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评白草原的诗集《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与诗人白草原熟悉已经近十年,但我们很少交集,只是在QQ空间偶尔读到她的诗,有过短暂的交流,此外,便是缄默沉寂。去年,她在QQ空间贴出诗集的《序》,我才知道她的诗集即将问世。不久前,在六安参加“五省诗人,诗意金安”诗歌研讨会,白草原把她的诗集送给我,这才有幸拜读了她的诗集《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诗人是坦诚的,诗却并不稚嫩</p><p class="ql-block"> 翻开诗集《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收录了白草原近年来创作的122首诗歌。在《风之上》这首诗中她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之上,是天空。</p><p class="ql-block">云朵浮动。你可以认为是海倒置:</p><p class="ql-block">深蓝的天幕,云朵就是浪花。</p><p class="ql-block">风之下,是大地:</p><p class="ql-block">海洋远阔,浪花飞溅,</p><p class="ql-block">你可以认为是倒置的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我忽然被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带入一个极其开阔而又庞大的空间!云的浮动,天的蔚蓝,海的辽阔,浪花的奔涌,这样几个画面是不是就进入你的视野。是的!这正是诗人无垢而纯净的内心,“反正风来去自由;山椒鸟从这边的杉林,落入对岸的火棘树/我们进入植物的丛林……”诗人的情绪是跳跃的,愉悦的,从天空到大海,忽然又进入植物的丛林,这种变幻和腾挪,却又不失诗人想表达的意境,让读者也随之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我曾和白草原聊天,说到各自的家乡和诗的关系。她告诉我她出生于农村,那里的河流、村庄、农耕,乃至在田沟里抓鱼抓虾的生活对她都有很深的影响,而这些莫不折射在她的诗歌里。作为诗人,她一定会袒露心迹的,因为文字写在纸上,却发乎于心,那是难以掩饰的一份坦诚。如,《间苗》:“……父亲带我们一起给芝麻间苗/反复叮嘱芝麻间距/否则难以成长”。这是纯粹的写实,平白如画,没有修饰。“我的书包是姐姐上中学后留给我的/由母亲手工制作/正面用红色绣线绣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个年代,许多人都曾经历过的贫困而苍白的岁月,如水却浓情的生活,她告诉读者的不是稚嫩与无奈,是一种坦然,就像拉家长,真实而温暖;但你仔细咀嚼,又会发现诗人具有极好的艺术感悟力,在不似雕饰中,把最难于表达的内心世界,深藏不露于文字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有了诗的感觉,才能提纯出深度</p><p class="ql-block"> 风花雪月,会让诗人偶来诗意,但,这样的诗大多是风雅之作;因为,只有深入思考,悟及事物的本质,才会洞穿秋水。我很喜欢白草原诗意中延伸出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韩母朱太恭人墓》一诗,“一个贫苦的议案员,一个在圆心上/舞蹈的老实人”。诗人力求客观地反映这位普通的逝去的墓主,所以用了“舞蹈的老实人”加以概括。这样的把握,应该是诗人的第一感觉,而且是听到了他人的介绍,知道了逝者的身份,才写下这首诗。“我们找到了他母亲的栖身之所,给她扫墓/让每一匹石马都昂首/叫出自己的名字”。但诗人並非是只想告诉读者这些,而是“曾经活在动乱人间的一千个表情/和我一样,你步伐优雅”。到了这里,诗意陡然生发出了深意,在清末民初时期?抑或是某个动乱年代?墓主的“步伐优雅”应该是那个时代一个乡村绅士,或者是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特质吧!在逝去的岁月里,乡村贫穷而清寒,但他们的内心却宁静而温暖;这样的乡绅很有威望,他们是这片僻壤的灵魂,他们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乡村。</p><p class="ql-block"> 在《符号》这首诗中作者也写得颇有深意,“生活,将我装进一个感叹号/我就成了一个倒置的我/一个长长的下半截/压着一个圆形的小脑袋”。诗人由标点符号联想到“生活”,再到被“装进感叹号”,这种诗意的联想,不仅有趣,而且非常形象,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生活是什么?是琐碎、是重复、是无尽的空虚、是不懈的追求?相信一千个人的解读,有一千种答案。白草原的追求显然有她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列火车的那头,如同落日无声”。列车风驰电掣一往无前,那落日无声的巨大空间又是什么呢?显然是留给读者去自我解读和思考的关子……</p><p class="ql-block"> 其实,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江雪》)真的是写飞鸟绝迹,人迹消失吗?显然不是,而是诗意中绎生出的深意和悲绝千古的意境。富有深意的诗文一定是抓住了人们感悟在心却难以表达的情绪,这样的诗作并非偶然得来,而是与诗人善于思考和探索有关联的。因为,只有思想有了足够的深度,你才能捕捉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提纯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在诗中寻找美,让美化解成诗</p><p class="ql-block"> 美无处不在,而美是需要被发现的。苍山落日,小桥流水,盛开的花朵,儿童的笑靥,女人的婀娜多姿……哪一处不存在美?白草原在《三清山(组诗)》中《花岗岩》中写道:“我确认一种至高之美/绝不是挺立半山的迎客松”。那么,诗人眼中的美是什么?原来是冰冷坚硬没有生命的“花岗岩”!她说:“花岗岩。开在三清山掌心/的时间之花/这火浴中成长的生命/此刻灼得我,火热生疼”。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自然之美,岩石峭立,千姿百态,历经千百年时间的风化与变迁,展示了它刚毅雄绝的姿态,而花岗岩的形成,却是亿万斯年地质的变迁和岩浆的汹涌喷发。诗人喜欢这种浴火重生之美,是否也崭露出其内心的某种坚强和自信呢?我想,一个眼光不俗的诗人,自然有她与众不同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很喜欢白草原的那首《蒲公英》。诗很短,“没有鸟羽,所以选择信奉/一株蒲公英的翅膀”。一株小小的蒲公英,春来开出并不招人注意的小花,然后,形成了一个小球状的种子,风吹便四处飘散,将种子撒向四方。这样一个普通的植物,白草原发现了怎样的美呢?“如果无法拒绝坠落的命运,/那么我希望与一株蒲公英//交换命运,没有翅膀/也能找到自己的春天”。你无法想象,在诗人的眼中蒲公英是如此的顽强,如此的不屈于命运的多舛和弱小,张扬出生命的美丽姿态,向春而生,飘逸出昂然向上的美感来!诗人以小见大,既展示了内在的精神,又表达了对美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