字)等。其他文稿在抗战时 期逃难中损失。</p><p class="ql-block">另有亲笔拟撰战史文题的历史年代、人物等关键词 60 个亲笔墨迹。(以上载姚果源迭 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一编国学文存拾遗补阙》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出版)</p><p class="ql-block">(5)为《中国通史》更名《国史综析》的尝试人 为《史理学》的首创人</p><p class="ql-block">1940 年 8 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成立,姚显微受聘为文法学院教授。讲授《中 国通史》更其名《国史综析》。中正大学师生热烈评论:王咨臣(中正大学研究员)显微先 生《国史综析》,1940 年撰):是书为先生为中国通史之别称也,其编撰原则(1)材料不分 时代,综合古今一气观察;(2)题目各有专名,集中一事;(3)使大学生明了民族之盛衰, 民权之伸缩,民生之荣枯,但求意识之正确,不重琐事之记忆。其法先印史料,以供学生 之参考,后印研究大纲,以便纠正学生之笔祀。此法虽为先生尝试之作,然已深得成功, 学生无不敬爱之者。</p><p class="ql-block">巴怡南(中正大学助教)记述:教法悉取专题讨论,上下古今,综析观察;究因推果, 以明大势之演变;旁征博引,以助学者之兴会。尤注意民族兴衰、民权伸缩、民生荣枯, 而忽略帝王起居、贵族家史、个人传记。一扫直述故事、记忆琐屑之积习。拟以四百万字 成此巨著,以求精博之极。于课外更鼓励学生研讨著述,每日下午一时,为例定讨论时间, 同学接踵而至,君乃从容解答,宛转启发,舌敝唇焦,乐也不倦。(巴怡南《姚显微煭士事 略》原载《浩气壮山河》上册,《事略目录》2-3 页)。</p><p class="ql-block">郑唯龙(亢行)(文史系一屆)( 战地服务团团员)。听姚教授课笔记,约三四十万字,因 尚未毕业时参加东江抗日纵队,把书稿寄存友人家,失去联系,很可惜。(信件收录);(转 载《浩气壮山河》下册《中国通史》讲稿 351 页).</p><p class="ql-block">叶金(徐柏荣 (经济一届):姚教授创名《国史综析》取专题讨论,从上下古今,综析 贯通,以研究分门别类,各成系统。他以为中国历史都是讲帝王生活,朝代更替、贵族家 事。而他特别注意国计民生及社会情况。以这些才有最真正的历史意义。(信件收录)。</p><p class="ql-block">熊振湜(文史一届)《痛悼显微师暨殉难同学》:......时师草创“国史综析”,即以定纲 要为施教程序之所本。标目凡百数十,分门别类(每题皆以有关国史之重要项目为对象,而 各形成一史事之集团,依时代先后,次第加以贯串,条分缕析,自具始末,皆复穷其原委, 明其势归,析其因果,究其利弊,使学者渗合当代事实,明史事之趋向,而荻得整体之系 统知识,此固“通史”之正宗讲授法,然史无如师之博洽淹贯及其综合董理之能力,则材 枓繁杂,统驭无方,鲜有不迷惑者。)师虽屡言此初步尝试之教学法,然亦可谓成功矣。顾 师于所授,终不自愜意。因此发愿完成《国史综析》一书,谓当于每一题目,痛下功夫,</p> <p class="ql-block">从头彻底加以研究,旁稽博考,贯通成篇,然后合为精当美备之著作。尝询以成书之期, 则笑云此非易:“事也,当俟诸十年之后。”时师于治史,......所谓能着眼于其大者,又善 用考据之法,考证故实,多有创见,匡谬纠伪,不同凡俗,而皆具科学拫据......。(转载 《浩气壮山河》下册 182-184 页).</p><p class="ql-block">1942 年 3 月 17 日,姚显微首创《史理学》。1、姚显微主编《民国日报•史理与地理(自 题字)》双周刊,第 1 期,刊登(1)显微《约束与期待》:史理学在今日尚未成为科学,几无 原理专据。......(2)《史理释义》:名达认为历史一词,沿自日本。命名记述人类活动总成 绩的书,涵义实有未当。考人类活动事,与当时有关系及后事有影响的始行记载,称为史 事,记载史事,称为史记。被记载的文字与被保留的遗迹,名曰史料。搜集史料加以鉴别 考证或著作的,称为《史学》。但亦可改称为史法。应用史法写成的书称为史书。根据史料 史书,或现状以研究史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得一原理,可正名曰史理。研究史理基本观念 名曰史观。根据史观以解释史事的基本原理,可名曰《史理学》。这和物理学、生理学、数 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地理学一样,都是探讨真理的科学。只要我们肯努力研究,不愁 不能促进他和这些科学並驾齐驱。</p><p class="ql-block">为了研究、阐发史理学的理论,2、1942 年 1 月 29 日,成立史理学学会,之后“以显 考舜先生所遗房产捐作基金,按月捐赠本人月薪百分之十为奖金,以父母名字”3、设立中 正大学《舜生、才琳史理学奖学金》。(转载《浩气壮山河》下册 421 页)。</p><p class="ql-block">第 2 期,1942-04-06,显微《评六年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一、六年制中学要 旨;二、六年制应悬高尚理想;三、六年制和三三制二种历史课程标准比较;四、目标与 三民主义;五、时间支配不合理;六、教材用单线分段。显微:“我还自信,如果教育部能 容许我照这种办法试编一种适合六年制中学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我的力量也许足以达到预 期的目标。”写于 1942-03-31。这是显微一生最后的一个编写教科书夙愿!</p><p class="ql-block">第 3 期 1942-04-22,仅刊文史系学生易新楣、施亚光经姚教授指导的两篇文史研究 论文。以后未见第 4 期,因此《史理与地理》双周刊,第 3 期成为显微生平最后主编的学 术专刊。(转载《姚名达文选与书影• 第一编国学文存拾遗补阙》2020 年稿本,2025 年内 出版)</p><p class="ql-block">此前 1939 年 5 月,姚显微《从史理学与地理学原理推测今后之抗战形势》:试以史理 学原理分析当前局势:“预测敌战略为攻占重庆,截断西北西南交通线和略取东南半壁。” (刊截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四编抗日宣传救国论文,2020 年稿本 2025 年内 出版。</p><p class="ql-block">姚显微《三民主义与史理学》。 这是姚显微学术生涯最后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摘要 如下:本文一、全篇要旨:此一命题的任务是阐发三民主义与史理学的关系,分条论之,首 为史理一新名词的解释,次为史事发展确有原理的证明,三民主义根据史理而成的指陈, 史理学必须遵循三民主义的主张,一言以概之,国父已发明许多史理并用以发明三民主义, 吾人亟须领会三民主义的原则并用以建立史理学。二、史理名词的创立(见《史理释义》) 三、史事原理的发明:史事发展必有其所以然。发明其所以然的原理,是史理学的正确任 务。((甲、乙、丙、丁、戊、已)史事基本原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国父对 于史事和史书的重视。