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游(四)贡院

茉莉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阆中贡院又名四川贡院、川北道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试的考场,是国内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贡院建于清顺治九年(1653年),现存建筑部分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1年)重建遗存,四川先后在这里举行了四次乡试,因此,这里成为我国科举文化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贡院,只见贡院前广场上有6个蛇形青铜雕塑和一个编钟构成的“阆”字,很有特色,用说文解字方式让游人解读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阆中贡院为三进庭院式建筑,由考生考试区和生活办公区两部分组成,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是号房。由<b>大门、龙门、廊道、致公堂、考舍和明远楼</b>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四合庭院,展现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庄严与神圣。</p> 龙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进入大门,即看到<b>龙门</b>二字高高悬挂,寓意着“鲤鱼跃龙门”的深远寓意。因为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科举考试是为皇家选拔人才。通过考试,他们就会来到皇帝身边,所以进入贡院就象征考生通过考试实现人生飞跃。</p> 廊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龙门的方向前行,便会来到一条十字形的<b>廊道</b>,廊道直通考舍,考生们可以坐在两侧长背木椅上稍作休息,等待考试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悬挂在廊道的大笔,展示着古代的书写工具。而廊道的尽头,则是一座巍峨的楼亭殿堂——至公堂,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每一位考生的努力与坚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致公堂外设置有<b>武举射箭考场</b>。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射箭作为古代士人的一项基本技能,也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贡院这样的科举考场中,射箭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古代士人对武艺的崇尚和对全面发展的追求。</p> ‌至公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至公堂</b>是外帘考区的核心,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主考官的监临之地,更是整个考试流程的核心所在。堂宇两侧,分别设有三间正厅,这些正厅为内帘考官提供了安静批阅考卷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公堂后是监考大堂,红匾高悬宋徽宗瘦金体题字“旁求俊乂<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其含义是广泛求取贤才,其中“俊”指才德超过干人者, “乂”(yì)指才德超过百人者,古人以此标准选拔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堂中,左边为清代首任四川乡试监临:郝浴;右边为乡试外帘提调:李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公堂两侧设有考试辅助机构弥封所、提调厅、收掌所、监试厅、对读所和誊所等,负责考试的具体运作。</p> 考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考舍</b>是考生答题的低矮棚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生进考场后要沐浴以防夹带。进了考室以后几天时间吃喝全在里面不能进出。白天的桌子晚上放低一点就躺在上面睡觉,前面还放了桶是方便时用,吃就是自带干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科举考试有着严格的规制,但考场舞弊却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冒着身家性命之险,通过舞弊来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他们作弊的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的考生将作弊小书藏于鞋底,有的将文字写在衣服上。但他们最终都会受到惩罚。</p> 明远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明远楼</b>是贡院科考巡察官居高监视、号令指挥、维护考场秩序之所。两侧有清代邓廷桢创作的对联:“凭卷录优,不问寒门世族;出类拔萃,试看卿相白衣”‌‌。这对联表达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精神,强调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华就能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远楼是贡院中最为高大的建筑,规模宏大、雕刻华丽,与考生所居之低矮狭窄、阴暗潮湿、简陋逼仄之号舍对比,无异于鹤立鸡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文堂,意即权衡文章好坏优劣的场所,在明远楼一楼。考试结束以后阅卷官在这里阅卷定榜,所以这里也被称之为聚奎伦才重地。</p> 会经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经堂是古代考官阅卷的地方,这里供奉着孔子的塑像。老夫子面带慈祥,双眼微眯,似睡非睡。夫子塑像前挂满了家长们对子女的期盼。</p> 科举文化历史展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阆中贡院,不仅较完整保存了清代科举考试场所,还有中国1300年科举文化历史演变的展馆:科举制度馆、贡院馆、科举程序馆和进士英杰馆等,系统地介绍古代科举文化,让游客深度体会科举制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阆中状元馆中的两对兄弟状元,列四川各地之首。在全国1300余年科举史上,仅出现10几对兄弟、父子、翁婿状元,而阆中就有两对,他们是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和北宋陈尧叟、陈尧咨兄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贡院是一个决定学子们一生命运的场所。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里寄托了读书人太多的梦想和荣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跨进相同的门槛,走出来却是不一样的人生。那些才华超群的佼佼者一旦金榜题名,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坦途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在这里,我们沉浸式地体验了科举考试的流程和场所,系统了解了古代科举文化,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