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味道】奶奶做的豆腐乳

琼花飞舞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琼花飞舞</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645388</p><p class="ql-block">图片: 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有一期由瑞士裔华人、社会人文作家瑰娜编译的《Abenteuer Leben》节目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Abenteuer Leben》是德国有线一台的一档生活杂志节目,内容涵盖烹饪、DIY、旅行和生活科学,中文译为《冒险生活》。在那一期节目里,主持人请德国主厨拉尔夫鉴赏来自台湾的豆腐乳。没想到这一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却令这位主厨的整张脸痛苦的揪在了一起。他眉头紧锁,表情扭曲,却又假装轻松地说:“德国人的味觉,可能还需要时间去习惯这种发酵味道吧!” </p> <p class="ql-block">其实,味觉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它更与我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人们对同一味道的不同感觉很多都是来源于童年的记忆,喜欢或不喜欢都深深埋在那段与味蕾紧密相连的年少时光里。童年的味觉记忆最持久,也最深刻,它就像是一根隐形的线将我们的舌尖与那个特定时期的无数快乐与难忘时光连接在一起。小时候吃过、闻过、习惯了的味道,往往一生都难以改变。</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奶奶做的豆腐乳就是那根线的起点。软软的、香香的,夹一小块拌着热米饭,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饭香扑鼻,欢声笑语的餐桌旁,回到了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做豆腐乳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奶奶做的豆腐乳口感细腻,味道鲜美,是家里餐桌上的 “坐庄菜”。小时候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端着小碗跟在奶奶身后去取豆腐乳。奶奶打开豆腐乳坛子的那一瞬间,一股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我总会忍不住深深吸上一口,仿佛要把整坛豆腐乳的香气都吸到血液里。豆腐乳的味道令人难忘,和奶奶一起做豆腐乳的过程,更让人怀念。</p><p class="ql-block">从懂事起,我每年年底都和奶奶一起做豆腐乳。先将豆腐切成均匀的方型小块,整整齐齐地铺在圆形大簸箕上,然后盖上一层厚厚的纱布。将大簸箕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豆腐发酵,长霉,直到表面长出一层细密的白毛。奶奶准备好一碗白酒,和一碗由辣椒面,胡椒粉和咸盐搅拌均匀的香料后,我就开始帮助奶奶将已经霉透的豆腐块一块一块的用筷子夹出来。夹出来的豆腐块先在白酒里打个滚,再在香料里打个滚,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铺水坛子里。豆腐块一层一层,整整齐齐装满后,将坛子的扣钵盖好。这种坛子的口沿带有荷叶边,做豆腐乳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坛子的荷叶边上放满水。荷叶边里的水可以把空气阻隔开而保持豆腐乳的颜色鲜亮,不至于腐烂变质。这道工序通常都是由我来完成的。奶奶告诉我这道工序非常重要,是决定豆腐乳成败的关键。荷叶边的盛水量不大,过几天水分蒸发掉一些后一定要及时添水补满。否则,水干了豆腐就容易坏掉。</p> <p class="ql-block">如今,已离开家乡多年,奶奶也不在了。但关于豆腐乳的味道,和那些温暖的画面却始终留在我心底,成了我人生中一道难以割舍的乡愁。看到豆腐乳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坐在小凳子上和奶奶一起做豆腐乳的日子,想起给铺水坛小心添水的自己,想起奶奶慈爱的叮咛与微笑。那些看似平凡又琐碎的时光,已经成为了我记忆里最珍贵的光阴。所以,当我在电视里看到拉尔夫主厨那一脸 “痛苦” 的表情时,我不禁会心一笑。他尝到的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发酵味道,而我心中回味的却是人间美味、是家的味道,是齿颊留香的儿时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