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越洋对话的背后故事

高人(魏天军)

正值小暑时节(网图) <p class="ql-block">昨天午后,天门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下了一场暴雨,时间很短。</p><p class="ql-block">‍我晚上漫步在东风干渠步道,行人如织。夜空的月亮在云层里穿梭,放射出皎洁的月光,夜行好凉爽。</p><p class="ql-block">今天早晨,竟陵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阵薰风袭来,热浪很高。</p><p class="ql-block">我沿着东风干渠林阴步道向西,又向东行走,汗水止不住哗哗流淌,整件上衣湿了个透,早走好炙热。</p> 河山干渠夜晚的月亮 <p class="ql-block">太阳从被光的干渠堤林上升起来了,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渠水清澈见底,流水在河床上缓缓流淌,时不时流出小小的涟漪,显得温顺而宁静。</p><p class="ql-block">‍太阳照向渠道的西方,两岸树木葳蕤,渠水清澈碧蓝,波光潋滟;远处高楼耸立,倒影入水,天水一色。既是休闲好去处,也是观光好地方。</p> 天门城区河山干渠早晨 <p class="ql-block">随着太阳的升高,天气越来越热了,我提前结束了早锻练。回到家,坐在空调房的沙发上,悠闲的打开手机天门公众号,想看看6月25日《天门文艺》刋登我撰写的一篇文章,《卢市高中同学,毕业五十年,你们还好吗?》的热搜度有多少?惊奇的发现,读者的关注与阅读量竟达到了7450多人次,创下了撰文《天门文艺》阅读量之最,几乎可以与我的文章在美篇平台发表后的阅读量媲美。</p><p class="ql-block">‍惊喜之余,除了收获如此多的热心读者外,我意外的与近50年未谋面的老同学来了一次跨越大洋的对话。</p><p class="ql-block">‍那是6月25日武汉的早晨,我的手机弹出了一条微信,是《天门文艺》主编张有为老师给我发来的,告诉我,我的一篇《卢市高中同学,毕业五十年,你们还好吗?》已刋发。我在浏览众多读者的留言中,发现一段留言格外的引人注目,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同学情谊,那是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留言,弥足珍贵。我暗自思忖,这一定是卢顺安同学无疑。</p> 天门文艺刋登的文章 <p class="ql-block">卢顺安同学六十年代初出生,是卢市中学七六届二(三)班学生,我与他同窗两年毕业,并且是小老乡,一个生产大队的人,居住地不到一公里。</p><p class="ql-block">‍走入社会之后,我们碰见的第一件事是,一九七六年冬季征兵,我和他同时报名参加了应征体检。他体检过了关,却无缘参军,原因是大队参军指标有限,不说你也会懂的。我体检时,因小腿曾骨折过,却被淘汰出局,也与参军无缘。他时常对我说,人比人气死人,靠人不如靠己,只有决战高考,才是唯一的出路。</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我和他又是同时报考了大学,由于知识基础薄弱,我们双双名落深山。</p><p class="ql-block">‍再次的打击没有让他气馁,一九七八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住校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以高考成绩380多分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而我在大队一边复习,一边配合大队工程员参加县级过境公路建设,以几分之差榜上无名。后来尝试了他的办法,英语成了我的冷门,后启之秀如雨后春笋,考试难度加大,更是望尘莫及。</p><p class="ql-block">‍他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据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天津市一家科研单位工作,后考取公派攻读留美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美,如今成了美籍华人。</p> <p class="ql-block">众多留言中,卢顺安同学是以“云水禅音”之名留言的。我仔细揣摩了“云水”与“禅音”的含义。“云水”,天上飘飞的为云,云落下的为雨,雨流在河里的是水;云水是相关联的,象征着自由、无拘无束;天上的云朵和流淌的河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和去向,人若云水,必定心境开阔和超脱。“禅音‌”是一种融合禅宗思想与音乐艺术的表达形式,旨在通过音乐引导听者进入宁静、清净的内心状态。</p><p class="ql-block">‍卢顺安同学读的是水电学院,研究从事的应该是与水和电有关的科学技术。从微信名中可以猜测出他想要的生活是自由的,喜欢无拘无束的清净世界。