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走进经典】青春礼赞

英子【萦·郁郁离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趣味,走进经典】青春礼赞</p><p class="ql-block">文字:英子【萦·郁郁离离】</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3958428</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一曲长虹浩歌!</p><p class="ql-block">读罢李大钊二十七岁的《青春》,不禁为这洋洋万言而赞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大钊《青春》问世的年代,正是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时期。那时,日本出兵山东,强占青岛和胶济线,又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条》,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祸国殃民的帝制,历史现实是残酷的,中国人的耳边时时响起警钟——</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正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是李大钊《青春》首发于1916年9月的《新青年》,以振奋国群、再造中华的一曲呐喊,唤醒了千千万万的有为青年投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青春》中,李大钊乐观地写就奋斗的最高追求,呼号“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李大钊的乐观坚守,源自于革命者的清醒与自信。袁世凯窃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时之间看不到革命的出路,李大钊因此写下《厌世心与自觉心》,为“相率而自裁者”痛心扼腕。国家的命运何去何从,个体的出路又在何方?悲观失望的声音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br></div> 对此,李大钊撰文《青春》作喻铿锵有声,中国自救是可行之道!<br> 李大钊写道,化学家发现,有一种草木,能从空气中吸取氮气肥料,注入硬化的砂土之中,从而柔润土质,重新焕发土壤的活力。而“青年之于社会,殆犹此种草木之于田亩也。从此广植根蒂,深固不可复拔,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复其膏腴矣”!这昭示着,在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青春革命者摆脱旧传统的束缚,爱国情怀与救国拼博高度统一的伟大觉醒。<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青春》中,李大钊热情地讴歌新生的青春力量。他相信“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p><p class="ql-block"> 李大钊的远见卓识,体现着革命者的进步史观。在李大钊的笔下,中国的革命,需要一种哲学思想来加以引领。而“夫青年安心立命之所,乃在循今日主义以进”。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悲愤的李大钊东渡日本探寻救国之道。期间,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为他的民主主义青春观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也因此畅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奏。</p><p class="ql-block"> 还是让我们来翻阅《青春》,看看李大钊是如何点燃青春革命者心中爱国的火炬,朗声赞美青春革命先驱的奋进与抗争!“青年锐进之子”,“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青春》中,李大钊情怀炽烈地激励接续前行的中国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李大钊的殷殷期待,展示着革命者的涅槃豪情。《青春》,忠实地记录了他的青春宣言,“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这用血与火谱就的青春之歌,预言着青年革命者将登上历史舞台并担当时代的主角。</p><p class="ql-block">时隔三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青年的磅礴力量,毫不辜负时代的期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大钊的《青春》,思想就是这样应和着时代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最为难得的,是他始终将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结合。其实,早在1916年8月,李大钊就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中,第一次阐明自己的“青春中华”理想,“盖青年者,国家之魂”,“当努力为国家自重”,呼唤青年奋起自觉,再造青春。在这篇文章的附言处,李大钊还特别强调,“篇中所称老辈云者,非由年龄而言,乃由精神而言;非由个人而言,乃由社会而言”。由此可见,李大钊笔下的老辈,不是指年龄的高寿,而是指思想的陈旧;所谓的老辈,也许是老者,更可能是青年。只要代表的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传统,那么,所谓的青年,也就是实质上的老辈。可见,李大钊笔下的青年青春,并不仅仅是进化论意义上的青年青春。只要青年革命者的理想始终拥抱着奋斗的青春激情,思想始终保有着锐意进取的青春作风,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纪元,继五四运动之际开启,必将朝气蓬勃地张扬延展;就像由李大钊命名的“共产党”,历程百年,而风华正茂仍在。从撒播革命火种的爱国青年,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历史已经证明,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青年才能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年逝去……</p><p class="ql-block">今日,重读细读《青春》,仍不免为李大钊青春的赞歌而血脉贲张。在李大钊的眼中,青年“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袒裼裸裎,去来无罫”,“其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即由今年今春之今日今刹那为时中之起点,取世界一切白首之历史,一火而摧焚之,而专以发挥青春中华之中,缀其一生之美于中以后历史之首页,为其职志”,试问,有谁不为这舍我其谁披荆斩棘的青年青春而动容喝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伟大的民族,我们伟大的党,就是这样的富有远见。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国家领导人高屋建瓴地指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而且满怀期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是啊,“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五四时期的青年,建国初期的青年,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年,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开拓者,从站进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这曲唱响寰宇的历史交响,青年,这支生力军,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春的礼赞,就从《青春》发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友圈的诸位老师,李大钊的激昂文字,是否唤起您青春的思忆,家国的情怀?欢迎老师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点赞、关注与赞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