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克孜尔石窟。</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克孜尔之痛</font></b></h1> <h1> <b>2021年,牧马人兄弟从库车来到克孜尔石窟,已是午后,烈日当空。<br> 明屋塔格山的赤红色山崖在荒寂里孤立,渭干河已瘦成一线浊流,蜿蜒于干涸的谷底。仰头望去,克孜尔千佛洞的数百窟龛,镶嵌在赭红色的岩壁之上。</b><br></h1> <font color="#167efb">明屋塔格山的赤红色山崖。</font> <h1> <b>鸠摩罗什的坐姿铜像默立在石窟前的广场上。这位七岁出家的龟兹神童,史载他“讲说诸经,学徒云集”,龟兹王竟为他“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尊崇之盛,一时无俩。他最终背负着佛经东去长安,将梵语化作汉文,如一道虹光横跨了信仰的深谷。玄奘西行的足迹也曾踏过这片山崖,目睹“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的盛况,在这片早于敦煌三百年的石窟群中驻锡讲经。彼时,谷中佛寺栉比,钟磬相闻,渭干河倒映着香火明灭。<br> 龟兹作为丝绸之路佛教中心达千年之久(公元前1世纪-10世纪),发展出完备的僧团制度与佛法理论体系,成为联结印度佛教与中原佛教的中继站;形成以克孜尔石窟群为代表的佛教艺术体系。站在大像窟的残基前,犹可想见当年主室高达十余米的宏伟气势,巨大的背光弧线仍烙印在石壁上。</b><br></h1> <font color="#167efb">石窟广场鸠摩罗什铜像。</font> <font color="#167efb">克孜尔:联结印度佛教与中原佛教的纽带。</font> <h1> <b>沿陡峭栈道攀援,进入被导游称作“音乐窟”的石窟,阳光照亮左右两壁。二十位龟兹乐师凝固于时光之中:怀抱阮咸者指尖微扬,似正拨动最后一缕清音;吹排箫者双腮微鼓,气流仿佛仍在竹管中震颤;执五弦琵琶者低眉信手,弦上的旋律呼之欲出。窟顶菱格间,体态轻盈的舞者如飞天流转,薄如蝉翼的罗衫裹着青春的曲线……千年前的龟兹乐舞,繁华盛极的丝路重镇,在斑驳的壁画里无声奏鸣。</b></h1> <font color="#167efb">石窟栈道。</font> <font color="#167efb">“音乐窟”示意。</font> <font color="#167efb">弹琵琶的吹笛乐师。</font> <h1> <b>再深入所谓“故事画”窟,一幅“萨薄燃臂引路”的本生故事赫然在目: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远眺,两个头戴尖帽、脚蹬皮靴的脚夫振臂欢呼,前方引路者竟高举熊熊燃烧的手臂,如黑暗丝路上的灯塔。画师以精炼的笔触,将舍身济世的佛理与商旅的艰辛熔铸于方寸之间。</b></h1> <font color="#167efb">“萨薄燃臂引路”图。</font> <h1> <b> 然而,在石窟间穿行,最让人目不忍睹的,是窟壁上那累累伤痕。有的窟内,徒余刀斧凿痕,壁上华美的壁画早已不知所踪;许多洞窟的佛龛空空如也,只留下石壁上深刻的凿痕与孤零零的桩孔,那是塑像被野蛮撬走的印记;大片大片的壁画被整幅切割剥离,裸露出岩壁粗砺的伤口。<br> 1905年,德国人格伦威德尔打开了坍塌、泥封的洞窟口,里面的斑斓色彩倾泻而出。在封存了近千年后,人间的阳光重新照在佛的脸上。然而一个令人惊异而又痛惜的情景发生了:满墙壁画上一种非常漂亮、华丽、闪着光的红铜色,渐渐地氧化黯淡下去,无可挽回地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仿佛是佛以千年的修行,聚集了最后的能量,以完成这最后的灵光一现。但即使灵光渐失,洞窟里依然华彩灼灼。壁画的背景大量地使用了燃烧一般的砖红色、佛青色,有一种跳跃的感觉,而壁画的人物又多用黄色、金红色、浅绯色和深绿色。或许还嫌这些颜色不够华丽,于是大面积地使用了金箔,可惜的是因为金子使用得太厚而大都被人从墙壁上刮走了。</b><br></h1> <font color="#167efb">被盗毁的石窟。</font> <font color="#167efb">壁画被盗切后唯余编号。</font> <h1> <b>格伦威德尔笔记中的“中亚最精美的艺术品”重见天日,随之而来的是系统性的掠夺。格伦威德尔、勒柯克等人以“保护研究”之名,用特制刀具将那些“有光泽的、真正的佛青”绘就的瑰宝,连同依附其上的千年时光,一同剥离。1913年7月,勒柯克重返克孜尔,肆无忌惮地切割了整整一个月。德国人最终掠走328平方米壁画,塞满137箱运往柏林。而今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陈列着100余幅克孜尔壁画,更多的在二战轰炸中化为粉尘。一位德国学者在1998年来到克孜尔,抚摸岩壁时忽然落泪:“这是全人类的伤痛。” </b></h1> <font color="#167efb">残存的壁画。</font> <h1> <b>克孜尔最精华的壁画,如今挂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展墙上,与它们诞生的赤红山崖,隔着一整个欧亚大陆的思念。印象最深的,是在克孜尔陈列馆里看到的,已身处异国的那幅 “善爱乾闼婆王”图复制品:白肤男子通体赤裸,仅以蓝绿飘带绕身,身形扭成妩媚的“S”;黑肤女神蓝裙迤逦,仰面含笑。二人脉脉相对,手指翻飞如莲花绽放——佛国亦有情,情动而舞生。这混血之美,熔印度之灵、希腊之形、波斯之彩于一炉,是文明交汇处独一无二的火花,堪称国宝。</b></h1> <font color="#167efb">国宝“善爱乾闼婆王”图。</font> <h1> <b>步出洞窟,立于灼目的天光下。视线掠过荒谷,我知道远处是库车清真大寺。那高耸的邦克楼与绿色穹顶,赫然标记着另一种信仰在此地的扎根。公元1353年,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的弯刀斩断了佛国的余晖。 “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的盛况,最终沉入渭干河底的流沙。<br> 在石窟栈道上,俯瞰这片信仰更迭的土地,可以看见神祇的登场与退场。<br> 宗教,或许并非真理的独断,而是人类心灵在浩瀚宇宙中寻找锚点的孜孜寻求。那些在克孜尔岩壁上开凿洞窟的手,与在库车河畔砌筑清真寺的手,同样颤抖于对生命有限性的恐惧,同样渴望触摸某种无限与永恒。佛的悲悯与安拉的至仁,映照着同一种对超越的深切祈求。文明的兴替,表面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神系更迭,深处却是不同时代、不同族群,以各自的语言和符号,向同一个深渊发出的探问。克孜尔的“痛”,既是艺术瑰宝被生生割离母体的创口之痛,亦是信仰之河不能和平交融而奔向更广大湖海的淤塞之痛。这种痛感本身,成为了理解人类精神跋涉的深刻索引。</b><br></h1> <font color="#167efb">表现民间农耕的壁画。</font> <font color="#167efb">龟兹僧人。</font> <font color="#167efb">古龟兹人。</font> <font color="#167efb">鸠摩罗什塑像。</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