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人世界总习惯把“过来人”的身份当作一柄戒尺,在孩子的天地里横竖比量:“此路不通”、“此不可为”。然而成人常常忘了,孩子们从未真正行走过我们曾走过的路,那些深印在成人脑中的经验沟回,不过是他们人生地图上尚未被点亮的空白处。</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那套“过来人”的箴言,常常成了对童真好奇的禁锢。孩子伸出手去触碰雨后的小水洼,我们即刻喝止:“小心弄脏!”;孩子跃跃欲试想爬上低矮的树杈,我们又慌忙拉回:“危险,会摔!”——我们一意孤行地阻挡,其实何尝不是在用成人的恐惧织成一张细密的网,罩住了孩子本该亲身去丈量世界的那双脚印?</p><p class="ql-block">生命本该在安全边界内亲尝百味,可我们却常剥夺了孩子尝那一点“苦”的权利。犹记得公园那个夏日,一个小男孩追逐着滚动的皮球直冲到浅浅的水边,未及大人阻拦,孩子的小球和小脚早已一起浸入了水中。孩子母亲立刻奔上前,一边着急地责备一边掏出纸巾擦着孩子湿透的球鞋。我瞥见孩子湿透的鞋子与裤脚,却也忘不了他望向那漂在水上的皮球时,那双湿漉漉却亮得出奇的眼睛——这双眼睛所盛满的,正是被成人世界遗忘的、对万物好奇的纯粹光芒。</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成长,是必须容纳孩子们在心灵画布上涂抹全部色彩的,哪怕其中也有灰暗的笔触。允许孩子尽兴地玩,那是他们与世界的初吻;允许孩子犯些小错,那是生命在试错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允许孩子有情绪,那是稚嫩灵魂在与世界碰撞时发出的真实回响。曾见邻家一位父亲,当孩子因搭不好积木而恼怒哭叫时,他并未厉声制止,只是安静坐在一旁,静待孩子那阵情绪的潮水自然退去,才温和地靠近道:“我知道积木总倒让你很沮丧,要不要试试换个办法?”父亲懂得,情绪并非污点,而是生命之河必经的曲折,需先被看见,才可被疏导。</p><p class="ql-block">孩子的生命不该是成人经验拙劣的复写本,而应是一首正被亲笔写下的诗,每个字句都浸透了他们自己的心跳与体温。当我们急于代劳、以过来人的身份圈定他们的每一步时,我们或许正扼杀着灵魂最珍贵的萌芽力——那凭借自身经验长出枝干、进而开花结果的能力。我们所谓的“正确”之路,常让孩子错过了自己摸索时可能邂逅的万千风景。</p><p class="ql-block">在安全边界内,请松开那双因担忧而握得太紧的手吧。童年这“未完成的诗”,其价值恰恰在于由稚嫩之手亲自去书写那些尚不工整的诗行——这稚拙的初稿,正是生命走向丰饶辽阔不可或缺的序章。</p><p class="ql-block">让幼小的心灵去亲历人生的种种,尝试生活的种种。唯此,生命才能完成那首只属于他自己的、带着露水与光芒的诗;而我们成年人,只需在边界处温柔守护——然后目睹那诗行如何穿透经验的空白,向着人类永远无法代写的远方,坚定延伸开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