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沈阳,旧称盛京,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建于1625年。沈阳故宫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沈阳故宫正门,俗称“午门”。“沈阳故宫”门额系郭沫若题写。</p><p class="ql-block">大清门是面阔5间的硬山式建筑。屋顶铺满琉璃瓦,饰以绿剪边。</p> <p class="ql-block">清定都北京后,沈阳故宫成为陪都宫殿和清帝东巡的行宫。</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色。比如牌匾都是汉文、满文并列,北京故宫是汉文排左满文排右,沈阳故宫则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满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和对满语的崇尚,体现了清政权初期民族政策和文化取向。</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建筑群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p> <p class="ql-block"> 东路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东路建筑群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沈阳故宫营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主要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p><p class="ql-block">站在这儿的中央大道上,视野开阔,所有东路建筑一览无余。大道两侧有序排列着十座方形亭,叫十王亭。</p><p class="ql-block">清王朝“八旗”就包含在这十王亭中,东西侧各4座,靠近中心建筑两侧的亭子分别是左翼王庭和右翼王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北边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大政殿,它诠释着什么叫高高在上的C位。</span></p><p class="ql-block">东路建筑的空间布局组合,体现出满族国家政体和八旗制度特色。</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p><p class="ql-block">大政殿为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五彩琉璃宝顶,宝顶八条垂脊。八面出廊,24根朱漆廊柱环绕支撑。</p><p class="ql-block">周围有8大力士,象征八王一心。</p><p class="ql-block">大殿入口两侧廊柱上的两条鎏金盘龙张牙舞爪,仰天咆哮。</p><p class="ql-block">大政殿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中间黄色,边缘绿色。清代称之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宫殿屋顶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琉璃瓦是清一色黄色,沈阳故宫整排的绿色,彰显了满族对绿色草原的崇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为大典时皇帝御临之处,也是八旗诸王议政之所。</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的地位很高,这里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顺治皇帝福临在这里举办了登基仪式。</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建筑多和“9”有关,因为天子是“九五至尊”,沈阳故宫的大政殿用的却是“8”,专家推测,是否和和当时八旗制度有关?</p> <p class="ql-block"> 中路 崇政殿</p><p class="ql-block">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大清大典之处。</p><p class="ql-block">整座大殿全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p><p class="ql-block">殿顶黄琉璃瓦镶绿简边。</p><p class="ql-block">殿中高悬“光明正大”匾。匾下设有宝座、屏风。</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圆形殿柱,两柱间由一雕刻的飞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内的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制作。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为装饰,以金漆饰之。</p><p class="ql-block">崇政殿 5间大殿贯通,不设隔断。所有外露的木构架面装饰以彩绘或雕刻,大殿内但见龙飞凤舞。</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琉璃墀头</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中路 凤凰楼</p><p class="ql-block">中路为清太宗续建的皇帝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场所。</p><p class="ql-block">凤凰楼是中路的标志性建筑,建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p><p class="ql-block">凤凰楼为歇山式围廊结构,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楼分三层,雕梁画栋,楼上高悬乾隆御笔匾额 “紫气东来”。</p> <p class="ql-block"> 西路</p><p class="ql-block">西路 是1781年乾隆皇帝增建的建筑,西路乃清皇帝“东巡”盛京,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所在。</p><p class="ql-block">西路建筑最重要的是放四库全书的文溯阁。</p><p class="ql-block">文溯阁殿顶以黑色和绿色琉璃瓦装饰而成。因为书籍怕火,用代表水的黑色来克火。</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宫。</p> <p class="ql-block"> 后宫 永福宫</p><p class="ql-block">清太宗皇太极时的沈阳故宫中,有“崇德五宫”后妃,分别为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p><p class="ql-block">“五宫”都是五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出廊式。建筑样式和装饰区别不大,相对于紫禁城,显得简朴。</p><p class="ql-block">永福宫后妃是清早期卓有谋略和手腕的庄妃。