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最近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一本英文小说《想拯救书的猫》(有中文版)。很受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小说最后讲到读书或者阅读的意义,是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生活,创造同情和悲悯的感动,也就是同理心的涌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首先对自己表达深厚的同情?这是我要问我自己的和我的读者朋友们的问题。只有在我们对自己表达悲悯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去感同身受周遭人的生活,包括你的孩子、家人、邻居和公交车上的陌生人。你会在一种巨大的压迫性的悲悯中,顿感生命的严肃和脆弱竟然吻合得如此紧密,发现命运的仓促和荣耀又是如此令人惶恐不安的组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的生活是体会真理的工具。”这是一行禅师的一句话。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有没有被你稀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我的意思是,你能温暖地对待和你生活在一起长达几十年的爱人吗?你在理解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东西和另外一个东西的结构性的安排,就像搭积木,还是两个生命彻底的悲悯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夏日苦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悯,一定首先来自于对我们自己深厚的同情。这需要一生的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