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菌”“食”足

灯心

<p class="ql-block">文/灯心</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灯心</p><p class="ql-block"> 云南,这个被称之为“植物王国”的地方,山峰上到处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在这些森林之中有着各种珍贵药材和众多的飞禽走兽,它们构成了一个奇妙而和谐的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些密林中,还有那应季而生的野生菌。这些野生菌中,有好多都可以食用的,它们以独特的美味紧紧抓着人们的味蕾,不断诱惑着人们去品尝。</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被称之为“野生菌王国”之一的普洱地区更是种类多多。其中最受人喜爱采食的就有:香清菌、大红菌、羊肝菌、奶浆菌,清头菌、见手青、干巴菌、鸡枞菌、孤堆菌,黄皮菌、三松菌等。每一样菌各有各的味道,各种烹饪方法不同,风味也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到普洱来,你就能品尝到半年以上的新鲜菌味了。</p> <p class="ql-block">  在每年的春末初夏,几场雨过后,大地开始回潮,这时候赶早的香清菌就现世了。它不像别的菌从土里钻出来,而是生长在那些倒在森林中半枯的麻栗树上。朵儿都不大,较大的也只是伞叶4到5厘米左右,颜色白黄。数量那可是无法说了,有时出一回,一个出菌的地方也就一两朵,有时出得多的时候,出满整个树枝,看上去一串的白。</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香清菌出,我和老公都会背上背篓到山上捡一两次回来吃。</p><p class="ql-block"> 捡回来的菌把它们一朵一朵擦去粘在菌身上的东西,然后放到水里清洗几遍,直到水中清澈没有残留物,才算清洗干净。清洗后的香清菌放到锅里面,抓上一把杀年猪时腌制下的骨头生,放上水,盖上锅盖就可以煮了,煮到熟透的时候再揭开锅盖,放上一把韭菜段,等韭菜熟透,入菌味,就可以下锅吃了。这样煮出来的香清菌汤是又香又甜,那清香之味留在口中久久不褪。这大概就是香清菌的得名</p><p class="ql-block">名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香清菌的生长对环境和菌源很是挑剔。要在潮湿的凹子中才能找到,而且那倒伏的麻栗树必须要合适季节,否则不管树多大,环境多合适都不会出菌,所以要享受到美味的香清菌还得手脚勤快,紧赶时节。</p> <p class="ql-block">  香清菌过后,五六月间,羊肝菌,见手青、黄牛德,干巴菌等,几样菌陆续而出,这些菌比那香清菌可就多得多了。雨后天晴,在潮湿的树林间,一朵朵菌从土里冒出来,像一把把小小的伞撒在树林间。</p><p class="ql-block"> 背上背篓把它们一朵朵捡回家,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炒着吃都非常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到了六七月间,大地吸包了水份,基本所有菌都出来了。大红菌、鸡枞菌,清头菌,奶浆菌、孤堆菌等,这些最让人喜欢的的菌一齐出堂,大饱口福的时候来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的时候,每到菌出,我们小孩就两三个的约起来,一起去捡菌子。背着背篓跑在山上,不为捡得多少菌,就为那跑在山林间的那种愉快感觉,和伙伴们欢乐的玩耍。那时候的菌特别的多,每次出去带着玩耍的心情还能捡得满满一背篓回家。</p><p class="ql-block"> 捡回家的大红菌洗净了,搭配什么菜煮出来都好吃,就算不加别的菜,光煮一把韭菜吃,就特别的甜。