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厦门的日军受降地点--石码中山亭

仙阁

<p class="ql-block">1924年(民国13年),北洋军阀张毅部驻兵石码,修建了这座亭子,最初它被命名为“益思亭”,名字或许寄托着对当时局势的某种思考与期望。到了1926年,北伐军入闽,何应钦部驻扎石码,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其改名为“中山亭”,自此,这座亭子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石码中山亭被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码中山亭坐南向北,其平面呈委角四方形,由12支钢筋水泥柱稳稳支撑,通高20米,面阔进深各5.22米,占地面积25平方米,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既展现了当时建筑工艺的精巧,又体现出别样的艺术美感。亭子采用欧洲文艺复兴罗马风格设计,高耸尖削的造型直插云霄,巴洛克穹拱浮雕精致细腻,弧线与浮雕相互映衬,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成为建筑艺术的珍贵结晶。</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9日,是值得铭记的一天。中国政府代表在中山亭前的石码商会,接收侵厦日军的请降书。这一刻,中山亭见证了正义战胜邪恶,见证了侵略者的失败和中国人民的胜利,它成为了这段重要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p><p class="ql-block">中山亭也成了石码人情感的寄托和交流的平台,凝聚着石码人的乡愁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关于“厦门受降”问题,当时海军司令陈绍宽正奉命主持接受日本海军投降工作,由于厦门历来是海军驻防的要港,侵占厦门的正是日本海军,应该由海军派人前往主持受降仪式。但是,由于多方插手,各有来头,互相掣肘,争执不下,究竟应以谁为主,代表中国政府入厦受降成了一个棘手问题,最后是省主席刘建绪亲自坐镇漳州跟各方面商定的。指定石码为接见地点,由严泽元(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通知驻厦日军最高指挥宫原田清一,饬日方请降代表应于八月二十八日前来石码商会会所洽降。八月二十九日,驻厦日军酋领原田清一中将派海军大佐松本,由日本领事馆书记林乃恭陪同,並随员六人,搭乘“烟台山”号小汽艇前来石码正式请降。请降代表登上码头后,恭恭敬敬地手捧请降书,腰间指挥刀挂白布,迈着正步走进会所。下午三时卅分,接见开始,松本大佐呈验身份证明书,毕恭毕敬地呈上请降书,恭聆受降官训令。厦门警备司令部副司令阙渊少将当场宣读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和福建省政府给厦门日军最高指挥官原田清一的两份备忘录,由日军请降代表松本大佐在备忘录上签字,完成日方请降仪式,历时四十分钟。</p><p class="ql-block">当时沿途岗哨林立,石码群众万家空巷,围观日军请降情景,大快人心,人人扬眉吐气。</p> <p class="ql-block">中山亭的朝北方向是920路,该街道原来叫炮仔街,因为石码解放日是1949年9月20日,为了纪念将它改名920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