(此略)。......这一些原理的发明,也促成一定律:“加强文化力量, 足以加速人类进化”,国父所以主张用全国的大力量,增加生产,改革分配原则,以解除社 会阶级对立的冲实,分别权衡,解除人民对政府对立的冲突;扶助弱小民族,反抗帝国主 义;恢复民族精神,促进世界大同。以解除国际各民族分立的冲突,都是着眼于力量的平 衡。<原载《大路月刊》第七卷第二、三合刊,1942 年 5 月 31 日);(转载《姚名达文 存》)479-487 页)。</p><p class="ql-block">王咨臣《显微先生著述目略》(原载国立中正大学校刊,1942-10;(转载姚果源选编 《姚名达文选与书影•附录-1》)姚名达计划要做的史学著作(包括已成书;已成稿本;已 撰,垂成稿本;已撰,未成稿本;拟撰,未果等)分图书目录、中国史学史、史家年谱、史</p> <p class="ql-block">法学、通史与文化史、地方史和家史、挂表与地图、史学大辞典、教学、其它社会科学等 10 类丛书。共计约 140 种专著。但是,姚名达一生孜孜以求的、已取得很大成果的《中国 史学史丛书》等文献“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年表》•自序:“自抗战以来,图籍散失焚毁者何只千万册,即 以著者弃于杭州者记之数,亦逾万册之数”。“《目录学史》及本《年表》所取之材,以淅江 图书馆、国学图书馆为多。今则咸成灰烬,无复再见之缘。......行箧所存,尚有《中国史 学史年表》,《中外大事年表》,犹冀继续添修,有观成之一日。愿我师友,有以教之。中华 民国 1939 年 2 月 2 日,姚名达于赣县濂溪书院廉泉之上”。</p><p class="ql-block">(2)1943 年入夏天,日冠一次由南昌向樟树进犯,沿江上溯向峡江入侵。江西战时 省会泰和,当为日冠进犯目标。省政府已开始向南转移,中正大学当然也要迁校。校 方已通知师生各自逃生,学校一片慌乱。与此同时,黃建平(昌达)(经济二届)的“同 級同系钟腾初同学,匆匆来找我。”他说:“巴怡南老师老师帶着二个幼儿正为逃难发 愁,我们得想想办法帮助她。我随钟腾初来到龙头村巴怡南家,她当时为中文系助教, 看来她为收拾行李已疲惫不堪,大孩子抗抗是抗战第三年出生的;又名抗三;小女儿 秧秧是当年烈士牺牲前春天插秧才出世的,只有一岁三个月。加上为保存姚教授的遗 稿及生活必需品,行李已经有五六个箱子和包袱。要到姚教授老家兴国,几百里之遙, 实在是力不从心事。......急中生智,我想起去年我们家乡粤东大旱成灾,成千上万灾 民,涌来江西打工求食,到泰和的灾民也不下三、五万人,......我们来自粤东的正大 同学自发组织了“粤东移民互助善社”做了大量帮助灾民的事情如:向二省政府呼吁 救济,向社会募捐、施医、施药、施粥、救死扶伤,掩埋尸体......。在这个工作过程 中,我认识了一位在中国茶叶公司任经理的同乡李凤耀君,并聘他任善社的董事。在 无路可走的今天,我只能求助他。当他知道烈士家属的情況,也为我的赤诚感动,他 慨然充诺,让我们第二天坐他们运货的汔车去兴国。</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们推了一辆大板车把巴先生和孩子及行李都送到公司的院子里, 受到李凤耀经理的接待。但直到下午三时半汽车才开来,里面已放满了装柴油的大铁 罐和许多杂物,仅剩下车尾部还有咫尺的地方,可以容纳我们。我们赶快安顿好行 李。(我家的记忆:母亲抱着秧秧坐在棉被包上。抗抗坐在车上的儿童小推车里。那天 车行从二县交界的老营盘山上,下行到兴国县的下马石村,接近平原的拐弯处,山埂 有二丈左右的高度。司机大概是瞌睡了,货车直冲掉进深水田中央)。(我)黄达昌好像 一点也未受伤,很快清醒,首先我发现抗抗随坐的小车一起抛出车外,在水田啼哭; 我又冲到车后看见巴先生,被那大油铁罐夹在中间,我不知那里来的力量,推开了大 铁罐,扶巴先生出汽车。“快救秧秧!”巴先生不顾一切的又哭又喊!我又爬进车里, 在行李包中间水里找到出秧秧,抱了出来。秧秧脸色苍白、身体软软的、冷冷的,连 一点哭声也没有,大概是水里溺太久,窒息了。我赶紧抱着秧秧奔向田埂,坐在一块 石头上,记起中学当童子军时学了一些急救溺水者的知识......并进行人工呼吸。不知 道时间过了多久,也不知道周围人在做什么嚷什么,我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只是一定 要救活可怜的小秧秧!......秧秧开始呛咳了,嘴里吐出一些水和痰涎,开始听到她微 弱的哭泣声,这哭声使我十分鼓舞,因为我意识到秧秧复活了!......。第二天我们抵 达兴国,显微教授的姐姐(姚玉梅)正倚门等候我们。受到非常热情的款待。......。(黃 建平《护送姚显微烈士家属逃唯记事》原载《浩气壮山河下冊》173-177 页)。</p><p class="ql-block">(本文编者按:这次黄达昌护送是巴怡南及其儿女。还有黄心勉生的四个女儿,其 中豆蔻年华的二女儿姚仲智,是在这一次随后的逃难中,因喝了路边井水,暴病病当天去 逝逝)。......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日寇停止向泰和侵犯,退回南昌,因此我们学生和巴 先生一家也回到泰和杏岭。</p><p class="ql-block">(3)1944 年春,又因避日寇,泰和疏散,同事介绍把孩子们送到赣州虎岗,新中国 儿童新村(免费入学,两个女儿姚勗和、姚紀磁);(两个幼儿女分别送新村托儿所、幼</p> <p class="ql-block">园)。巴怡南在新村正气中学任国文教员。此时中正大学在赣州设分院,分院负责人 罗容梓主动对巴怡南说“你可以到这里兼职,以那一边为主,每月來一次如阅卷等”。 但相对好日子,“好景不长”,见(巴怡南《夷难日记》(载《浩气壮山河》上冊 236-244 页):“因为景仰正气,不知怎么扑进一个桂着正气牌子的中学里去了。那里有轩昂的 课堂,广阔的操场,蘶峨的礼堂,再就是薪水、公粮......。正气在哪儿呢?一阵魔风 (日寇)吹来,更把正气的牌子括到名叫安远的角落里去了。”</p><p class="ql-block">(4)1945 年 3 月于安远(江西的南端);离开赣州时苦雨凄风、飞雪严寒中步行过来。 三个月安远生活,再因日冠大举侵犯粤北和赣南,从 6 月 15 日始,在敌人的威胁下,又 要在炎夏暑日里,步行五百里北上去兴国。行前“8 箱图书,”被学校看得远不如西装锅盖, 替我各处寄存,等于失散了!”。......满耳都是挑夫问题,强速疏散。仅靠这唯一的交通工 具,我更是无法寻着。幸而绝处逢生,陈时勉一个平常并不顶熟的学生,他竟然热心相助, 为我解除了许多繁难,倾刻间拉来一群民夫,都是他的同乡。现在成为我的长途导引,我 毌亲和黄心勉的大女儿姚孟恕步行,抗抗和秧秧民夫一柦挑着走;三女儿姚勖和及四女儿 紀磁是跟儿童新村学校走。大家勉强拖着疲惫的身体又去爬山越岭,“沿途将忏悔不了的是 对着为我荷担破铺盖的汗背泥腿。”到兴国后,再乘车去宁都长胜中正大学(巴怡南《夷难 日记文选》(载《浩气壮山河》上册 236-244 页)。</p><p class="ql-block">巴怡南《夷难日记•庆祝胜利声中》:1945 年 8 月 15 日,中正大学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在宁都杨初中学的大礼堂举行......最后,一位当过 30 年大学“教书匠”的老教授任启珊, 出现在台前,双手向上一挥,喊出洪亮的声音来:“中正大学的精神是姚显微教授发扬的, 只有姚显微才可以代表建设于战时、战地的中正大学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呼喊的口号是。 “姚显徽、吴昌达烈士万岁!”大家跟我喊吧!“姚显微、吴昌达烈士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声在沸腾中,但空气又是多么严肃沉重!(载《浩气壮山河》上册 240 页。)</p><p class="ql-block">(5)显微殉国后。那是 1942 年 8 月后,巴怡南除了姚名达的已出版著作及已成书稿本 外的文稿资料,全部委托中正大学图书馆王咨臣先生整理。后来没有听说、也没见过这些 资料曾经退回给了姚、巴家。有可能王先生将这些资料带回南昌家藏书楼。他曾告诉我, “文革”被抄运走数辆大卡车,他紧跟踪追回了大部分图书,损失了少部分资料,其中有 史学史文稿?始终没有机会听到一个明确的说法。</p><p class="ql-block">(6)抗战胜利后,巴先生一家于 1945 年秋,随中正大学胜利往南昌望城岗。今回首, 姚名达《我为的是什么》(原载《女子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 年 1 月)。原有几千本古 文书籍遗留兴国西门坑村“衡庐”故居。以后几乎全部损失了。总之,中国史学史等大量 稿本和资料“知多少”?何时损失殆尽!这是姚名达著述人生最大的损失,最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漱泉追记:“每次谈起你的著作计划,远大的期望,纵使生命延长几百年,也是做不了! 你常说:“时间就是生命,虚度一天,就是短促了一天的生命。然而,假如社会、人类需要 你时,你便立即去为人民服务,......从事社会事业。终于你竟全部抛弃你所有的希望、所 有的爱,为抗战牺牲了!”(原载,巴怡南《哭诉壮烈牺牲的爱侣显微》民国日报,1942 连 载);(转载《浩气壮山河》上册 196-198 页)。</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著述一生,“壮志未酬身先死”,多数著述未成书,后来人们对于姚名达教授的 死哀悼痛惜,尤其替他著述宏愿未了而惋惜。姚显微在奔赴战地服务的前夕说过一句震撼 人心的话:“依我的著作事业,我是顶怕死的,可是现在,我却不怕死了!”</p><p class="ql-block">漱泉追记:“显微!你曾一再慷概陈词,说你要和我一同去死。‘我们死了孩子虽然会 饥寒,但是我不怕,还有国家为我们后盾,还有世界盟国为我们后盾。” (原载,巴怡南 《哭诉壮烈的爱侶显微》,民国日报 1942-08-13 连载);(转载姚果源执行主编《浩气壮 山河》上册 199 页,2010 年)。</p><p class="ql-block">二、为“中国妇女唯一的良师益友” ──《女子月刊》的创办人</p><p class="ql-block">(一)20 世纪 30 年代初。承“五四”运动后兴起不久的“妇女解放”、“妇女运动”的势</p> <p class="ql-block">出版发行 120 余种。已知上海图书馆收藏女子书店出版发行《女子文库》仅 36 种。已检索 到姚名达为《女子文库》以下文献作序、跋:(1)洪亮著《淅江歌谣•浦江歌》•跋,(2)朱鸿禧 《现代日本妇女》•姚名达序 (转载《姚名达文存》195-200页)。(3)(父)姚舜生《中国妇女 大事年表》•跋 (4)(父)姚舜生《中国历史妇女演义》姚名达•跋(章回小说一百回,五十万言。 《女子月刊》广告称为“伟大的著作”)但是这篇大作至今仅有 1/3 的复印件。</p><p class="ql-block">(5)黄邦俊《苦闷的大学生》姚名达•跋(转载《姚名达文存》191-194 页)。名达沉痛地 说:我恨、我悔先前不曾看到黄邦俊写的这本日记!他是我一手教育维护以至长成的内弟。 他是现代中国有志向上而被环境压迫致死的大学生的代表。今年才十九岁。《女子月刊》曾 刊载姚名达写给黄心勉妻弟的信(1930 年 12 月至 1932 年 1 月)。(6)姚名达《淅江歌谣》• 跋,《女子书店》1932 年(转载《姚名达文存》189-191 页)。</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系列论文:1《论大学教育》,2《论婚姻问题》,3《论读书问题》,4《论 迎母问题》,5《论反日问题》,6《论留学》,7《论内讧》,8《论丧母》,9《论成败》, 10《论才学》。10 篇论文,除了“迎母”及“丧母”谈的“家事”其它谈论的都是社会热 点问题。遗憾的是这 10 篇论文,我还没检索到原文。</p><p class="ql-block">他们早期办刊的思想,主要是努力为广大妇女做“智识”上的服务,以提高妇女自身 的文化素质,能够自食其力;“把愚鲁的自己聪明,把痛苦的自己解放,”争取男女平等的 权益。然后,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把纷扰的社会安定,把贫弱的国家富强。”</p><p class="ql-block">1931年4、6月,达心 (姚名达 黄心勉)《中国妇女的过去和将来》(首载《妇女杂志》 第 17 卷笫 4 号、6 号)这是第一篇女权运动的论文,倡言:“欲解决妇女问题须获得三大权 力:(1)必需获得遗产继承权,必须享受职业自由权,必须把握财产管理权;(2)妇女必须 获得教育平等权;(3)必须获得身体独立权,必须享受行动自由权。” 这篇文章又是交给女 子书店做《女子文库》“妇女运动丛书”的第一部。本书卷头语:“这区区二万三四千字的 文章,曾经引起热烈的赞许和猛烈的攻击。可惜这一年来所收到的一千余封的讨论信札, “一•二八”突然被日本兵一把火连我的家全烧光了,否则汇印为一书倒是很可一观。“本 来我想拿这里的思想做中心,把积年搜索的妇女史料写成一部《中国妇女史》;但那些史料 也不幸变成纸灰了,剩下的只是这篇曾在杂志发表的文章。身受过这样创深痛钜的国难, 益发感觉妇女三大权力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大任(即姚名达)《中国妇女运动与梁任公先生》:“提倡妇女运动,乃是提倡维新变法 的先知先觉梁任公先生。在梁先生以前,没有人肯也没有人敢倡言开办女学、禁止缠足、 禁止早婚。天下无量数受过梁先生的恩惠的妇女,有几人能够知道三四十年前曾经有过这 样一位妇女运动家,曾经大声疾呼,把妇女从迷梦中唤醒;...本刊本期出版之日,距梁先 生逝世四周忌日只有四五天,本社同人所以献身妇女运动,又多少受了梁先生的影响,因 此特将梁先生遗像墨迹,影刊卷首;再将梁先生事略作一小传,以作纪念;附录梁先生有 关妇女运动的文章数篇,以便读者研究。(原载女子月刊 1934-01;转载《姚名达文存》 284-307 页)</p><p class="ql-block">姚名达《我为什么肯当社长》经过数年风风雨雨办刊的磨砺,姚名达的“妇女解放” 思想理念,产生了新的飞跃。姚名达《推进解放婢女运动》:“婢女的劳苦是劳苦妇女中的 最低下一个阶级,婢女问题也是学者先生所最不屑提的一个问题,而解放婢女实在是妇女 解放运动最重要而且最紧急的一着。(女子月刊 1936-02-15)。《我们的根本态度》:我们的 根本态度是对外斗争,对内合作。(1)就整个人类的国际关系而言,被侵略的中国属内,帝 国主义的国度属外。(2)就整个中国的政治关系而言,被压迫的大众属内,压迫大众的封建 势力属外。(3)就整个中国的经济关系而言,被剥削的大众属内,剥削大众的资本主义属外。 (4)就整个社会的两性关系而言,被压迫的女性属内,压迫女性的男性属外。