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游记

纪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次路过西三环紫竹桥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向马路东侧那片古建筑群望去,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1987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我几次路过想去看看,都被“内部装修”拒之门外,终于2022年完成大规模修缮后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今年(2025年)在腊梅花开的季节,终于如愿踏进万寿寺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主持修建,后经清朝多次扩建,成为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皇家寺庙。前依长河,是从西直门前往西山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的必经之路,在寺前修有行船停靠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后的山门十分精致,山门殿中间是砖雕的穿堂券门,上面悬挂“敕建护国万寿寺”横匾,两侧有券式假窗,殿两侧是卡子墙和影壁,上面都有精美的砖雕,下面是青白石的须弥座与卡子墙基座相连。进入山门殿内是通体的蓝底白云加红色蝙蝠券顶,寓意长寿福运。</p> <p class="ql-block">清代,万寿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吉祥、福瑞的嘉名而受到皇室的重视。历经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的重建、扩建,使其规模远超明代,成为自昆明湖向东,长河沿岸众僧庐梵刹之首,就连对岸的“紫竹禅院”(紫竹院公园内)亦称万寿寺的下院。在康熙六旬寿辰庆典时,修饰一新的万寿寺,成为一处庆典场景。乾隆借此寓意在其生母崇庆皇太后(清朝最长寿的皇太后,活到89岁)六旬、七旬、八旬寿诞之日,也在万寿寺为其举办隆重的祝寿活动,成为一处定例的祝寿场所。清末慈禧太后喜欢乘船前往颐和园,途中常在万寿寺礼佛、息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万寿寺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基本保持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格局,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慧日长辉殿、万寿阁、假山三大殿、无量寿佛殿等建筑;东路是僧人居住的方丈院和明代大钟楼遗址;西路是康熙年间扩建的行宫(现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进入万寿寺山门第一进院分别栽种一棵槐树和楸树,寓意“长寿富贵”、“千秋万代”(槐树有“怀”的谐音,有思怀故土、故人之意,楸树树龄可达千年,寓意长寿)。左右是钟楼、鼓楼,迎面是天王殿,正面原供奉弥勒坐像和两侧四大护法天王,现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进院的慧日长辉殿,大殿庑殿顶,面阔五间,建于月台之上。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像,背面是观世音菩萨跌坐在岩石上,两侧分别塑有十八罗汉像。因慧日长辉殿在1958年至1967年间被当做仓库堆放杂物,塑像被遮盖,使其得以保护,成为万寿寺内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供奉原状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观世音菩萨跌坐在岩石上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存完好的清代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万寿阁是一座两层楼建筑,阁内介绍中国有关寿文化的展示。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人们对生的礼赞和生命永续的想往。中国古人对长寿十分重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祝寿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人对寿的理想追求,不仅体现在对寿诞仪式的举办,还通过食用器皿、陈设摆件等生活用品来渲染祝寿气氛及传达祝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重要的是这些器物随后便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强化着对“寿”的祈盼。在生活器物上,寿文化表现样式繁多,种类也极为丰富,包括神话故事、动物、植物及诸多意向化、抽象化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情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思维模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每人使用的法器不同,每一种法器都有一定的含义,以物象征人,故称“暗八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万寿阁后面是大禅堂,过了大禅堂就是万寿寺的三大殿和假山,所谓的三大殿其实就是座落在假山上的三座小屋子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假山下来,院子中间是一座六角形碑亭,里面矗立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碑文的石碑,以记述万寿寺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碑亭后面是无量寿佛殿,它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原殿内供奉铜漆金无量寿佛立像一尊,今已无存。现置渗金多宝铜佛塔,为明代天启年间所铸,塔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护法等四百余尊塑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无量寿佛殿两侧的围墙分别有座“西洋门”造型别致,墙头、墙面装饰了中西合璧的砖雕,使万寿寺的建筑群有了异国情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万寿寺的东北角的方丈院举办“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木工工具、建筑装饰工艺等介绍展览,使我们对中华古老文明有了进一步深刻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木匠用的部分手工传统工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木匠用传统技法修复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永乐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汉经厂迁移到万寿寺,悬挂在东路方丈院前面空场的大钟楼内,寺内僧人每日撞击,钟声远传四方。后大钟楼毁于明末,大钟坐落在大钟楼基座上。清雍正年间,有大臣请旨将大钟移至觉生寺,乾隆八年(1743年)觉生寺钟楼建成后,才将“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现在的大钟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东西两侧厢房配殿的“祝延万寿殿”、“心安竟殿”、“广大圆满殿”、“普度群生殿”分别陈列有关佛教、钱币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佛像各部位名称的介绍,丰富我们对佛像知识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各种佛像中手的形状千姿百态,所代表的寓意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佛教展览还介绍什么是释迦牟尼佛、四大菩萨、罗汉、护法神、四大天王等有关佛教人物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钱币不仅是商品流通交换的手段,也是铸造印刷技术的体现,书法艺术的载体,民族交往的见证。钱币文物记载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传承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钱币实物展览从蚌贝到铜钱展示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万寿寺从1577年新建,到2022年历经445年的沧桑变化,曾遭受战火的焚毁,八国联军的洗劫以及自然老化,其间有五次大规模修缮。其中清代进行四次较大规模扩建和修缮(康熙一次、乾隆两次、慈禧一次),都是为皇室祈福庆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对万寿寺僧人给予关照,1957年万寿寺最后一任主持将万寿寺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结束了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1979年万寿寺做为保护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国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至2022年6月,开始进行第五次大规模修缮,距上次大修已过去129年。历经四年多的时间,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观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时代的古建筑修缮,以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展示那个时代的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让历史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保护,以其特有的方式回馈我们正在经历的伟大时代。</p>