</p> <p class="ql-block">回望沈阳故宫巍峨的建筑,再一次为这历史的见证者,文化传承的载体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 张学良故居</p><p class="ql-block">张学良故居是大帅张作霖的府邸,张学良继任少帅后也一直生活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经不断扩建,形成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四组为一体的建筑体系。</p> <p class="ql-block">中院传承了古代前朝后寝的帝王建筑风格,仿王府建筑的三进四合院,前两进院为办公官邸,后三进院为眷属私宅。</p> <p class="ql-block">中院有因青砖建造而取名的大、小青楼,大青楼罗马式穹顶与中式歇山顶,欧式廊柱与中式雕花窗,典型的混搭美学,颇具世纪初“西风东渐”的时髦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青楼建筑线条明快,工艺精湛,造型厚重。在门窗和拱廊处采用半圆形拱顶,挑高的门厅,气派的大门,简洁的几何造型和转角处的石砌,整个建筑雄浑凝重,尽显典雅气派。</p> <p class="ql-block"> 小青楼也是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木结构,系张作霖为爱妾五夫人寿氏建造。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重伤医治无效,在小青楼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张氏会客厅,中西合璧建筑。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院。</p> <p class="ql-block">金粉之家,后院客厅。</p> <p class="ql-block">张氏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花园,与小青楼同期修建。假山、凉亭、荷花池,婉约精致的私家园林,藏着东方美学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几何形花园路径,则是西方构图方式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张氏当年的代驾车。</p> <p class="ql-block"> 赵四小姐楼</p><p class="ql-block">赵四小姐楼建于大帅府之外的北侧,为张学良赵一荻居所。</p> <p class="ql-block">赵四小姐楼内设施。</p> <p class="ql-block">“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直奉战争、“九·一八”、西安事变,都与这里的主人公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p> <p class="ql-block">张氏父子的跌宕人生与东北大地的风云激荡,悉数收进了这座豪华宅院里。</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再也未能回到这私宅旧院,最后一抹斜阳中,他的背影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显赫的大帅府成了寻常百姓参观点,光景如旧,人事全非。</p> <p class="ql-block"> 丹东</p><p class="ql-block"> 丹东市,古称安东,地处辽宁东南部,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亦是中国万里海疆的北端起点。</p> <p class="ql-block">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上世纪曾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它用矿脉、油田和林场撑起了共和国工业化的征程。 </p><p class="ql-block">现在,与南方沿海城市比较,东北经济转型的步伐似乎慢了一个节拍。</p> <p class="ql-block"> 安东老街</p><p class="ql-block">安东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1876年清政府设立的安东县时期。</p> <p class="ql-block">安东老街是满清、民国、殖民时期独特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美食一条街汇聚了丹东的特色小吃,如米叉子、焖子、朝鲜族打糕、烤冷面等。</p><p class="ql-block">东北饮食特点是:盘大量足。</p> <p class="ql-block">“翠花,上酸菜”!</p><p class="ql-block">身着红花袄的翠花姐在这里经营烙饼羊肉汤了!</p> <p class="ql-block">彪悍的大哥,纹身的大哥,自带东北乡土味!</p><p class="ql-block">逛安东老街,在这里你能触摸到粗砺的生活质感,浓浓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当铺。</p><p class="ql-block">安东老街外街以及内街商铺借鉴老安东经典建筑元素,配合老物件和街景雕塑,再现老街景。</p> <p class="ql-block"> 鸭绿江断桥</p><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是安东的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断桥始建于1909年,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铁桥,桥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由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11年建成。这是日本人当年修建的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重型炮。</p> <p class="ql-block">断桥名称始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志愿军司令彭德怀率军赴朝战斗,这座桥是中方支援朝鲜前线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当年桥梁因美军轰炸而拦腰折断,中方一侧仅存四孔残桥。</p><p class="ql-block">断桥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 </p><p class="ql-block">1993年该桥重新修复。</p> <p class="ql-block">丹东与朝鲜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对面砖红色的圆顶建筑是朝鲜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站在断桥上,可以一览中朝两国沿岸风光,感受当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丹东灯光闪烁,人流熙熙攘攘,对岸寂静无声,但见灯火数点。</p> <p class="ql-block">丹东,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条老街,一话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