(5)我们站在 妇女解放运动的立场,对压迫同性的高级女性也是对立的要斗争的。惟有劳苦的、痛苦的 女性们,才是我们最后的、真正的同志;惟有她们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核心,惟有她们才 需要解放。(原载女子月刊 1936-03-08)</p> <p class="ql-block">系先生所发动或亲自主持。复旦、暨南二校,受先生爱国热枕的熏陶,变成了上海当时以 抗日著称的二校。</p><p class="ql-block">1932 年“一•二八”事变,日寇突袭上海吴淞、江湾等地,姚名达不顾自家的一切化 为灰烬,也不顾自身安危,率领家眷和学生转至租界,积极鼓吹抗战,并襄助校方组织复 旦大学义勇队,谁备参加战斗。后接受某旅长劝告,在该旅担任运输工作。向法租界各地 募捐,募得罐头及日用品等,每日搬运前方劳军,士兵欢呼,军心大振,义勇队虽人数不 多,而贡献实大。淞沪战事结束后,曾接敌特匿名恫吓信,他置之不顾,仍继续为文宣传 抗日不已。以上,熊大迈《姚显微教授精神不死》(原载江西《民国日报》1942-07-25); (转载姚果执行主编《浩气壮山河》上册 190-192 页)。</p><p class="ql-block">心勉、名达《夹攻中的自白》: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环境,我们还能够不起来 做复兴民族的工作吗?我们所以穷苦,全是帝国生义者的经济侵略所赐予的;我们还能够 忍受他们的剝削和侵略,不去反抗他,打倒他吗?......我们当然应该赶紧复兴民族,先把 最大的敌人打倒,再说其他。复兴民族是中国人共同的目标,比什么事情都重要(《女子月 刊》,1934-04)。</p><p class="ql-block">1934 年,姚名达积极参加有宋庆龄等签名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他又在 上海《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等活动,反对日本政府狂言独占中国华北的《天羽声 明》。</p><p class="ql-block">1935 年 6 月,在日本制造华北事件、蚕食内蒙,华北、内蒙岌岌可危时,与上海数百 名文化界人士先后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同年 12 月,他在《上海文化界 救国运动宣言》上签名,以唤起民众觉醒,发扬民族正气,争取民族解放。</p><p class="ql-block">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撼中外的“一二•九”爱国运动,由北平学生带头,揭起 反对“自治”、保领土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大旗,在冰天雪地中不畏强暴,一举 而汉奸惧,再举而凶威敛;各地学生群起响应,特别是复旦大学学生深宵集合,冒雨游行, 彻夜不睡,步行数十里,到市府请愿,复露宿北站,要求进京敦促政府抗日!</p><p class="ql-block">《女子月刊》1936 年元旦出版特刊,他分别署名:姚名达、达人、显微、达、勉夫、 力行、心杰等)接连写了:(1)《国难的由来和现状》他首先提出国难不是从“九•一八开 始的,是从“鸦片战爭”和《南京条约》开始的观点。(2)《日本侵略华北的必然性》(3) 《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4)《救国运动的真正目的》(5)《中日国交调整会议 的展望》(6)《“停止反日宣传?》(7)《内蒙独立的背景》等文章,洋洋数万言,满怀激 情地歌颂“这是我国民族解放运动”;竭力赞扬广大青年学生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牺 牲精神,说这种精神“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闻而胆寒!号召“有热血的国民团结 起来,反对日本侵略”,“使敌人知道我们民众的力量是不可蔑视的,中华民族不是容欺侮 的!。</p><p class="ql-block">1936 年,姚名达对当时的形势坚定地表示:“我们的根本态度是对外斗争,对内合作”。 “我们确认惟有对外斗争才能对内合作。亦惟有对内合作才能对外斗争。......惟有中国人 与中国人合作,总可以抵抗外患。亦惟有起来抵抗外患,才可以促进国人的合作。在今日, 非实行民族主义的反帝斗争,则内不能统一外不能独立。假如国人和政府再不确立对外斗 争,对内合作的态度和方针,中国就要断送在我们手中了。”(《我们的根本态度》(《女 子月刊》)1936-03-08)。</p><p class="ql-block">从 1933 年 3 月至 1942 年 7 月,仅在《大公报》、《女子月刊》、《民国日报》、《国立中 正大学校刊》等报刊等,列表不完全统计,他署名:姚名达、显微、达人;笔名:力行、 史蜂、大任;托名:勉夫、漱泉、泉、夷难、朴(欧阳公朴)、禾子(凤子);化名:心杰、、 诚、希、等,抗日救国专论和专题报道,合计 46 篇。</p><p class="ql-block">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姚名达更以爱国恨敌激愤心情,挥笔呐喊,宣传抗战。 姚名达和巴怡南,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于 8 月 5 日致函上海《大公报》“要求政府立即下全国 总动员令,用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并带头捐献二枚订婚的金</p> <p class="ql-block">戒指,“为政府备战抗敌之用”,“希望每一国民都能自动捐献其所有与国家,无论货币、 金银、古董乃至一切财产,整个生命”。(原载上海《大公报》:1937 年 8 月 5 日第 1 版头 条)。从此,他坚持记录从抗战开始的《世界大事日记》,记载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状况及军事与战争变化态势,积累翔实的史料。别出心裁地编制《抗战史图》,以地图表 示抗战形势的变化;据军事委员会发表的“一周战况”绘图,以表明战争动态概况。</p><p class="ql-block">从 1939 年 5 月至 1942 年 5 月。以“显微”发表于《闽侨月刊》、江西《民国日报•专 论》、的抗战救亡专论篇。例如:显微《日本南侵的政略和战略》:“今日最易人忽略的是 日本海军正在逐步向南洋发展,以便实现七十年来的海洋政策,要倂吞南洋全部。” 后来 战史证实,当年他对形势的预测推断是完全正确的。(原载《闽侨月刊 1939-05)。</p><p class="ql-block">《战时江西论》(原载《民国日报》1940 年初)、《江西的潜在力》:我中华民族在精神 方面和物质方而都有巨大的潜在力;江西的民族性一向具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的特殊精神。他号召“把振作民族精神,当作今天的第一要义”,“使人人都 激发民族正气,献身疆场,以死卫国”。