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长安一一西行日记(四)

胡晓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10一大早我们从地坑院出发,前往我们西行的第三站一一西安。对于西安,我一直怀着敬畏的心情,因为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用我有限的笔端无法去穷尽它,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它的深沉与壮美,只能用自己有限的感悟去触摸它,让它震撼自己浅薄的生命。在西安,到7月13日,我们用四天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西安市博物馆、大雁塔和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近距离接触这一方神奇的土地,和上千年来这方土地先民们所创造出的历史奇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安古时也称长安。长安作为城市名称,起源于西汉。取“长治久安”之意。它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多、时间长、影响力大的都城之一,历史上在此建都的主要朝代包括:西周、秦、西汉、新朝(王莽建立)、东汉(献帝时期迁都长安)、西晋(愍帝时期)、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看着这些伟大的朝代,忍不住让人一问:为什么他们将政权的中心都选择在这片土地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安的地理位置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地形、区位和资源的综合优势上,使其成为古代建都的理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核心区,被多重地理屏障环绕:南有秦岭山脉(海拔2000米以上),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函谷关(后为潼关)、黄河天险,西有大散关、陇山。这些天险形成“四塞之国”的格局,外敌难以突破,保障了都城的军事安全。西安 处于中原、西北、西南的交汇点:向东可直达中原腹地(今河南、山东等地),控制华夏核心区;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连接西域(今新疆及中亚),是汉唐经营西域的起点;向南经秦岭通道可达巴蜀(今四川),向北可辐射黄土高原及蒙古高原边缘。这种“居中制外”的位置,便于王朝对广阔疆域的管理和军事调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中平原内部地势平坦开阔,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足够容纳都城及周边的人口、农业和手工业布局。渭河穿平原而过,加上泾河、沣河等支流,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关中胜迹图志》中对“八水绕长安”的描述为“关中巨浸,首号八川。长安之地,潏灞经其内,泾渭绕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涝合其右,此固禹、周之故道也”。其意思是关中地区最大的河流,首推这八条河。长安之地,潏河、灞河从境内流过,泾河、渭河在其后方环绕,灞河、浐河在其左侧为界,沣河、涝河在其右侧汇合,这是大禹治水和周代时就有的故道。同肘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古称“黄壤”),农业发达,早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比成都平原更早获此称号),能支撑都城庞大的粮食需求。周边地区(如秦岭、北山)蕴藏矿产、木材等资源,为城市建设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保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西周开始,西安(丰镐)就成为都城,此后秦、汉、隋、唐等朝代延续这一传统,形成“建都惯性”。长期的都城地位使其积累了完善的城池、宫殿等基础设施,文化认同感比较强。</b></p> 秦汉大一统的形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阶段,其制度创新、文化塑造和国家治理模式深刻影响了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核心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维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 大一统政治框架的定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央集权模式: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至高无上的皇权)、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僚体系),经汉朝完善(如内外朝分工),成为后世王朝政治架构的模板。此后无论王朝更迭,“皇权独尊+官僚辅政”的核心逻辑始终未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郡县制的延续:秦朝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汉朝虽短暂推行“郡国并行”,但最终以推恩令等手段强化郡县制。这一制度彻底取代了分封制的贵族割据模式,成为中国大一统国家的根基,后世“行省制”等地方制度本质上是其延续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文化认同与思想主轴的确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字与度量衡的统一:秦朝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以秦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打破了地域文化壁垒,使不同地区的人能通过共同的文字和标准进行交流,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物质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的“仁政”“礼治”“大一统”理念与皇权结合,使其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此后,儒家思想渗透到教育(科举考试内容)、伦理(三纲五常)、法律(引经决狱)等领域,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 国家治理体系的范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户籍与赋税制度:秦朝的“编户齐民”、汉朝的“算赋”“口赋”等,确立了“以户籍控人口、以人口定赋税”的治理逻辑,后世的均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均以此为基础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律体系的基础:秦律虽严苛,但确立了“律、令、格、式”的法律框架;汉朝在此基础上融入儒家伦理(如“春秋决狱”),形成“礼法合治”的传统,影响了后世中华法系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 