我家每次韭菜煮红菌,我们吃得连汤都不剩,要是杀只鸡炖出来那就更好了,美味营养双全。那奶浆菌用油一炸,香甜得用肉都不换。</p> <p class="ql-block">  当然最受人喜欢的还是可以称作“菌中之王”的鸡枞菌。那菌的香味还在山上隔着好远都能闻到。捡回来的鸡枞菌,不管炒、煮,还是油炸,都非常的香甜,可口。不过鸡枞不像别的菌那样满山出,只是一窝一窝的出,一个地方也不出几窝,所以不是每个人每次出去都会捡到鸡枞菌。</p><p class="ql-block"> 而在我们组鸡枞捡得最多的要算我家了。父亲每次去捡鸡枞菌都能捡上满满的一背篓。捡回家的鸡枞菌常一时吃不完,分给周围的邻居吃。而因为父亲每次都能捡到很多鸡枞菌,组上的人就说我父亲有一本鸡枞书,其中记录着每个鸡枞窝出菌的时月份与号数,父亲对着时日去捡,才会捡会好多的鸡枞。</p><p class="ql-block"> 父亲听着人们的谈论只是抿嘴一笑,什么也不说。私下里只是说:“那鸡枞窝出菌的时间每年的月数和天数都不相同的,我又怎么去记呢,只是在心里记着它们是哪一波出的,这个出菌的波数是不会变的,这我也只是记在心中,根本没笔记。”</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什么菌在一年中都只会出一次,而一年中会出两波同一种品种的菌,两波菌之间相隔大约一月至两月之间,多半得看雨水,雨水长的时候隔长点,雨雨水隔得短的时候就隔得短点。比如拿鸡枞菌来说,这一窝是在今年的第一波6月出的,那么7月的第二波鸡枞菌出的时候它就不会再出了,一直等到下一年第一波鸡枞菌出才会出。而如果这一窝菌是这一年的第一波出的,到第二年它也是在第一波出鸡枞菌的时候出的,绝不会今年第一波出了,第二年第到第二波才出。</p><p class="ql-block"> 父亲心里记着这些,所以去捡的时候,不容易跑空。</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父亲喜欢看书,中午饭后总爱坐在院子里看书,组上的人只见他看书,但不知道父亲看什么书,见父亲捡的鸡枞菌多,还以为父亲在院子里翻看记录着鸡枞窝出菌的日子的书,才会捡得多,所以才这么说。在当时还成了笑话。</p> <p class="ql-block"> 到了八九月间,在六七月间出过的菌种类又出第二波了,这一波的菌要比第一波的好吃得多。又是在稻谷收开的时候出,所以这里的人就把这波菌叫做谷杈菌。谷杈菌中又新曾了两种受人喜欢的菌:黄皮菌和辣菌。</p><p class="ql-block"> 黄皮菌顾名思义,皮黄內白,多为单朵而生,也有一窝就有十多朵的,但这样的较少些。黄皮菌大小不一,大的能到伞叶直径半米大。香甜味就不用说了,比鸡枞菌都还要好吃,洗净撕碎,打上几个鸡蛋,炖、炒都能吃得舔嘴巴。只是数量没鸡枞那么多,数量是少,但出菌的时间是长的,十月份都还能捡到黄皮菌。</p> <p class="ql-block">  辣菌的数量就多了,出得多的时候,山坡上一片的白。有褶子粗的和褶子细的两种,一碰烂了,就有白白的浆汁流出来,这些浆汁就是辣菌的辣味所在,粘上舌头一点点就能辣得扇舌头。不过这是生时候的辣菌。那些细褶的辣菌捡回家,洗净捏碎,把浆汁冲干净,放上韭菜炒出来,那就是一道美味的美食了。香中带着一点点苦味,别有一番风味。那苦味就是生菌是的辣,所以洗的时候,捏的越碎,漂得越干净越好吃。</p><p class="ql-block"> 一年中,最后登场的是三松菌,要到11月和12月才会出。它们大多数都出在一种松属树的下,一出就是几朵。</p><p class="ql-block"> 三松菌煮吃是不怎么好吃的。我捡到的多是单菌煮熟后,撕成条,做凉拌和炒着吃。</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普洱一年能吃到很多野生的新鲜菌,但每种菌都带着毒性,烹饪方法不对,或是捡到毒性大的菌吃了就会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对不会烹饪和没捡食过的菌还是不要捡来做吃,以免为了一时的口福而身中巨毒,那就划不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