这应该是他一生追逐的研究方向与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他的留言这样写道:“老同学文中所留露的对昔日同窗的情谊和对老师们的感念,让我非常感动。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你,你学成之后,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为家乡的水利建设贡献才智,让我敬仰;同时,也为你家庭美满、教子成才而高兴。如果让我此刻回忆同学与老师,必定是挂一漏万,三言两语难尽其意。我只想先说两句:我记得每一位同学的音容笑貌,我记得每一位老师的培育之恩”。</p> 卢顺安同学留言 <p class="ql-block">一段留言,一百余字。有感动,一字一句,饱含情深意长;有关注,一言一语,寄予无限祝福;有虚心,字字句句,袒露谦逊平易;有感恩,句句字字,表达真情实意。细思精索,字里行间,越读越像;行间字里,越看越是。</p><p class="ql-block">‍于是乎,我舞动指尖,在手机健盘上游走回复:“你是我的老同学卢顺安吗?我们快五十年未见面了,你好吗?欢迎你回到家乡来做客!”</p><p class="ql-block">‍很快,“云水禅音”就回复了:“是的,回家乡后,我一定去拜访你”。又说:“我还记得吃过你妈妈做过的饭,好香啊!”多么亲切耳熟的语言,好像做梦,真的是漂泊在外的老同学。</p><p class="ql-block">‍我说:“乡愁是一碗饭,蕴含着拳拳赤子之心。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人老了,要常回家看看”。我还说:“我们还没有联系方式,能否建一个联系渠道,以便今后常常联系。”</p><p class="ql-block">‍他说:“ 是应该有一个联系方式。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微信系统不让我在这里发我的微信号信息,几天前,我想把我的微信号告诉一位朋友,但是,我一发贴就被删去了,累发累删,也许是因为地域关系,微信系统不许在此交换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因为是公众平台,我们不便多说,简单地聊了几句,表达了各自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就把这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在武汉的同学。卢德兵同学还𣎴相信,要把截图发过去。他看后说:网络的威力真大,美国都能看到你的文章。我笑着说:卢顺安同学身在异乡,心系祖国,心系家乡,只是众多海外游子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沈方跃同学说:你的每篇美篇我都看过,只是没有发表意见。这篇文章的结尾留言栏,我也看过,也想到了是他,但没敢肯定,你的电话就打来了。</p><p class="ql-block">‍沈方跃同学说到激动时又说:我和卢顺安同学有三次察肩而过的遗憾。一次是恢复高考时,他约我一同到卢市中学吴永州老师哪里去复习,吴永州老师也有邀请,我没有去。二次是读大学回家,到天门民政局找我,坐等半天,我下乡了,错过了。三次是他从美国寄拜年贺信片我,我照地址寄过去,不知道收到没有,以后也没有坚持。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悔。这次和你一样,在网上看到了他。</p><p class="ql-block">‍我无不感叹地说:生活中会有很多遗憾,有些事是你意想不到的。我们与卢顺安同学网上的邂逅,是一种缘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p><p class="ql-block">‍两位同学与卢顺安同学在卢市高中同学时,就十分交好,他们毕业照相都站在一起,心想的是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父亲们都干过卢市地方的党委书记,头上戴着光环,一起读书,一起长大成人。然而他们都选择走进了军营,报效祖国。转业退伍后,都安排在国营事业单位工作。一个从政为民解忧,干到了市级部门主官;一个下海经商,干的风生水起,成为汉正街的大老板。</p><p class="ql-block">‍用沈方跃同学的话说:我当过农民,参过军,做过小买部营业员,最后干到市残联理事会党委书记退休。</p><p class="ql-block">‍卢德兵同学回答的更绝:我有很多机会从政,我要自由,我要人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u>卢德兵同学(右)和同学们一起</u></b></p> 沈方跃同学的夫人及孙女 <p class="ql-block">我和卢顺安同学也有很深的感情,一起小学毕业,一起上初中,一起读高中,又一起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社会浪潮的洗礼,我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走在了人生的道路上。