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老城,穿越五个世纪的殖民印记

一抹青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马城(Lima),位于秘鲁中部的太平洋沿岸,1535年1月18日由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建立;自此,标志着西班牙在秘鲁殖民统治的开始,利马城很快成为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重要行政和贸易中心;1821年秘鲁宣布独立,但三年后的1824年秘鲁人才在战斗中彻底击败西班牙军队,正式结束了西班牙在秘鲁289年的统治。独立后的秘鲁实行共和国制,利马成为国家的首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535年建城至今,利马走过了490年的沧桑岁月,跨越了五个世纪;如今,西班牙人当年规划建立起来的城市格局在利马老城仍保存完好,以武器广场为核心的旧城区被划为“利马历史中心”,它因见证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及文化,在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于1991年进行了扩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俯瞰武器广场(此图下载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场北面的总统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场东面的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场西面的市政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器广场被称为利马城的心脏,一直是利马的政治、宗教和社会中心;围绕其四周的总统府、大教堂、市政厅等建筑都是利马市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标,它们见证了秘鲁从殖民时期到独立后共和国时期的演变,是展示秘鲁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游客探索这个城市丰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佳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3月10日,我们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沿老城区的重要街道漫步。随着导游生动的讲解,思绪渐渐穿越到五个世纪前的利马,短短两小时便走完了五百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统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Palacio de Gobierno)</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统府所在位置曾是印加帝国皇帝的宫殿。1535年,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占领利马后,在此兴建总督府,并一直沿用至1821年秘鲁独立。独立后,总督府被改作总统府,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自此,历任秘鲁总统皆在此办公与生活,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日中午,广场上会举行传统的士兵换岗仪式,我们来的时间不对所以没看到,这也是参团游很无奈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座融合了殖民风格与新古典主义元素的标志性建筑,最初由西班牙殖民者按巴洛克风格兴建,后在19至20世纪多次重建,外立面增加了对称的柱廊,体现共和国时期的庄重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统府占地面积约19,000平方米,占据了武器广场北面的整个街区(下图所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主楼为3层,包括总统办公室、内阁会议厅、国宴厅(可容纳500人)及私人居住区。 附属建筑包括卫兵营房、档案馆和秘鲁国家象征的“自由厅”(存放独立宣言原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利马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Catedral de Lima)</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武器广场四周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东侧的利马大教堂。这座大型天主教堂由征服者皮萨罗于1535年亲自选址并奠基,几乎与利马城的建立同时开始动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至1649年基本形成了如今所见的规模。此后历经17和18世纪的大地震损毁,又数度重建修复才得以保存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教堂的外立面采用文艺复兴风格设计,结构对称,庄严稳重,两侧各耸立着一座钟楼,线条简洁却不失气势。站在广场上望去,它沉静地伫立在众多殖民建筑之间,以体量与气派成为老城区最醒目的地标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教堂内部设有 3 个主殿 和 13 个小礼拜堂,秘鲁的历史人物、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的墓穴就安放在教堂的地下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主教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Archbishop's Palace)</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大教堂紧邻的是利马的大主教宫,其立面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二层由繁复的红木封闭阳台组成。中央门顶挂有教区徽章,两侧竖立着秘鲁与梵蒂冈国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喷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广场正中央的喷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青铜喷泉,它不仅是广场的视觉焦点,也是一件重要的殖民时期城市雕塑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喷泉建于1651年,西班牙巴洛克风格,顶端站着一位吹号的天使;喷泉共分三层,每一层都有水流从雕刻优美的托盘倾泻而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殖民时期,喷泉不仅是公共供水设施,还象征着西班牙王权对新世界城市的统治。它位于广场正中央,与四周的大教堂、总统府、市政厅形成均衡布局,象征着教权、政权与民间生活的汇聚。由于其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如今喷泉本身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定期维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利马市政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Municipal Palace)</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西面的利马市政厅色调温和,黄色外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建筑立面左右对称,二楼封闭的木质阳台与一楼拱廊交织对称,展现出利马殖民时代建筑的典雅风采。虽为20世纪中期重建,却在风貌上保留了老城区行政特色,成为广场风景线中的重要一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利马建城同步,市政厅最早建于1535年,1940年遭遇地震后重建,中央高处悬挂着利马市徽。