(江西《民国日报》1940 年)</p><p class="ql-block">《不平凡的 1940 年》1941-01,姚名达‘向全校师生作报告,开场白:“1940 年是世 界史上最使人惊心动魄的一章,除了蒙古骑兵西征那一役差堪比拟而外,任何时代都没有 这一年来得离奇雄伟。谁能预料?......连续十二问。这一切,莫出不是出人意外的发展, 时时刻刻的像狂风巨浪一般的震撼人心,不让我们的神经有片刻的安息......。”(《中正大 学校刊》、江西《民国日报》同期刊载,1941-01)。之后胡先骕校长评说:“不愧为史学家 之笔”(姚振海《显微先生在杏岭二三事》,载《浩气壮山河》下册 221 页,2010 年 11 月)。</p><p class="ql-block">1941 年,姚显微《今年世局的预测》•上下篇》主要预测欧州英国与各国与德、意的战 争形势。预言美国不会赴欧作战;在亚州和太平洋,美国为声援中国,保卫南洋起见,驻 留海军主力在珍珠港,增加菲律宾的海陆空军,乃至进而共同使用英属新加坡港、都是应 有而十分正确的措施。(江西《民国日报》1941-01-31);</p><p class="ql-block">显微《日本国名探源》:”国耻纪念日,奉命宣讲,偶及日本自称狗国。......仅就日本 国名一个问题,略述考证之曲折,以证实结论之非妄:(1)谓“日本”一名为武则天所改。 (2)谓“日本”一音由“人唐”“日东”演成(3)谓倭字音煨,与ヤマ卜不合。(4)谓倭 字由委奴改成。(5)谓委奴之义为狗。(原载国立中正大学校刊,1941-06)</p><p class="ql-block">1942 年,姚显微《西南太平洋的民族问题与各民族应有的觉悟》:各土著民族应有觉 悟,应知倭寇在中国东北、朝鲜、台湾的非法掠夺及压迫,比白人统治凶恶万倍。必须特 别要明白华侨开化的功劳,惟有与白人和华人合作,然后可提高政治地位,将来才有要求 独立自主的资格。(民国日报 1942-01-27);(转载《姚名达文存》470-476 页)。显微《日 德会师印度可能吗》他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变化和政略战略,认为我国远征军进入 缅后将牵制日本向印度进军,预测日本将在浙赣线用兵,事情果然如此。(民国日报 1942- 04-21);及《日本南侵的政略和战略》。认为“德日会師印度不可能”等,抗日救国文章。 显微先生,始终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提出动员军民、发挥潜力、积极打击 敌人的方法措施。显微先生的这些专论,对宣传持久抗战、增强胜利信心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1942 年 6 月 12 日,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举行成立大会,当天深夜,显微先生挥笔 写下《怎样打击东战场的倭寇》•专论(载江西《民国日报》6 月 25 日)同一天战地服务团出 发奔赴抗日前线。这篇“专论”吹响了上前线抗击敌人的进军号!也是姚名达著作生涯最 的论文。(以上载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四编抗日宣传救国论文》2020 年稿本, 2025 年内出版).</p><p class="ql-block">(二)“损己利人”人生观的建立与实行</p><p class="ql-block">把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献给国祖文化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而无怨无悔,与姚名达独 特的“损己利人”人生观是分不开的。姚名达人生观的形成与实践,典型事例莫过于开办 女子书店,出版《女子月刊》、《女子文库》了。</p><p class="ql-block">姚名达说 :“创办《女子月刊》,因为找不到代理发行的地方,才又办了女子书店,并</p> <p class="ql-block">是要办书店来赚钱。我们的动机,的确是如此纯洁,全是想利人,不是想利己。”...... 我认为,要想复兴民族,打倒列强,就不能不唤醒妇女,就不能不从事妇女运动。我既然 是中国人,就不能不对国家尽相当义务。所以就是牺牲精神、牺牲金钱,不得不忍痛牺牲。 这是我自愿! ”(《我为的是什么》,(《女子月刊》,1934-04-01)。</p><p class="ql-block">《女子月刊》被查封消息传来时,我们更听到一个可惊的事情,“名达我愿先《女子月 刊》而死,不愿它先死而我后死”。 名达就是用着这样的一个精神来为《女子月刊》而努 力,这是怎样地值得我们钦佩!(原载孙昌树《女子月刊的由来及其展望》1934-01;转载 姚果源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附录-2 女子月刊同仁看姚名达》2020)</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紧要启事──关心本刊前途者不妨一读之》倾诉:“贸然与拙荆心勉创办 《女子月刊》。初衷无丝毫牟利发财之企图。家本清贫,遭“一·二八”大难之后,一无所 有。......授课于国立暨南大学,售稿于商务印书馆,自奉既薄,遂有盈余,故尽其所 有......吾人所入既已尽用于印刷,身无余钱,家庭生活当然困难,故每日买菜,仅用小洋 二角,夫妻儿女六人每月伙食仅须十三四元,连零用不过二十元。物质享受,菲薄已 极!......又因自己创办,不能支薪,不供伙食,......名达若不教书著书,则不但《女子月 刊》不能维持,即家人亦将饿毙,然既须出外授课,又须主持书店全局,一日竟有十七八 小时工作。”(女子月刊 1933-11)。</p><p class="ql-block">“名达既多在江湖少在家,《女子月刊》之责乃全系于心勉一身......此种同时做编辑、 做经理、做主妇、做母亲、做娘姨、做乳妈的生活,直非人的生活!”......“吾人既不甘受 政治上之津贴,又未能得资本家之青睐,以如许些微之资本,作如许钜大之事业,蚁负泰 山,其艰苦危急可知。”(《女子月刊》1933-11)“过去 2 周年曾化费了四五千元,但并没有 收受丝毫的报酬”。(《我为什么肯当社长》(《女子月刊》1935-03);名达:“一口气结果 了那赔钱盈万的(女子)书店”(《家庭儿童化的设计》《女子月刊》1937-03)。</p><p class="ql-block">心勉心语:“把随时收的金钱都作印刷费了,逼得刻苦度日。”“自朝至暮,工作不休。 《我们的悲伤和惶恐》1933-07);“不幸又连生四女,缠绕左右,无人代管。家庭既不容许 我抛弃,社会又不容许我息肩。顾此失彼,精疲力尽。头昏脑痛,面黄肌瘦。”(《我们在夹 攻中》《女子月刊》1934-03)。 黄心勉患结核性脑膜炎,逝世年仅 33 岁。黄心勉《遗嘱》: (1)给女子月刊和读者:我负不起社会和家庭的重任,离开你们去了!我的工作没有做完, 希望你们负起责任干下去!;(2)给名达:我含着痛楚去了,你不要忘记我一生受尽了一切痛 苦!你虽然真纯爱我,然而不曾减免我一点痛苦!你一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为人太多,为 己太少,太刻苦了,太忠厚了,太轻信人言了!叮嘱你切记我的话,不要把自已杀害了。 (3)给四个女儿:......我真不放心,好在你们的爸爸是一个最好的人,一定会好好教养你们 的!......你们要努力求学,自立不靠人。姚名达沉痛地说:心勉已为我而死,我将为心勉 而生。(姚名达《黄心勉传》(《女子月刊》,1935-06);转载《姚名达文存》319 页)。