他的毅志和抱负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让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从读小学五年级开始,他的一手好字时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特别是到了读高中的时候,那软笔字,更加苍劲有力,出神入化;那硬笔字,特别涓秀工整,人见人爱。学校的墙报,海报随处可见他的墨迹,我走过路过时,总是要驻足用心临摹一番。</p><p class="ql-block">‍说起写字,还有一段小故事。那是读高中二年级,我和何三木等学们一起到离学校比较近的夏万大队开展开门办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大队做好财务清理。一天,大队书记家做房子晒梁,要求我们高中生帮助写一副对联,很多同学推荐我,我只好“赶鸭子上架”,写了一副“歪吃拐八”的对联,是什么内容,我不记得了,总之是一些吉利的话语。当时,帖上梁上,我觉得很拿不出手,不好意思。从此以后,我暗暗下决心,向卢顺安同学学习,好好练字,为生活服务。</p><p class="ql-block">‍至于以后字写得怎么样,起没起到什么作用,对不对得起观众,生活和工作经历告诉我:字是人的衣冠。人走在哪,哪都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u>同学毕业留影 卢顺安同学(后排右2)</u></b></p> <p class="ql-block">他上大学后,第一个春节回家,我们在卢市街上的供销合作社商场见过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他穿着一件军绿色大衣,满面春风的向我走来,我们相互寒暄,说了一些互勉的话。说实在话,我当时多么羡慕他的恒心和毅力。以后,再以后,我们就没见面了,偶尔听到他的一些传说。</p><p class="ql-block">‍后来,大队党支部选拨我,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工作之中,收获了爱情。到一九八三年,天门县第一批招考干部,我以政治、语文、数学三门考试280多分的成绩,录取天门农校学习两年,毕业后集中分配,参加到了乡镇干部的队伍。</p><p class="ql-block">‍力量源自哪?卢顺安同学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p> <p class="ql-block">我虽然和卢顺安同学没有了联系,但与他的父亲及家人偶有见过,可以打听到关于他的一些事情。</p><p class="ql-block">‍一次,我回乡过春节,在卢市大队龚老师的小买部,碰到了卢顺安同学的父亲,是他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卢老师个子高大,长着一张慈善的面孔,说话轻言慢语,待人和谒可亲。他老人家当着我的面说的一番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你现好哟,离家近,小车来小车去,时常回家可以看望父母。顺安不同了,远隔重洋,几年回来不了一次,比不上你哟”。我说:“老师,您哪能这样比啊,我们虽是同学,但一个喝的洋墨水,一个盘的土圪垯,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回老家,我有意绕道钱家湾,会到他的妈妈,小兄弟,打声招呼,问声平安,心安理得。</p><p class="ql-block">‍一次,我在卢市街上的五一路,碰到了卢顺安同学的小弟和弟媳,向他们讨要了一个联系电话,到了晚上打时,始终没有打通,只能望着星空兴叹。</p><p class="ql-block">‍记得2022年的10月8日,我回卢市老家,从卢市水厂的北边一条小路向西行,远远的向北望去,三屋台西头两栋瓦房在柳树枝间还展现着昔日的风采。西头曾是大队合作医疗站兼大队部,紧挨着的是我的高中同学卢顺安同学的家,山墻砌有峰火躲,看上去有点徽派建筑的味道。大门虽然紧闭,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少年的身影。</p> 卢顺安同学故乡的家 <p class="ql-block">天濛濛,夜深深。我陪武汉回天门的同学吃完饭回家,走在河山干渠步道上,望着刚刚升起的月亮,此时想的不是远隔18公里之外的家乡,而是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因为哪里有心心念念的老同学。美国天亮了,如果是晴天,太阳应该升起来了。老同学,你在美国会望着天上白云,想念家乡吗?想念你的同学们吗?</p><p class="ql-block">‍我在想,我们都是快要奔七十的人了,年少时渴望远方,年老时,才懂得家的珍贵,特别是游子,最应该想的是故乡,是家乡的亲人。家乡还是哪个家乡,可物似人非,少年不再是哪个少年了。</p><p class="ql-block">‍远方的游子,你快快回家乡,明年同学们准备一场同学毕业五十年周年聚会,欢迎你回来参加,共叙同学情宜,同享欢愉时光。</p><p class="ql-block">‍卢顺安同学,我们在故乡中国等你!</p><p class="ql-block">‍卢顺安同学,我们在家乡天门等你!</p> 天门茶经楼夜景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七月十四日于天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