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邀请函</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张景义先生:</p><p class="ql-block">您好!</p><p class="ql-block">鸡泽县风正乡中风正村关帝庙历经筹备与修缮,即将于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举行盛大的开光庆典(农历6月23日为庆典正日)。</p><p class="ql-block">此次庆典不仅是本村宗教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中的一大盛事,更是凝聚乡邻、传承关帝忠义精神的重要契机,意义非凡。值得一提的是,庆典期间将连续六天唱大戏,还有多个民间社团前来展演助兴,现场热闹非凡,定能让您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与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在关帝庙的筹备过程中,您受邀为本庙开光撰写碑文,您的笔墨不仅赋予了碑文深厚的文化内涵,更让关帝的精神在文字中得以生动展现,为庙宇增添了独特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底蕴,全村上下对此都满怀感激与敬佩。</p><p class="ql-block">为了让这一庆典更加圆满,也为了向您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特邀请您在百忙之中拨冗莅临,参加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的开光庆典。届时,您将与乡亲们一同见</p><p class="ql-block">证这庄严而喜庆的时刻,欣赏精彩的戏曲与民间展演,共享这份文化盛宴。</p><p class="ql-block">期待您的到来!</p><p class="ql-block">鸡泽县风正乡中风正村庙委会</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4日星期一</p> <p class="ql-block">一纸邀请函里的乡土情深与文化回响</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汤平彦转发来的图片版邀请函时,仿佛我与鸡泽县风正乡中风正村紧紧相连。.字迹间流淌着乡亲们的热忱与期盼,字里行间的每一个标点,都像是跳动的乡土脉搏,让我瞬间被一股厚重的文化力量与质朴的情感包裹。</p><p class="ql-block"> 邀请函开篇便点明了关帝庙开光庆典的盛事,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的正日庆典,与连续六天的大戏展演,勾勒出一幅热闹非凡的乡村图景。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清晨的阳光洒在新修的庙宇檐角,朱红的大门前挂起红灯笼,乡亲们身着整洁的衣裳,孩子们在人群中追逐嬉笑,戏台前早已摆满了小马扎,老人们摇着蒲扇等待开演。这样的场景,是乡土中国最生动的文化剪影,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仪式,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提及为关帝庙撰写碑文的往事,我的心绪不禁回到了去年那个飘着细雨的春日。当时接到庙委会的邀请,我既感荣幸又觉忐忑。关帝庙作为乡村的精神地标,碑文不仅是对庙宇修缮的记录,更是对关帝忠义精神的诠释,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我曾多次翻阅史料,了解关帝文化在邯郸的传播脉络,又特意走访了几位老人,听他们讲述中风正村关帝庙的历史故事。那些关于庙宇兴衰、乡邻互助的往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座庙宇早已不是简单的建筑,而是乡亲们精神的寄托,是维系乡村情感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撰写碑文的过程中,我始终思考着如何让文字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能贴近乡亲们的生活感知。关帝的“忠义仁勇”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在乡村日常中的行为准则——是邻里间的守望相助,是面对困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对诚信道义的坚守。我试图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将这些具象的乡村美德与关帝精神相连,让碑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后辈的教诲。如今读到邀请函中“您的笔墨不仅赋予了碑文深厚的文化内涵,更让关帝的精神在文字中得以生动展现”的评价,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欣慰,更有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往往就体现在这样的庙宇庆典中。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许多乡村的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淡去,而中风正村却用一场盛大的开光庆典,守护着自己的文化根脉。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关帝庙的存在,正是这种“规矩”的物质载体,它像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着乡村的变迁,也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庆典期间的戏曲展演、民间社团表演,看似是热闹的娱乐活动,实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老人们在戏文中重温传统美德,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乡土魅力,这样的文化浸润,远比书本教育更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邀请函中“凝聚乡邻、传承关帝忠义精神”的表述,精准地道出了庆典的核心意义。在乡村社会,庙宇从来都不只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社区公共生活的中心。修缮庙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乡邻协作的集体行动: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有人出谋划策,这种不计回报的互助精神,正是关帝“义”字的生动体现。而开光庆典,则将这种协作精神推向高潮,让分散在各地的乡亲们重新汇聚,在共同的仪式中强化情感联结,找回属于乡村的集体记忆。我能想象到,庆典当天,无论是常年在外的游子,包括韩国田氏一脉,还是留守家乡的老人,都会怀着同样的虔诚与喜悦,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这种归属感,正是乡土文化最珍贵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读邀请函的落款——“鸡泽县风正乡中风正村庙委会”,朴素的署名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乡村文化守护者。他们或许没有高深的文化理论,却深知庙宇对乡村的意义;他们或许没有充裕的资金,却愿意为文化传承奔走忙碌。在筹备庆典的日子里,他们一定熬过不少夜,跑过不少路,协调过不少事,只为让这场庆典圆满举行。这份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让我深受感动。在当下的乡村,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乡土文化才能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活力,传统美德才能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如今读到中风正村的庆典邀请,心中既有对往事的怀念,更有对他们守护文化的敬佩。乡村的文化传承,往往就藏在这样的庙宇、祠堂、庆典中,它们是乡村的精神坐标,是文化延续的纽带,一旦消失,乡村就会失去灵魂。.</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关帝庙的开光庆典更是一次鲜活的民俗教育。戏曲表演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英勇、“千里走单骑”的忠义,将通过生动的唱腔和动作传递给每一位观众;民间社团的展演中,舞龙舞狮的阳刚之气、秧歌小调的生活气息,让乡亲们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什么是忠义,什么是互助,什么是乡土情怀,这些品质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邀请函中那句“共享这份文化盛宴”,让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真诚与慷慨。在乡村社会,“共享”从来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丰收时共享粮食,节日里共享欢乐,困难时共享温暖。这场庆典,就是一次文化的共享:庙委会共享筹备的成果,乡亲们共享节日的喜悦,而我,则有幸被邀请共享这份文化传承的荣光。这种共享精神,正是关帝“仁”字的体现,也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精神上的共享显得更加珍贵,它让人们超越物质利益,在文化认同中找到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想到即将踏上的旅程,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期待着站在新修的关帝庙前,感受庙宇的庄严与神圣;期待着聆听戏台上的经典唱段,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回童年的记忆;期待着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关帝庙的故事,感受他们质朴的热情。更期待着看到碑文被郑重地刻在石碑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关帝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