</p><p class="ql-block">达人:“欲人人都享幸福,必须先救中国。欲救中国,必须人人都起来打倒自私自利─ ─做“打狗运动!欲做打狗运动,先得把自己改造一个不是自私自利的人!”(《起来发起打 狗运动》(女子月刊,1936-02)(以上载姚果源编《姚名达文选与书影•第二编女子月刊女 子文库)</p><p class="ql-block">“损己利人”的文字,首次见于 1937 年 3 月 23 日,显微《生辰有感兼怀潄泉》诗: 卅二韶华似水流,前趋未敢逐沉浮。虚名弱冠偶然得,史籍千年次第修。 损己利人创尚在,忘机独善愿难酬。何当共赏西湖月,相对欣然泛小舟。</p><p class="ql-block">是时,他认为人之名字,固须配合其人之品性志业而名之。因取“显微”二字自名,一面 革其故名名达,并拟废姓。《左传》:“春秋之称,微而显”;《荀子》:“夫易,彰往而察来, 而微显间出”。则“显微”者,固合乎治史之道也。《中庸》:“君子戒瞋乎其所不睹,恐惧 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巴怡南《姚显微烈士事略》转载 《浩气壮山河》上册,4 页)</p><p class="ql-block">显微给漱泉信(1938-12-01):他现在是站在翠微峯的裂罅里,只觉得前途是莫测的</p> <p class="ql-block">,而后顾也没有安稳的归途!这人生道上,所有的只是虚名,那里有真学问?......他不 抱怨什么,也并不颓丧!只是深自忏悔先前不曾切实用功,不该轻去多书的古城,不该落 入害人的陷阱!十年尘市,误尽平生,纵使自杀,几曾抹减丝毫罪过!(《姚名达文选与书 影•第五编)</p><p class="ql-block">1941 年元旦,显微日记:“过去的姚名达是死了,今天的显微是新生。我要发奋图强, 振作有为,从即日始!”(《姚显微日记》本,1935-1942 年)</p><p class="ql-block">显微发表专论《人生观的建立与实行》:“生活的目的在增进全体人类的生活,生命的 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必须像这样的人生观,才是最正确、最合理。”他认为:1互 助是做人的原则;我们既是一个人,最低限度亦要有个摇动不了的人格。谁配叫人?谁有 人格?只看他能否有互助的精神,是否有互助的事实!2斗争是非常的手段。帝国主义者 不让弱小民族生存,弱小民族对帝国主义者的反抗是必不可少的。3服务是利人不是损人。 损己利人是服务,损人利己是夺取;4只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确定人的人格,促成人的事 业。“总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服务为目的,以互助为原则;以损己利人为手段,以 创造文化为志愿。(原载姚显微《民国日报•人生观的建立与实行》1942-05-03;(转载姚果 源执行主编《浩气壮山河——原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记实》上册 39-42 页,2010 年 11 月第一版。)损己利人精神的升华就是以死卫国!</p><p class="ql-block">(三)走进历史的达人——抗日战场生涯十三日</p><p class="ql-block">1942 年 5、6 月间,日军发动浙赣会战,企图打通浙赣线,侧击粤汉线。值此国家民 族危难,桑梓遍遭敌蹄蹂躏之际,姚显微教授挺身而出,以安定人心、激励士气为已任, 联合学生数人,发起组织“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6 月 12 日的成立大会,推选胡先 骕校长为名誉团长,姚显微为团长,王纶为副团长;组成文书、宣传、交际、慰劳、救护、 募捐、组训、赈济、通讯、庶务等工作小组;通过宣言、团歌、团章、团员公约。《国立中 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宣言》:“凡我后方民众,亟应全体实行动员,竭其人力物力,以协助前 方将士,予暴日严重之打击,庶使其不敢轻视我民气,而有所畏忌。此实吾国民人人当前 应有之责任也。本校师生,虽分属书生,顾平时既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当此国 家危难之秋,爱国岂敢后人。纵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亦当竭尽绵薄,贡献愚忱,因特组 织战地服务团,前往战地服务。”</p><p class="ql-block">6 月 17 日编《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特刊》胡校长、副团长王纶和团员为文,宣传 成立战地服务团意义,研讨各项准备工作,如医药救护物资等。6 月 24 日,学校举行了授 旗及团员宣誓。团员们表示:“为了我们共同的大母亲──祖国,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善尽我 们的责任”。</p><p class="ql-block">6 月 25 日晨,大雨滂沱。团员 38 人(师生团员 34 人;校方委派工友 4 人)戎装草履, 精神抖擞,从泰和县杏岭出发,在去前方第一站吉安的小火轮上《团员学生与显微先生对 话》:我们的中国通史考试卷都看完了吗?/早就看完了。/那么我考了几分?/战地服务团的 团员一律 80 分以上。/那未免对其他的同学有点不公平罢?/显微先生严肃地说“你总该知 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句话,一个做学问的人,最要紧的是做一些立身处世的真学问。 别人在准备逃难的时候,你们参加战地服务团,虽未必真能收什么服务的效果,却至少可 以有一点振奋民心士气的作用;你们可以体验一下实际的战场生活,这是当前第一等的真 学问。光读几本死书,有什么用呢!(原载,团员杨宝聪,台北国立中正大学《校友通讯》 1980 年 10 月;转载《浩气壮山河》上册,294-304 页).</p><p class="ql-block">同日,显微《怎样打击东战场的倭寇》·专论)于《民国日报》发表:“我敢言,我们 如果各方都能以打退倭寇为工作目的,不以对敌逃避为唯一办法,照着上列各点加紧实干, 岂但东战场的胜利可以确保,就是把倭寇赶出江西去,亦只是时间问题。”这篇抗战檄文也 是姚名达著述生涯最后的论文》。</p><p class="ql-block">中午抵吉安,当晚在各界召开的欢迎大会上,全体团员齐声合唱,王纶副团长作词 罗 光斌作曲《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团歌》(团附李剑声<良瑜>指挥):“我将士,冒</p> <p class="ql-block">锋镝。我元戎,运筹策。书生报国今其时,战地服务尽天职。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精神 堡垒坚复坚,是动员民众的试金石。”姚名达团长慷慨陈词,声泪齐下:“前方士兵,困守 赣江,天地为屋,云雾为衣,枪林弹雨,伤病无医。凡我中华有志之士,务必克尽抗日救 亡的天职,到前线去,到战壕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龚屏《抗日殉国的姚名达 教授》原载《人物》杂志 1982 年,笫 2 期;转载《浩气壮山河》上册 304-306 页)。