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 Novi Sad 位于贝尔格莱德以北七十公里的地方,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于1694年建在巴奇卡运河和多瑙河的交汇处,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城市扩展到多瑙河两岸,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诺维萨德在塞尔维亚语中的意思是“农场”,这不仅因为这里有便利的多瑙河水源,还因地处黑土平原的中心,是塞尔维亚最重要的农业区。</p> <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的确很美,难怪它被赋予“塞尔维亚之雅典”的美称。 </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自由广场上的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前的这座雕像是出生于此的塞尔维亚著名诗人、儿童故事作家约万诺维奇.泽麦。</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的拱门。</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对面就是地标性建筑诺维萨德主教堂 Cathedral of Novi Sad,当地人也称它为圣玛丽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一侧。</p> <p class="ql-block">这座哥特式天主教堂最早建于1719年,几次被毁又重建,最终于十九世纪末建成如今的样子。这座著名的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和精美的彩色玻璃窗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这高耸入云的尖顶是不是令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教堂的设计师是匈牙利人乔治·莫尔纳,不知为何教会没有付给他设计费,也许当时太穷了吧。作为补偿,建设者们干脆把他的雕像放在了教堂里。其实这样挺好,千秋万代被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圣乔治东正教堂 Orthodox Cathedral of Saint George。记住了,第一眼就认出是东正教堂了,没有座椅嘛。</p> <p class="ql-block">广场四周分布着不同风格的建筑。我感叹于塞尔维亚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其实他们保护的不仅仅是建筑,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和历史以及先祖们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的花香,难道是桂花?不可能,季节不对。导游山河为大家解密,原来是菩提树花。排排菩提树散发着浓郁的花香,增添了古城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领队Aaron的特写镜头。真棒!</p> <p class="ql-block">Aaron的照片很艺术,这张也是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上一个美篇中,我明确表示借用了这张团友拍下的照片,但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位团友的。幸好一位团友来认领,我深感宽慰。在此我一并谢过所有团友,无论我用过或没用过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驶过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前往彼得罗瓦拉丁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城堡建在多瑙河与巴奇卡运河的交汇处,因此被称为 “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是巴尔干半岛的北大门,是抗击侵略者和屯兵的重地。</p> <p class="ql-block">就其占地面积来说,该城堡在欧洲30座大型城堡中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彼得罗瓦拉丁城堡始建于1690年,当时奥斯曼帝国因战败撤出了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为防范土耳其人卷土重来,就花了九十多年的时间建造了这座古堡。其实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人来到这里时就建造过一个军事要塞,后来到了五世纪东罗马帝国进行了重建。所谓1690年的始建,实际上是在原有防御要塞的基础上大规模翻建而已。古城堡的修建者也就成为了诺维萨德的第一批居民。</p> <p class="ql-block">游客通过一段很长的地道才能走到古堡的上面。古堡地下有一条纵横交织的网络式地道,长16公里,宽1米多。地道分三层,层与层之间有阶梯相连。地道里当然还有供士兵吃饭睡觉的地方,也有枪眼,可以观察敌情和抵御来犯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古堡最有名的就是这座时钟了。它的特殊性在于,长针指示小时,短针指示分钟。这种反常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多瑙河上的船只更容易远距离辨认出时间。想想也是啊,对于数日,甚至数月在船上劳作的人们来说,分钟没有任何意义,小时倒是能提醒他们还有多长时间就可以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古堡除了作为旅游景点外,还承担了与诺维萨德大学建筑学院的艺术合作项目,这个眼镜的设计就是项目之一。镜片上的这对眼睛望向多瑙河,望向河对岸的诺维萨德城。他们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准备做些什么?对他们的任何猜想都不过分。</p> <p class="ql-block">烈日当空,热浪来袭,太热了,我没有拍下太多的照片。你瞧,大多数团友都躲在仅有的一点点遮阳的角落。索性拍个集体照吧。</p> <p class="ql-block">我买了一把印有塞尔维亚字迹和图案的大伞,抓紧时间下山,找个阴凉地儿,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吧。</p> <p class="ql-block">想起导游山河的一句话,他说,前南斯拉夫的军队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力。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塞尔维亚是个好战的民族,在前南斯拉夫各联邦中,塞尔维亚比较强悍,更自诩为南斯拉夫联邦的核心,对其他联邦多有不敬。在结束塞尔维亚之行的时候我在想,奥斯曼帝国以伊斯兰教的军事方式统治了塞尔维亚近五百年,他们残酷镇压东正教会,视塞族人为奴隶。五百年啊,足以改变一个民族的DNA!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在这方屈辱、隐忍和暴力共存的水土上会养出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答案自有公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