疆域与民族格局的奠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核心疆域的划定:秦汉通过开拓(如秦始皇南征百越、汉武帝经营西域),将中原、岭南、巴蜀、关中、河西走廊等纳入版图,形成了传统中国疆域的核心区域,后世王朝的“版图意识”多以此为基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族认同的形成:秦汉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周边民族,逐渐形成“汉人”族群认同,“汉”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符号,后世无论政权是否由汉族建立,都以“继承华夏正统”为合法性来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 对外交流与文明特质的塑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启了中原与中亚、西亚的交流通道,不仅促进了物质(如丝绸、佛教)交换,更让中华文明形成了“开放中保持主体性”的特质——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中国化),但始终以自身文明为核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构建的“大一统”政治、文化、治理体系,如同为中国历史安装了“操作系统”,此后2000多年的王朝更迭、制度调整,本质上都是在这一系统基础上的升级与修补,其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性的关键源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的秦制汉习唐风</b></p> <p class="ql-block">“秦制汉习唐风”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中三个重要阶段核心遗产的凝练概括,三者前后相承,共同塑造了传统中国的基本面貌:</p><p class="ql-block"> 秦制:指秦朝确立的制度框架,核心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法律体系等。这些制度打破了分封制的割据状态,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国家治理的“底层逻辑”,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制度起点。</p><p class="ql-block">汉习: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形成了更成熟的治理经验。比如以儒家思想整合意识形态(“独尊儒术”)、完善官僚选拔(察举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恩令)等,让“秦制”从刚性的制度转化为可长期运行的“习惯”,奠定了传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规范。</p><p class="ql-block">唐风:唐朝则在秦汉基础上,展现出更开放包容的文明气象。无论是科举制的成熟、多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的繁荣(如丝绸之路),还是诗歌艺术的鼎盛,都将中华文明推向高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气质,成为后世向往的“盛世范本”。</p><p class="ql-block"> 三者串联起中国传统社会从制度确立、经验成熟到文明鼎盛的脉络,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延续性的重要基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好好生活的“秦制汉习唐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智纲先生有一段严肃而不失活泼的讲话:中国是从轩辕黄帝炎帝两个部落首领,也就是两个大村长经过几千年像滚雪球一样,如何滚成了现代的14亿人口的?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模具,这个模具就是秦制汉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秦始皇兵马俑中,你能感受到秦始皇横扫六国的恢弘气势,统一六国之后从各方面加强国家治理,用强硬手段形成秦制。在秦汉博物馆中,秦制的确立、汉习的形成脉络清晰无比,穿越历史,你在触摸历史的脉搏,由衷赞叹先人的智慧,深切知道历史走到今天,我们这个和平时代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一件件出土的文物,解读着历史的真实。在大雁塔下你会对唐风有更深切的体会,从触摸历史留下的痕迹,真实去感受大唐盛世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繁华与昌盛。坐在大雁塔里面,回想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归来绎经的盛况,让我热泪盈眶,久久不愿离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王老师提出要建立起自己的好好生活的“秦制汉习唐风”的时候,让我不由得开始审视自己,跟随老师学习多年,自己好好生活的秦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更谈不上汉习与唐风了。好好生活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锻炼、保持好心情、好好艾灸,看似简单,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不小心,就会重新跌入生活的泥潭,让我们无法掌控自己,更无法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动权,改变命运更无从说起。因此,前期必须强制自己,建立自己好好生活的“秦制”,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三年,三年之后便成为习惯,形成好好生活的“汉习”,好好生活的“汉习”少了“秦制”时期的教条与僵硬,多了更多的灵活与阅融,也就是说多了生活的智慧,更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及家庭的问题,这就是王老师一再强调的“做好自己",当自己的“汉习”形成之后,自己的生命将自动绽放,自己已经活成了一道光,自然能去影响别人,照亮别人生活、生命的人生之路。最近有人问我,家族内出现问题该怎么办?我义正言辞地告诉她:你少管闲事,第一你艾灸技术不精,第二你理念不通透,自己及家人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你的秦制汉习还没有形成,你就没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就根本带不动别人,更引领不了社会风气。而王老师的秦制汉习唐风已经形成,并且走出国门,将引领全世界更多的人走向好好生活的道路上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