</p><p class="ql-block">6 月 27 日沿赣江而下,乘船经吉水、峡江、新干,29 日晨到达赣北前方重镇樟树。开 始大张旗鼓地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慰劳伤兵。采用多种服务方式:街头演讲、张贴标语, 代写书信和赠送慰问金;给难民发放食盐,免费送医送药,演唱抗日歌曲,演出活报剧 《放下你的鞭子》。他们服务前方、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活动,蜚声赣江两岸。</p><p class="ql-block">7 月 3 日夜,显微给“漱泉吾友”信:“当慰劳伤病医院时,我忍不住颤声泪下,将士 们也感动嚎泣不止,我再也不敢去医院了。但明后日到前线后,或许有更加感人的现象, 我更会落下更多的泪,吾友病愈宜速来此,......”。7 月 3 日,王纶副团长和女生施亚光暂 留守樟树,看护生病的女生姜闽生等约七八位团员学生。</p><p class="ql-block">7 月 4 日,姚团长率领战地服务团,约 30 人左右,迎着隆隆炮声,到达樟树前线 58 军 部驻地桐木桥。招待军部将领的茶会上,姚团长激昂地演说:“我们全体团员都是抱着牺牲 的决心而来的,我们是愿意在最前线帮战友们去抢救伤兵等工作。”“我以为现在能够参加 抗战工作的人,将来才能担任建国的工作”。(团员汤道南文,转载《浩气壮山河》上册 100 页)。</p><p class="ql-block">军长为师生们的决心感动,同意服务团 7 月 5 日下午去前线桥东第一野战医院。黄昏 时分到达,姚团长立刻“以他火一样的热情,给予每一个伤病将士的心,以至亲的温暖”; 带领团员救护、抚慰受伤战士,忙到近半夜。战况突变,接到军部紧急命令,战地服务团 随野战医院立即向西面、樟树方向辙退。黑夜里枪炮声中摸索退路,6 日早晨到汀桥。从 四面八方涌起了枪炮声,敌人的大部队正在沿着我军退却的路线围追阻截。团员饥饿、疲 劳,远远地跟着只有几条枪、带着伤病员的“辎重队”走。</p><p class="ql-block">6 日上午,敌人的飞机出动了,不断在头上低空盘旋,几次俯冲扫射,随后团员队伍 又被敌骑兵截断冲散。团附李剑声教官帶着五六个男团员去追趕医院大部队了。吴昌达等</p><p class="ql-block">9 人辗转与落在最后,苦苦找寻掉队团员,扶着一位有脚伤的团员赶上来的姚团长会合。团 长断定樟树危险:我们现在只好向西南,取路走新干。 当天下午的事实证明(《民国日报》: 显微团长的远见如何正确,野战医院人员在樟树附近遭遇了日军,被冲得七零八落,看护 司药伤病员,被俘去 20 多人)。姚团长口袋里放着个指南针,胸前挂着一付望远镜,另外 一个裤袋中放着二本线装的《论衡》。他说:“其余的东西都丢光了,没有什么可惜,可惜 的是一支他用了多年的大号 parker 笔,不晓得在什么时候失落了,这是他“唯一的生产工 具!”大家听了这一句充满幽默语调的话,都不禁笑了......。</p><p class="ql-block">勇敢绝伦的吴昌达仍然在前面走。团长在最后面押住,陪着两三个一步一拐的团员。 他的指南针与望远镜,成为保护这一小群生命的武器,用队伍中传递口令的方式,指示吴 昌达走那一条路。天空黯然落下阴惨的苦雨了。每个人咬紧牙齿在挣扎,还有力气的就扶 着体力不济的同伴。他自己也扶住一个拖着步走:“我们要快、要镇定、勇敢而乐观,把所 有的精神拿出来,我们必定可以脱险。到达之后,我们要立刻重整队伍,再上前线”。他已 有点沙哑的喉咙,不时以这样的语句,像火一样的热流,注射到每个男女团员心胸的深处! 有的时候,当一二对黯然失望的目光,他会显出天真朴实的微笑,哼出:“起来,不愿做奴 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像破铜锣的音调,引得每个人都禁不 住笑出声来。于是一群空虚的心灵,又得到抚慰与鼓励。</p><p class="ql-block">7 月 6 日下午在凄风苦雨中行进,傍晚到达离军部预案定的一条路线转扎地、店下街不 远处,摸到半山腰一家弧立的茅屋休息了一夜。</p><p class="ql-block">7 月 7 日天亮,遇到军部情报科长的一支小队伍,科长指示到新干只有六七十里,并说 这一条路大概是安全的。情况比昨天好多了,枪炮声渐渐听不见了。但是,这一群疲惫不</p> <p class="ql-block">堪的人中最不济的人生病发高烧了,慢慢地拖着走,一大半天走不到 30 里,到桑村已是下 午 3 时许,团长苦恼地考虑了很久说:“生病的人决不能再走 30 里路,”因此改变计划去 15 里路远赣江边的石口村,可再乘船到新干。又是夕阳西下时分,姚团长扶着、吴昌达背着 生病团员的一行共 11 人,挨到石口村外 2 里地,到了一块草地上。那时暮色四合,四野无 声,除了大家紧张地呼吸着。姚团长为了要打破紧张的空气说:“我们以后再不要叫什么先 生,同学了。我们来排行,叫老大,老二......吧!”师生便序起齿来,姚团长是老大,吴昌 达是老二,丘登泰老三,郑唯龙老四。周槐庭和曾广谧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曾广谧长得 高大些,做了老五。周槐庭老六,钟腾初老七,吴兰英(女)老八,易新楣(女)老九,丁祥 徽老十,姜照龙最小,老十一。</p><p class="ql-block">遇上张老表牵着 2 条牛,(一个可疑的人)疑点(1)他竟肯定说:“日军从樟树下来,停 在上头 15 里地。还不要紧,明天过江都可以”。(2)又说自已是船家,可以渡你们过江。(3) 他答应把牛还上面的人家后,回来带你们进村。大家见此人不像朴实的乡农,但别无选择 跟着来到张氏大屋。姚团长与船夫商量好价钱 400 元,分 2 次连夜渡过赣江,疑点(4)他去 弄船,又说“船沉在池塘里,要化时间,你们吃过饭再走”。(原载文件见《浩气壮山河下 冊》470-471 页:“屡见于当年报刊上被称为汉奸嫌疑人叫张星华”,其疑点有六七点之 多...。(此外,石口村有一位张春华老人,他在第二次丗界大战中驻印缅远征军的老兵。他 曾首先发现石口《姚名达吳昌达殉周纪念碑》,之后于 2004 年 5.月 3 日,迎回归母校。也 就是这一天,张春华老人披露:“张星华这个人是我们石口村最大的耻辱。”据说,出事的 当年,他畏罪潜逃在外,后来死无下落)。</p><p class="ql-block">极度疲惫的人们放倒头睡下去,团长说“还要警戒,防备不测,”安排了一人值班。深 夜了,突然四周迸发出一阵群狗狂吠,就是这个汉奸嫌疑人张升(星)华带着鬼子来了。枪 声响了,火星乱迸,“不要开枪!”姚团长愤怒的叫着......外面唧唧咕咕地说起鬼子话来, 姚团长就挥舞着拳头,吼声象霹雳:“现在是真的日本人来了”(这是首先攻进南京大屠杀 的日军第 6 师团,竹原支队 23 联队的第 1 大队);见(蒋文澜《龚击石口正大师生的日军 下场》载《浩气壮山河》下册 340-344 页)。</p><p class="ql-block">“我们大家都来来来!我们拚!”......鬼子们踢开了大门!“不要开枪”!吼声震天,姚 团长猛扑上去,抓住第一个进来鬼子握枪的手,拼命向上推,吴昌达跨上一大步,拦腰一 把鬼子一同掼倒在大门一个角落里,吴昌达高大的躯体整个压倒在鬼子身上,两只大手叉 住他的颈部咽喉,姚团长用拳头劈头劈脑在鬼子脸上打,最后郑唯龙狠很在鬼子颈部又咬 了一口,地上的鬼子死了!其余鬼子跑上来,“砰”的一声,吴昌达在血泊中倒下了!