目前是利马市政府的办公地点,里面还设有一个小型市政博物馆,陈列与利马城市历史相关的文献、地图和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政厅与北面的总统府、东面的大教堂隔广场相望,共同构成了武器广场上最重要的历史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面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南面由两栋浅黄色的新殖民风格建筑组成,中间夹着一条狭窄的小巷;一楼设有咖啡馆、商铺和杂志社。整个立面的色彩、风格与市政厅协调一致,视觉上产生连贯性,为广场的整体形象提供了平衡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政厅后方是一个小型广场,一端是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的骑马像,雕像正对着的另一端是原“邮政电报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雕像于1935年在总统府前揭幕,因争议较多,后于2003年迁至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邮政电报大楼为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带有巴洛克装饰元素,顶部有两座胜利女神雕像;现为“秘鲁美食之家”,专门介绍秘鲁的烹饪文化与美食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环顾武器广场一圈,总统府气势非凡,大教堂庄严宏伟,市政厅典雅大方,而那座粉色的美食之家又透着几分文艺气息;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导游已经带着我们转进了老城的另一条街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原为秘鲁中央铁路的火车站,建于1912年,设计采用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是当时南美铁路现代化的代表之一;2009年改为“秘鲁文学之家”,旨在弘扬秘鲁文学,展示重要作家的生平与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续在街巷中穿梭,不一会就来到了老城的另一个重要地标 -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Monasterio de San Francisco)</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修道院由天主教方济各会于1546年创建,最初只是座简陋的小教堂,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方才保存至今。殖民时期,这里曾是宗教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中心,方济各会在此举办布道与学术活动。1991年,它作为利马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立面采用的“利马巴洛克风格”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色,这是一种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与本土元素的独特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雕立面雕工精细,节奏感强,整体庄严宏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雕雕工细致,呈现出17世纪手工艺的高水准,与石质构件形成强烈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们整个行程中唯一一个进入内部参观的历史建筑,导游带我们重点看了修道院两个最有名的地方:秘鲁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人骨墓穴,而我却一张照片都没留下 - 图书馆里严禁拍照,墓穴则因气氛阴森而没有意愿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围绕内庭院的四条通道被优雅漂亮的拱廊环绕,地脚墙用塞维利亚的手绘瓷砖装饰,主题为方济各圣徒与早期教团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拱廊外的庭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续在老城区穿行,浏览街道两旁充满殖民风情的建筑与街景。那些涂着暖色墙面的老房子、悬挂着绿植花卉的阳台、脚下的石板路、路边的旧铜像…,都在诉说着旧城的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拐进了一条非常有意思的巷子!只见巷子立了两排五颜六色的女性雕像,她们穿着漂亮的裙子,用头巾遮住头脸,只露出一只眼睛,像在窥视这个世界,显得格外神秘!这些街头艺术品想传递什么信息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导游的现场讲解和上网查询得知,我们所看到的是源自秘鲁殖民时期独特的文化传统 - Tapada limeña(利马遮面女郎)的现代艺术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遮面女郎是16至19世纪利马城出现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秘鲁深受天主教传统影响,强调女性应保持谦逊、避免公开暴露面容。遮面最初是上层阶级女性遵循欧洲习俗的表现,后逐渐扩散至其他阶层。遮面使女性能够匿名外出、参与市集或宗教活动,甚至与男性交谈而不被认出,从而获得一定行动自由。 遮盖面容使不同阶层难以区分,打破了严格的种族等级制度,引发殖民当局的担忧。天主教会和殖民政府多次颁布禁令,认为遮面助长道德败坏,但屡禁不止,直到19世纪后期才随社会开放而消失。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装扮成为利马的地方特色,甚至是“异域风情”的象征。19世纪独立后,被视为秘鲁民族身份的符号之一,出现在文学、绘画和传统节日中,成为秘鲁文化记忆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我,这无异于上了一堂生动的秘鲁殖民课!我们看到的这些石像并非普通装饰,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与当代艺术融合的表达方式。它们传递了历史上利马女性在严格的宗教环境中显示出的反叛精神、如何利用服饰策略争取自由空间的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利马历史中心”的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是离武器广场相距一个街区、步行仅五分钟的圣马丁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马丁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Plaza San Marti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马丁广场是秘鲁首都最具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之一,广场于 1921 年 7 月 27 日 正式揭幕,以纪念秘鲁独立一百周年。广场是市民表达意见、政治抗议的常见舞台,同时也是文化活动与街头表演的活跃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16米高的骑马雕像,以纪念南美解放者何塞·德·圣马丁将军,塑像由西班牙雕塑家Mariano Benlliure设计,象征圣马丁横越安第斯山脉,推动阿根廷、智利与秘鲁的独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雕塑底座有一尊象征秘鲁母亲自由的女性形象,她头顶一只“llama”(美洲驼),反映地域文化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周环绕的白色新古典主义建筑静静守护着这个象征独立与荣耀的城市角落。这里的主要建筑包括剧院、大酒店及上流社会的聚会场所 - 国家俱乐部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走这一圈下来,我不只是游客,而是故事的倾听者;利马老城,不只是城市的起点,更是秘鲁文化的心跳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谢浏览观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文字:一抹青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2025年7月14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