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夏日南亭怀辛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孟浩然 [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p> - 诗词作者 -<br><br>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夏天了,来见我吧<br><br>周星驰主演的《国产凌凌漆》里有段经典台词:“你以为你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你是那样拉风的男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这话,也适用于孟浩然。<br><br>孟浩然一辈子没做过官,但似乎在玄宗朝找不到比他更有名的平民诗人了。高傲如李白,也在诗里发出作为一个粉丝的表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王维也是孟浩然的好友。他路过襄阳,知道孟浩然去世后,伤心欲绝地写下《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br><br> 读《夏日南亭怀辛大》,可以一窥孟浩然的魅力:<br><br>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br><br>炎炎夏日,容易让人感到心浮气躁。人似乎比任何时候更渴望凉意,但遍寻不见,搔首踟蹰。读这首诗,发现凉意在孟浩然这里,就等同于他自身。在诗里,孟浩然仿佛创造了一个世界,或者说,提醒我们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就像他在《春晓》里所写到的一样。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当夜晚降临,视觉变得模糊,我们的听觉和嗅觉也会得以放大。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感知力,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感受到:<br><br>“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br><br>风送来荷叶的香气,风也吹落竹叶上的凉露,后者在坠落时发出声响。<br><br>诗人的“散发”,也不是随意的,代表了孟浩然对世俗世界的远离,这是特立独行的人才会做出的举动。就像李白在诗里也写,“明朝散发弄扁舟”。他们都是魏晋风度在唐代的传人。只是不同于明朝“散发”的李白,孟浩然此时此刻已经这么干了。 散开头发的孟浩然躺在水亭上,享受着夏日的清凉。他有一种闲散,更有一种自在和高贵。那身旁的荷花和竹子也不仅是在描述自然的风景,更与诗人共同营造出一个精神的所在。荷和竹,在中国文化里还是君子的象征。<div><br>在今天,酷暑难耐之夏日,当内卷的风气遇到松弛的孟浩然时,我们或许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之道。</div> 诗继续读下去,孟浩然似乎有些伤感。他想拿琴来弹奏,但马上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身边没有知音来欣赏。他想念起朋友辛大,辗转难安:<br><br>“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br><br>相比于对孤独甘之若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王维,孟浩然还是更喜欢和朋友在一起。他喜欢夏夜,喜欢风,喜欢风送来的荷花香气,喜欢能够放松和悠闲的自己,但他不喜欢没有朋友,没有知音。<br><br>就这一点来说,他更贴近于我,也更贴近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