姚团 长那时已夺过死鬼子的枪,直往大厅楼梯上跑,大声喊:“会开枪的跟我来!”郑唯龙紧跟 上去,正预备接枪,鬼子对准姚团长开了枪,两位最神圣的忠勇英雄,就这样获得了永生 的生命,归还于大地了!时年姚显微教授 37 岁,农学院学生吴昌达 22 岁。(以上主要见郑 唯龙(亢行)《姚显微先生五月祭》,(原载《民国日报》1942/12/17~31,转载《浩气壮山 河》上冊 114-126 页);参见姚果源《最后的拼搏实况》(《浩气壮山河》下册 466-467 页)。</p><p class="ql-block">“七•七”之夜,显微先生的年方 26 岁的妻子巴怡南的心情极度不安,写了一封没有 发出去的、也永远收不到的回信:“显微吾友:昨接樟树来函,吾友为负伤战士流泪,将士 也感动号泣,我看了也好像身临其境似的流泪不止,最近我时时刻刻都是满怀悲愁,我总 是咬紧牙关,不肯让泪流下......我究竟有机会来前线吗?无论如何,只有请问我生命的原 动力──你。”(书信保存至今,纸上泪痕斑斑,依稀可见)。(载《浩气壮山河》上册编前 彩图 19 页)。</p><p class="ql-block">陶今雁原作亲笔《慰白头》:浩气中华万古存,历朝外患莫能沦。文山就义惊天地, 可法成仁泣鬼神。倭寇千方收败类,洪钧八载铸忠臣。显微忧乐关天下,教授损躯第一人。</p><p class="ql-block">(原载《浩气壮山河──原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纪实》下冊诗词墨迹 2 页)</p><p class="ql-block">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1942 年“七•七”五周年之际,在江西新干县石口村爆 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战斗;铭记“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显微)先生和大学生吴昌</p> <p class="ql-block">达烈士,谨致祭抗日战爭《石口之役》: 显微教授,昌达团员。顽强奋战,视死如归。赤手空拳,击毙一寇,夺枪一枝; 最后呼唤:会开枪的,跟我来上!气壮山河,感天动地。卫国英烈,光辉伟岸。</p><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褒扬令》1943 年 3 月 25 日令开:</p><p class="ql-block">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精研史学,富有著作,去夏参加该校战地服务团,充任团长, 率领学生出发江西新淦县工作,忽在石口遇敌被围,仓卒奋斗,中弹捐躯,学生吴昌达受 刃重伤,同时遇害,均属见危授命,深堪嘉许,应予明令褒扬,以旌忠烈,而昭矜式 此 令 主席 林森</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987 年 10 月 1 日特发姚名达《革命烈士证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988 年 10 月 1 日特发吴昌达《革命烈士证明书》。</p><p class="ql-block">2002 年 3 月世纪老人雷洁琼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p><p class="ql-block">2004 年 5 月《中国文化世家•江右卷》收录东汉至民国时期,江西兴国姚名达世家(始</p><p class="ql-block">于姚舜生,成名于姚名达)。</p><p class="ql-block">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 2014 年 9 月 1 日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p><p class="ql-block">国捐躯的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姚显微 入选。</p><p class="ql-block">四、结 束 语</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的一生,是著述和教育的一生。十七年笃志苦读、奋发创作;一心一意、鞠躬 尽瘁为文化教育事业而努力。他的治学精神是可贵的,学术思想是精湛的,创作理想是宏 伟的;由此而酿造产生,那厚重的一本又一本,史学与史学史,目录学与目录学史,史学 家年谱和创立《史理学》的论文。对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华厦历史五千年珍 藏的人文遗产。</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的一生,又是与外患相始终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而努力奋斗的一生。 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深情的一篇又一 篇的抗战救国、民族解放专论,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学习的生动教材;他的英雄事迹,在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姚名达是一个“损己利人”高尚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短暂 而光辉的一生,实践证明了“有史的意义”。历史教授走进历史,姚名达(显微)先生文节俱 高的历史地位是永恒的奠立在国人心中!</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精神:“为文化一意向前创造;为国难不怕流血牺牲!”光照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编后记:2011 年 4 月,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作者应邀参加清华“母校之光”讲座,整 理加工的文本初稿。2011 年 5 月修改补充于上海。2020 年 4 月,再次修改补充于苏州。</p><p class="ql-block">2025 年 4 月清明整理文本,姚果源至今 7 月初正式发表,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 爭胜利 80 周年。紀念姚名达(显微)先生诞辰 120 周年。</p><p class="ql-block">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杨枝塘路冠南苑 4 幢 307 手机 13390892091</p> <p class="ql-block">注:作者姚果源系九江学院教授,曾任九江市政协副主席、九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姚名达为其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